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欠发达地区融入长江三角洲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6 08:44:38   浏览次数:

摘要: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融入长三角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融入长三角的对策: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载体、强化发展特色、提升发展素质等措施主动融入长三角。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接轨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63-0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长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国家出台了两个重要举措。其一,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两省一市范围,这样,长三角地域范围由原来的16个城市扩大为25个城市。其二,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我国首个跨省的区域规划,在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地域范围的基础上,就长三角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区域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徐州市自2008年以后成为长三角的一部分,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居于较好水平,但在长三角区域中并不发达,如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徐州市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

一、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徐州市是江苏北部及淮海经济区的最大城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自2010年以来,徐州市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东进南融的开放带动战略,东进呼应沿海开发,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融入长三角的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影响了徐州融入长三角的深入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创新意识较弱

徐州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受孔孟文化和江湖文化的熏陶,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具有明显的农耕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品行耿直、为人朴实、行侠仗义、重农轻商、小富即安等,其中一部分显然与现代科学文化大相径庭。而我国的“长三角”地区,由于首先接受了现代思想的同化,主动适应并很快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因此,从地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看,徐州人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开拓创新和艰苦创业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开放、大市场、大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势必处于劣势地位,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接轨主动性不够,群体效应不强

虽然徐州市有许多与上海合作的成功范例,推动了区域经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进程,密切了徐州市工业经济与上海工业界、金融等的关系,但是,更多的企业还没有足够的主动意识,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机遇性和紧迫性。此外,徐沪合作的群体效应还不强,大部分项目只停留在个案操作上,对产业、地域内其他企业的扩散、带动作用没有很好显现。

(三)产业差距较大,产业衔接度不高

由于徐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上海发展有较大的落差,致使全市工业企业在企业管理、装备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与上海大企业整个配套协作系统相适应,客观上制约了全市工业企业参与上海大工业体系的运行。同时,徐州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地域经济格局,与上海市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的衔接度不高,也影响了全市经济接轨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载体不多,信息渠道不宽

近年来,徐州市把上海作为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2007年,徐州市成立“接轨上海工作办公室”,标志接轨上海工作全面深入有序展开。但总体来说,能有效沟通徐、沪两地企业界,推动接轨工作的载体不多,两地间信息交流缺少经常、便捷的途径。

二、融入长三角的对策分析

欠发达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必须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接轨能力为着力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对外开发水平,努力在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展自己。

(一)改善发展环境

要从观念接轨入手,推动从“接轨苏南”走向“接轨长三角”,使企业形成接轨上海就是接轨机遇、接轨发展、接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共识,彻底抛弃小农意识、小作坊意识,跳出封闭发展、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框框,逐步确立起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战略眼光和高标准定位,树立谋求发展的强烈机遇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进一步深化、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要通过全面实施重大招商项目联审制、一般项目代理制和项目实施跟踪回访制等措施,改善接轨服务环境。要加强政策措施公示、政府行为明示和企业信用评价等,强化接轨诚信环境。要在梳理以往各类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徐州市新一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政策措施,改善接轨政策环境。要加强选派工业经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到上海、周边发达地区挂职工作等,使徐州工业界形成接轨上海、接轨国际的思维方式、管理规范和运作程序。要加快引进上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其在徐州市以各种形式设立分校、教学点和实习基地,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职业培训体系和知识更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经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创新发展载体

要在继续完善“投资项目推介会”、“经济合作交流会”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创优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新办法、新形式、新载体,全面实施接轨工程。要通过在上海设立招商展示中心,变过去临时性、短期性的展示展销和招商引资活动为经常性、长期性工作,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适当集中徐州市企业在上海的宣传展示窗口,以此提高徐州市工业经济在上海的宣传力度和效益,提高徐州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集合效应。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并在园区设施建设的同时,组织精干人员认真调研上海及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投资情况,以积极的工作、高效的服务开展针对性工作,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上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上海及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调整的转移基地。要搭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的政府平台、中介组织平台和企业平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潜力,形成全社会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热潮。政府要加强有关接轨工作的政策制定、园区建设和协调服务等,努力营造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空间,降低成本。要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在沟通徐沪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之间的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展览、招商中介公司和中介人,为徐州市企业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创造条件。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那些接轨工作开展早、成效显著企业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实现群体效应。要利用上海市在徐企业的优势,通过委托招商等加快徐州市利用上海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的步伐。

(三)强化发展特色

要在充分分析上海市及长三角市场需求和潜力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周边地区产业情况,扬长避短,发挥徐州市工业经济的优势,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快重要优势产业如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新能源、建材业、汽车配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要突破长三角地区产业类同较大的束缚,通过产业细分,明确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业招商的力度,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益,实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建材业的科技投入,走规模型、集约型发展的路子,以绿色牌、环保牌、节能牌提高全市建材业在上海市场的份额,并进而利用徐州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将建材产业特别是水泥产业打入苏南及浙中市场,提高市场份额。要利用徐州市纺织业市场建设较完善、产业基础较强、外贸渠道较丰富的优势,加强品牌经济、外向经济的发展,提高全市工业经济借助上海这一国际贸易、航运中心来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能力。要利用徐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轻工产品的发展,以特、新、优、廉进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要充分利用徐州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节点优势和产业发展上的梯度效应,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等服务平台,使徐州市在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沟通中发挥二传手作用,使上海市辐射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产品等经济资源,在流转徐州中与全市的产业基础结合起来,加快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步伐,使全市工业经济在产业的整体提升中创造加速度,并全面融入长三角。

(四)提升发展素质

要切实提高企业素质,做好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市大企业的基础工作。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完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建立规范、严明、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大力推进ISO9000、ISO14000、GMP、3C等先进管理体系,从制度上、设施上保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主动按照上海大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体系改造。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工作力度,高水平、高起点、超前投入,提高生产配套产品的装备能力。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与配套大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了解配套大企业有关产品更新、市场变换等信息,提高企业在整个大企业配套体系内的适应力。要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途径,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保证企业开发出更优更廉产品适应配套要求。要加强企业家队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组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上海大企业学习、邀请上海大企业高层人员到徐州考察等途径,不断密切徐沪企业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增进两地企业界的了解,不断提高全市企业开发上海大企业配套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启明.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1).

[2] 丁德科,戴民言.对接长三角: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 刘文,房光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5] 秦柳.关于合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J].安徽科技,2009,(7).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推荐访问:长江 融入 欠发达地区 思考


[欠发达地区融入长江三角洲的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