第一文秘网    > 自荐书

数字的背后,释放教育改革新信号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43:54   浏览次数:

2010年7月,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改革十大重点项目和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在即、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我国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近几年,我国地方教育改革也举措频出,教师6年轮岗制度、校长三年一任期和教师资格五年一考制度等举措给教育改革的发展添上了一笔,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争议,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还是教师的“厄运”?在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面临复杂的利益格局,但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新的信号。

教师队伍专业化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开展师范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取向,在各个不同层面上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对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将教师发展纳入政策视野。

从教师6年轮岗到教师资格证5年一检,都是针对教师队伍发展和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改革举措,虽引起了争议,但无疑给教育发展注入了“活水”,也使得教师逐渐向专业化发展。这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改革现象,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重点。

当前,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教师队伍建设,希望依靠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提高国民素质,缓解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尽管措施各异,但教师专业化明显地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各国都希望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教师的地位,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地方教育培训方法单一,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个性和专业自主能力。因此,很多教师只能算“教书匠”,在既定的教学流程里执行“三个统一”,即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参,分片统一命题考试。教师严重缺失专业自主的核心——教学专业自主权,其结果是,这种教育只能生产出“标准化的人”。这与全球化时代国家对教育的期望——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严重背离。

从数据来看,我国教师队伍目前还是不够“专业”。2002年,在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者上升到33.0%,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者提高到19.74%,高中教师有0.795%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截止到2004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98.31%,初中93.75%,高中79.59%。而在在国外,1987年,日本小学教师中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占98%,中学教师几乎100%有学士学位以上的学位。可见,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大力倡导教师专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不仅传统的理解总是把学校仅仅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甚至在许多重要的教育改革的理论和运动中,在强调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也没有关注到教师发展的问题。

不管是教师轮岗制度还是教师资格证5年一检,都集中体现了一种激励制度,都是为了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发展而提出的举措。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明确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特点,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包括实践实习都指向教师专业化。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同时,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重新认识与发现教师,为教师发展又创立了越来越多的条件。在当代教育历史进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资源公平化

衡量教育是否造福于国家和民族,关键不是看它能否造出多少杰出人才,而是看它能不能使大多数人享受必要的教育。

——杰斐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改善之基,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放在了非常突出的地位。随着“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对义务教育的关注集中到了“上好学”的问题上来。目前,我国优势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仍然突出,东西部不均衡、城乡不均衡、校与校之间不均衡。

随着一年一度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到来,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教育公平问题上,如何“上好学”,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有钱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或用金钱让子女找名师、上名校,而穷人就行不通。这种状况造成不同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就不同,许多很有天赋的穷人家孩子没机会受到好的教育,而一些有钱人的孩子虽然不爱上学,却把持着好的教育资源。

实行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不仅可以逐渐减小不同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和无序竞争,而且可以给那些出高价挤破脑袋进名校的家长泼泼冷水,让他们的子女也就近入学,这也是公平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一个手段。尽管仅靠转换老师和校长,不可能真正转变教育状况,但至少可以从形式探索上给人们一些启示。

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公平,同时也要教师公平。教师资格证5年一检,不仅让让教师在“不进则退”的压力下,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整个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通过“能者上,劣者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实现公平竞争,优化教师队伍。

有专家指出,促进教育公平,重点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使教育水平不断趋于均衡;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促进教育在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教师和校长轮岗制虽能部分解决名校和普通学校间教师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择校”风。但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不能以牺牲效率作为代价。推进教育公平,必须有配套措施的跟进。通过落实教师绩效工资,逐步缩小不同学校教师待遇的差异,建立起教师自由流动的规范机制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了这些条件,教师合理流动才有了成熟的土壤。

《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教育公平,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直接干系着教育公平问题,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各项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坚决执行,只有其他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后,教育公平问题才能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得到合理的解决。

教育改革活力化

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是最强大的,也并非是生存环境最优越的,而是最具活力的。

——达尔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启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的425项改革试点目前都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正在积极推进。现在整个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地方教育逐渐体现创新发展,特色明显,教育改革活力化凸显。

教师、校长轮岗,教师资格证5年一检验,无疑都给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亮点,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质疑和困难,但这体现了地方教育在教育改革中逐渐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改革逐渐百花盛开。

有专家认为,如何办学、如何治校、如何培养人才,其实与“上面”无关。“校长治校”,“教授治校”,早已被国外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然而,我们所有的学校却都只能“听上面的”。这大概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瓶颈”,如果不能有效突破,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那种只重视对少数精英人才的特殊培养是不能被国民接受的,政府强制性地取消那些贵族学校、精英学校。在美国,十分重视“全民教育”。早在建国伊始,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32-1799)就说过:“要把筹办普遍传播知识的学校当作头等重要的目标。”现在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90%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曾说:“我们现在什么都动不了啊,什么都听上面的,高校不是办学主体,活力不足,没有积极性。”这话很可能说出了很多校长的心声,也点在了中国教育的“痛处”。其实,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而且改革重心也逐渐向下转移,地方教育改革发展权力逐渐增大,这也逐渐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取得成绩是必然的。

教育改革是有风险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做中完善。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但只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改革必将走向成功,教育才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信号 释放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