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读书心得

基于实践探索的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42:51   浏览次数:

摘 要: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目前,职业院校重实践、轻素质的培养现状日趋明显。根据“地理”课程特点,基于教学实践,从学生、学校和教师三个角度分析了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结合实际,提出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育改革可以从改变观念、营造氛围,校本开发、模块学习,打造平台、网络协作,小组学习、任务驱动,场景模拟、案例教学,多元考核、良性竞争等方面进行,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多元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7-0019-0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断创新,逐渐满足了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進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已成为一个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1]

一、“地理”课程特点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学生个人素质逐渐成为人才接收企业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健全“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关注于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然而,当前仍有一些职业院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以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逐渐突出。“地理”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富含人文性。作为一门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学科,地理教学在遵循科学、发挥工具价值的同时,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通过地理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使其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

当前,高考生源减少,各大高校争抢生源,本科院校在职业院校之前录取的政策导致高职院校在录取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从分数上看,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多数分数不高,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习观念淡漠。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常州学院2015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自主学习需求较低,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相应学分、不影响毕业即可。比较而言,他们更在意涉及到就业的一些专业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学习,认为学好这些课程,才是他们将来求职的关键。

2.专注力不够。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常州学院“地理”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这个阶段,学生刚刚离开中学校园,习惯了中学的教条式管理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开放式课堂还不是特别适应。加之,移动手机的广泛使用与校园内无线网络的分布,在为教师进行教学和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校明文规定上课时间禁用手机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同学“机”不离手,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学习方法不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又蕴含人文底蕴,既有理论知识,又包含应用实践。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只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方法不当,这种情况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课程不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只要记忆力好就可以学好。

4.学生基础不同。受到生源减少的影响,很多职业院校调整招生政策,降低入学门槛,甚至有的学校取消门槛,实行注册入学。不同的入学方式,导致学生基础各不相同。此外,职业学校的学生总数降低,再经过专业分配后,各专业或者班级人数减少。有的热门专业人数较多,而有的专业仅有几个人。多数职业院校基于教学成本的考虑,对于一些非专业课通常会采取混班上课的方式,不同专业与基础的学生共处一堂,也为班级授课带来了难度。

(二)学校

1.重视程度不够。生源减少引发的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问题关系着一部分学校的发展存亡。由于多数学生家长将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作为子女选择就读学校的重要标准,因此,职业院校为了吸引生源,解决学校生存问题,自然会加大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相较而言,与就业能力无明显相关的学科如“地理”课程,自然处在被忽视之列。

2.课时无法保证。在学生有限的在读时间内,学校为了加强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在不断加大专业课时的同时,还要设置顶岗实习时间。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为节约成本,相应地压缩素质教育课程课时的情况十分普遍。但目前的职业院校“地理”课程包含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两部分,内容包罗万象,被压缩后的课程不仅在授课时间上无法保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的效果。

3.实践安排不足。“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尤其是在人文地理部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国家的生产建设与城市规划、区域布局等都有很大的相关性,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内容。但多数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与教学成本方面的因素,在“地理”课程整体课时被压缩的情况下,实践课时被压缩的幅度就更大。

(三)教师

1.教学热情降低。职业院校对于基础素质课程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课堂教学效果不良,课程考核结果不显著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而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课堂教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支点;反之,不良的课堂氛围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使学生学习效果变差。

2.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地理课堂知识传授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随着目前中小学课堂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活动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但职业院校目标明确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培养模式,给予“地理”课程的授课时数非常有限,考虑到学习内容较多,很多地理教师没有太多的空间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当前的“地理”课程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方法保守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旺盛的探究心理需求。

3.教学手段单一。目前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日趋成熟,各级学校都在教学手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技术更新周期逐渐缩短,设备更换更是频繁,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加强其对于技术设备使用的熟练度训练,这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为了保证学生能有足够的训练机会,除了安排顶岗实习外,很多职业院校还需要购置专业实践设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其他教学设备的购买资金,与中小学有专项拨款支持相比较,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教学使用设备简单,以致一些教学热情不足的教师,也不愿意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尝试与调整。

4.课堂沟通不畅。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观念淡薄、课时不断被压缩,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教学氛围不良。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內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也非常有限;此外,混班上课的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课堂上的互动相对较少,直接导致师生在课堂上沟通不畅,教师不了解学生所需,学生不清楚教师所欲,最终影响教学成效,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5.评价方式简单。传统的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两张试卷决定课程学习好坏的做法,在很多职业院校的“地理”课程考核中仍然存在。这就决定了学生仅仅专注于笔试,而忽视了过程性学习中的能力培养。这一评价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更是违背了“地理”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初衷。

三、“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建议

(一)改变观念,营造氛围

“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与自然科学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学校和教师都应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观念,从学校的规划设计、环境布置上创造学生与教师参与的机会,既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又帮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学校生活。

此外,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提倡开设“第二课堂”。学校在没有办法给予基础课程更多课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鼓励地理教师开设“第二课堂”课程,为学生展现不一样的地理风貌,以增加学生对“地理”课程内涵的理解,从而作为课程的有效延伸。

(二)校本开发,模块学习

目前,职业院校所使用的《地理》教材都是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自然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应用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同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学生基础与学校特色存在区别,因此,开发适合本校、本地区的课程,应成为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

考虑到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应在深入调查学生基本情况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本校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模块化的专题设计,将自然地理知识融合在人文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在不同主题的学习中,自发产生自然地理学习的需求。比如,设置“肥胖与饥饿”的主题,在讨论肥胖与饥饿产生根源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关注粮食问题,追踪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除了对各国经济要有所了解外,对于不同农作物的分布、生长以及农业生产发展都要有所了解。而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都与自然地理内容有直接关系,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递进的问题进行引导,将会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相应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打造平台,网络协作

互联网的使用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已经十分普遍,课堂上的地理学习时间较少,但课外的空间是广阔的。近几年,比较受到关注的微课程制作和课程资源库建立都是基于网络平台完成的,利用网络开展调查与课外延伸是“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网络的便捷性与异境相处,有利于师生脱离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使他们更容易敞开心扉,相互交流。

此外,网络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对于进行混班学习的学生来讲,学生可以借助电子邮箱、QQ群、微信等网络手段,在课外和校外进行自主学习,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信息化手段。

(四)小组学习,任务驱动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混班上课的情况,可以学生自由组队为主、教师调配为辅的方式,将授课群体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设立组长一名。在模块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若干个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敦促各小组参与学习。对于任务完成较好、表现突出的小组,不仅要进行表扬鼓励,还要在平时分数上予以加分奖励。

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任务驱动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责任心与执行力。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与任务驱动,可以化整为零地将学生组织起来,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程的活动中。同时,这一形式也促进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五)场景模拟,案例教学

“地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实践性。例如,在讲解城市空间布局时,可以模拟城市布局方案竞选现场,让学生担任所在城市的规划师,完成城市的空间布局方案,并进行布局理由陈述。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角色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在布局中综合考虑影响因素,不仅掌握了城市布局的原则,还培养了其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式比较常见,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但是,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精心考虑,要选择特点鲜明的、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只有这样,才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学效果也才会更好。

(六)多元考核,良性竞争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核,要尝试多种方法并存,从不同的层面去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课程的考核也同样如此。仅仅依靠背诵书本知识,是无法完全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的,因此,“地理”课程的考核应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作业也应该呈现多种形式,比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方案设计,等等。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广泛接触原本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通过小组PK和课堂竞答等良性竞争考核方式,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通过不同层面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完成职业院校对学生知识性与实践性的培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的目标。

我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其竞争力不能仅凭就业率决定,还应体现在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能力和后续发展空间等方面。地理教育自古延续,它对于学生个人的能力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课程的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多方面着手,只有学生、学校和教师共同促进,才能发挥地理的学科特点与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蔚振江,郭晓华,张利宏.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0-53.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探索 地理 实践 课程


[基于实践探索的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