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2:57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与《中国曲艺志·湖北卷》是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出版的两部梳理湖北地区曲艺音乐的志书集成。从目录结构、编纂特征、正文内容三方面对这两本工具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它们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中国曲艺志·湖北卷》;比较研究;湖北曲艺音乐

一、两本有关我国曲艺的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曲艺事业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曲艺传统艺术,在国家主导下编纂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和《中国曲艺志》(以下简称《志》)。

湖北作为古域的荆楚①,其文化滥觞于楚文化至秦汉时期,成型于唐代,在明代中期得到完善又在之后得以嬗变②,这些在湖北曲艺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流失,湖北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对曲艺音乐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工作上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以下简称《集成·湖北》)和《中国曲艺志·湖北》(以下简称《志·湖北》)的出版奠定了基础。在曲艺的收集、整理方面,湖北省走在了前列。请参见下表:

駝?ii׭9i馝}]}i}}m}ζM?总结各种曲牌、曲种的基本特点,还追求覆盖与曲艺艺术相关联的演员表演技巧、舞台美术设计、地方曲艺传承门派等与曲艺艺术相关的信息,追求对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承的记录和描写,以及对曲艺艺术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流传情况的

介绍。

三、《集成》和《志》湖北卷的比较

以两书湖北卷的综述和曲种介绍为例,在《集成·湖北》的综述中,并没有像《志·湖北》一样按照时间段划分湖北地区的曲艺音乐发展,而是以少量地域特点、文化习俗的介绍为主,曲谱唱段为辅,对湖北音乐特色进行阐述。而在曲种介绍中,以“湖北小曲”为例子,《志·湖北》并没有像《集成·湖北》一样用大量文字描述“南曲类”“文词类”,或是其中曲牌的特点,而是从《集成·湖北》的相关描述中选取了一小段,并将描述重点放在《集成·湖北》所没有介绍的湖北小曲的发展史上。这可以归咎到其创作时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集成·湖北》的编纂时间正处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快速流失的当口,且在此之前并没有其他总结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不遗余力进行其他方面的深入探究。而在这方面,《志·湖北》在《集成·湖北》出版之后开始的编纂工作,并没有急于完成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创作不受过多的局限。因此,经过时间的积累,比起《集成·湖北》的“广撒网”,《志·湖北》在普查的精确性和多层面都要更为甚之:

其一,《集成·湖北》在内容上较《志·湖北》更详细。

《集成·湖北》在内容上更加深入细致。以“恩施扬琴”为例,《集成·湖北》在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时,着重介绍了“恩施扬琴”中的“正宫”“二六”和“皮黄”这三类曲牌,具体分析了这三种曲牌的演唱模式、唱法、行腔规律、情感表达特点等等,分析较为深入。在介绍“湖北小曲”的表演技巧时,具体分析了“子母腔”“打轮子”“嗝声”等不同的润腔手法,以及它们的具体作用。此外还对“湖北小曲”的伴奏手法和伴奏规律加以阐述,将它们归纳为“三风”“三靠”“四法”。

而在此方面《志·湖北》则有所欠缺,在介绍“恩施扬琴”的相关曲牌时,对三类曲牌仅是稍加概述,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介绍“湖北小曲”的表演技巧时,仅仅提到了“子母腔”“打轮子”“嗝声”三种润腔技法,对于“湖北小曲”的伴奏手法则没有进行探讨。

其二,《志·湖北》在内容上较《集成·湖北》涵盖面更广。

《志·湖北》在内容的涉及广度上,远甚于《集成·湖北》,在湖北曲艺艺术的分类上,《志·湖北》将其分为“评讲韵诵类”“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五大类,比《集成·湖北》多出了“评讲韵诵类”这一分类。其次,在具体曲艺曲种上,《志·湖北》的释文更加完整,相关内容更加全面,如在介绍“恩施扬琴”增加了《集成·湖北》中没有提到的由越调演变而来的曲牌体唱腔,如“越调头”“越调垛子”“半边月”“越调尾”。最后,在湖北民间曲艺的曲种数量上,《志·湖北》做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集成·湖北》中所没有涉及的“大调曲子”“宜都邦敲”“兴山围敲”“湖北评书”“湖北铜板书”“天门说唱”等十七种曲艺形式。对于曲艺艺术中的演员表演特技、演员服装设计、表演道具使用、舞台照明等均有着全面的描述。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湖北地区的曲艺演出班社、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曲艺相关报刊专著等,充分体现了其百科全书式的创作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集成·湖北》和《志·湖北》在编纂上既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其一,《志·湖北》更加富有创造性,民间音乐不只是一种纯音乐,它更是包含了历代人民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语言、宗教等的集合体,以各种方式渗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想要全面地分析民间曲艺艺术,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采用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分析曲艺艺术的特点,挖掘其从产生到发展的演变规律,这一点上来说,《志·湖北》相对于《集成·湖北》贯彻得更为具体,《志·湖北》将曲艺艺术作为多层次、多结构的对象进行分析,按照曲艺艺术的组成元素进行章节划分,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又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舞台美术设置、民间演出场所、演出习俗、各地文物古迹等等,力求展现出完整的曲艺艺术信息。

其二,《志·湖北》在《集成·湖北》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曲种数量更加庞大、涉及范围更加宽广,相关信息、数据更加齐全。例如增加了大事年表、曲种表、地方曲艺曲种分布图、地方方言方音分布图等图表,专门设置了传记章节,介绍了相关曲艺作曲家、理论家、演员、教师等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成就贡献。

虽然《志·湖北》在编纂中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艺艺术史研究领域的极大成果,但书中的某些部分也暴露出了曲艺艺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志略中的表演和舞台美术部分,虽然较《集成·湖北》的完全忽略已经大有改观,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状况,但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没有深入研究湖北地区曲艺艺术舞台美术的变化发展过程,其在整部著作中只占据寥寥数页的篇幅。又如,书中对于曲种之间、古今之间的研究叙述经常出现不够平衡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资料残缺不全导致研究工作无法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普查记录工作不够彻底,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进行发展完善。

四、《集成》和《志》湖北卷的可改进之处

因此,通过以《集成·湖北》与《志·湖北》的比较研究为例,现拟提出对湖北曲艺相关工作推进的一些建议:

其一,对两本书重新考证和勘误。《集成》和《志》的编纂工作在普查中因为语言不通等客观因素,难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汉族部分)》为例,在有些学者的研究①中,发现了以下有所欠妥(暂称错误)的部分共142条:图中释文的错误(6条);曲种名称及名词术语的错误(10条);引用史料的错误(6条);音乐及曲谱的错误(15条);编辑撰稿中的知识性、技术性错误(16条);情况失实的错误;遗漏的错误(5条);错、别、漏、倒字错误(76条)。作为同类书籍中的权威性工具书,如若出现不精确的部分,将会带来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如上述四川《集成》的错误,就已经体现在后面《中国曲艺志·四川卷》的编纂中了。因此我们应多质疑、多思考、多调查、多研究,对《集成·湖北》和《志·湖北》这两本书,应做切切实实的考证和勘误,以免后人在研究中以误传误。

其二,制作与曲艺相关资料的电子刊物,并再度进行相关田野作业。十大集成志书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因为彼时研究条件的不充分而有所欠缺:首先,虽然在普查过程中基本对于当时我国(除台湾省及海南省未立卷)所存的曲艺音乐进行了收录,但是经过精选后未被收入书中的其他曲谱乐谱难以被查阅①;其次,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1979年,虽然已经以当时最好的录音摄像设备尽可能地保留下了音像资料,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了更好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条件,以当时的条件所记录下的资料就显得略有不足。

其三,为避免曲艺音乐“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继续开展“抢活口”工作,我们应深化“非遗”,以各民族内部为切入点,奖励各民族艺人,重点培育各民族的相关人才,鼓励他们回本民族进行研究与教学,繁荣本民族文化,做到保存与发展于一体,方能真正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长久发展。

五、《集成》和《志》湖北卷的利用

为了让这些著作背后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利用,而不是止于两本著作的出版,我们应该做出以下的努力:

其一,对于未收录进曲艺集成志书的材料进行整理排序,并针对这些材料编纂一本索引,以便后人查阅相关资料。

其二,现存的曲艺集成志书流通度极低,且书籍文字量较大,对于针对性查找特定内容来说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应把各地方卷的内容转移到电子版上,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进行资料公开,使更多人得以阅览和交流,这也是对十大集成志书的一种推广与宣传。

其三,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各路艺人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不形成文化断代,我们应当再次发起新时代的“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这既能让我们整理这些年来的我国新现的优秀文化艺术,又能与十大集成志书作对比,准确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现状及流失情况,有利于保护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其四,因出版年份较早的缘故,当时的影音存储介质较为落后,难以随书附带影音材料,且彼时技术条件有限,部分保存的影音素材难免有所损耗。因此应把现存的影音材料在现今更为先进的存储介质上进行复刻,或者再度进行田野作业,并在保证版权的前提下按需公开。

六、結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集成》与《志》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在人力、物力较为充裕,研究领域较为发达的今日,回顾总结经验并加以改进,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调查研究,结合湖北人文地域现状,从校对两部著作、再度展开曲艺音乐相关普查工作、鼓励艺人等方面入手,对湖北乃至全国的曲艺音乐做出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2] 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湖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推荐访问:志书 湖北 曲艺 两本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