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宝典

以《簪花仕女图》为例谈中国服饰之美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2 08:51:22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以唐代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所绘侍女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服饰造型、色彩、面料与纹样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出唐代服饰的审美样式、审美趣味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意涵。结合当下的“汉服热”这一文化现象来看,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复兴、如何革新的问题,对以唐代服饰为代表的汉服重塑过程即是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握住唐代的审美精神。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唐代服饰;汉服;文化复兴

唐代是中国服饰史上极具有革新精神的时代,同时也是服饰样式较为多样化的阶段。一方面,唐朝与其他西域各国经济往来较为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为西域各国服饰的输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男女常服广泛吸收外来服饰因素,整体面貌较之前代,大为改观,充分体现了唐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冠服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周密和详细,尤其是唐代所确立的品官服色制度以及依据服装所饰图形的不同以区分官阶品级的做法,对后世官服制度的订立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盛唐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生活领域的拓展等诸多因素也促使服饰样式不断翻新。传为唐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用朴实古雅的笔调刻画了贵妇与侍女在春和景明时节,赏花游园的情景,诠释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女子。《簪花仕女图》中描绘的仕女服饰款式繁多、制作精良,整体面貌雍容尔雅、富丽堂皇,装饰手法也甚是新奇,反映了盛唐时期崇尚丰满华丽、恢宏博大的审美趋势。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簪花仕女图》中所绘仕女服饰的分析来管窥唐代服饰之美。

一、丰满宽松的服饰造型

唐代女子追求体态丰腴,因此相较前朝的服装,女服在继承本民族服装样式的基础上还吸取了其他民族服装的形式因素,款式多样而格调华美,多呈现出由窄小紧俏向宽松肥大变化的趋势。齐胸长裙,是唐代女子生活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服饰,制裙多为轻薄的丝织品,外罩帔帛。《簪花仕女图》中所刻画的仕女们多内着及胸长裙,外罩纱制宽袖长袍以及帔帛,凝脂般的肌肤隐约可见,雍容而妩媚。“曼束罗裙半露胸”①,“半胸酥嫩白云绕”②即是描写这种装束。在《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身披的为团花装点的帛衣,是唐代女子必不可少的服装配件且以前在中原从未出现过类似的衣物。有学者认为帔帛产生于西亚,为中亚接受后又传入中国。披帛搭配及胸长裙,提升了线条的美感,更加凸显了飘逸和妩媚的身形。

二、热烈华丽的服饰色彩

《簪花仕女图》中,各仕女的服饰多是以朱色为主色调,除此之外还有石青与橙黄、石绿与朱砂、这些明快艳丽的对比色以及金银色也被多次运用于服饰之中。整体配色丰富、热烈而又和谐。图中右起第一位侧身玉立的戏犬侍女,发髻高大,顶插一朵牡丹花,前饰玉簪步摇,一串流苏似在摇晃,身着朱色曳地长裙,披罩紫色纱衫,衫上龟纹隐约可见,上搭朱膘色披帛,鲜艳和谐的色彩,衬托出皮肤柔嫩的效果,左手执拂掸向前灵巧摆动,逗引着深通人意、张嘴摇尾扑跳的狮子狗,情节活泼生动。对面立着一位发插红瓣花枝的侍女,着白色团花曳地长裙,身披白纱,纱衫上有菱形纹饰,薄纱中显现丰满的肌肤,表现出透明的质感,她漫不经心地举起右手,提起紧贴在脖上的纱衫领子,正向背着戏耍的狮子狗招手,似是希望它能转身过来逗趣一番。接下来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侍女,她两眼凝视着手中的一枝红花,似乎沉浸在对花香的体味,花色的玩赏以及春光的留恋之中。第五位仕女似是正从远方慢步走来,发插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罩紫色纱衫,薄薄透透的露出性感丰腴的体态,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眉宇间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态。最后一位发插芍药花的仕女,身着浅紫色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纹,白地披子上绘着彩色云鹤,从肩后向脚垂落,右手举起刚刚扑到的蝴蝶,扭身迎向奔驰而来的狮子狗,丰硕健美之中还带有窈窕婀娜的韵味。唐代的服色,以柘黄为最尊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无地位。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载:“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楡石带八銙。”③唐代对官吏母亲,妻子(命妇)的命服作了“妇人从夫色”的规定,在形式上进一步明确了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等级制。由此可见在当时,红色不仅是一种高贵的颜色,也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唐代的女服除紅色外,配之以平和的蓝绿色调。这样的对比色再点缀上金银之色,共同架构了唐代仕女服饰富丽堂皇、丰满热情力的色彩结构体系,体现出饱满热情、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三、制作精良的面料与纹样

唐代是中国丝绸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注》中有载“绢、纱、绮、綀;花练、苎练;絁、细絁;、绵、平;白縠、交梭縠、子方縠;罗、春罗、孔雀罗、单丝罗;绫、吴绫、范阳绫、纹绫、方纹绫、仙纹绫、镜花绫、龟子绫、重莲绫、水波绫、双丝绫、樗蒲绫、鸂鶒绫、两窠细绫;丝葛、丝电、丝布、熟丝布;交梭、白交梭、双紃、白编、高杼衫段;白纶巾、紫纶巾、红纶巾”④等数种丝绸,可见当时丝绸面料种类之多。首先在传统的生产技术方面唐代相较前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已经能够做到织造、印染和刺绣相结合;其次对于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在艺术风格方面上能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吸收和创新,从而出现了大批具有瑞兽纹样、祥云纹样、折枝花鸟纹样以及伊斯兰新月纹样、波斯连珠纹等纹样的丝绸面料。就面料而言,唐代的织锦已经可以做到非常精湛了,可以织出较为复杂的花纹并且能印染出非常华丽的色彩。唐代的丝织品纹样之繁多,制造工艺之精良,其精美程度与当时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较更为卓越,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后来这些技术传到西域和日本等国,影响深远,对世界各国的印染技术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国内外依然有一些奢侈品牌热衷于采用富有唐代服饰特色的元素,比如中国服装的奢侈品品牌NE·TIGER。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的汉服是对汉民族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服装的统称,而汉服中又尤以唐代服饰最具有代表性。近些年,关于汉服复兴的论调蔚然成风,汉服爱好者群体遍布各行各业。他们不光在各种汉服活动上着汉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着汉服出行,这其中尤以着齐胸襦裙、坦领这一具有鲜明唐风汉服的最为多见。唐代服饰款式多样又独具风采,自然也颇受现代人的喜爱。事实上,在此之前,以唐代服饰为代表的汉服曾长期陷于沉寂,这其中既有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服饰需要革命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不够重视传统服饰的主观原因。汉服复兴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文化的复兴。我们常常说近代中国遭受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入侵,服饰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变迁某种程度上正是西方文化入侵的重要表征。汉服和西服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产物,其在材料、造型、剪裁等技术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它所反映出的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化观念。服饰自古以来都具有区分社会等级和表明族群身份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不同民族的服饰往往也是该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特征。无论是在本民族的重大礼仪活动还是在重要的国际场合中,不同的着装也代表着不同的意涵。比如,传统的中国式婚礼中往往采用大量的红色服饰和装饰,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喜庆,西方人在婚礼中却更偏爱代表纯洁的白色和庄重的黑色,但黑白二色恰恰是中国人在丧葬仪式中惯用的色彩。当然,近些年国人也大多接受了穿白婚纱、着黑西装,不得不说这是西方文化输出的典型案例。而汉服的复兴,无疑是文化复兴的一个绝好标志,它既意味着现代中国人在西方文化汹涌的浪潮中慢慢找到了文化自信,也是中国人对中国传统审美的体认和践行。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汉服的复兴绝不意味着完全恢复唐代的着装传统,让汉服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所普遍穿着的常服。汉服的复兴,是让着汉服出行成为一种常态,让汉服的特色广为现代服饰所运用,让汉服成为中国文化中一张独特的名片。但简单地宣传推广汉服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更深入地研究历史文化中的汉服,还要在材料、工艺、造型等方面不断对汉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改造汉服的核心在于把握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的气质和神韵。

本文通过分析《簪花仕女图》所刻画的华丽典雅的唐代服飾,揭示了服饰与大唐女子开放自信风度气质之间的联系,也反映出盛唐国力的强大。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既让我们追寻传统审美观念和趣味之所在,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出汉服复兴的关键是文化的复兴和唐代审美精神的传承,总结来说就是六个字:知来处,明去处。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李福顺.名画传奇中国古代绘画背后的故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8.

[3]李震.从《簪花仕女图》谈唐代宫廷仕女服饰之美[J].美术观察,2018(03):122.

[4](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64-73.

推荐访问:簪花 仕女图 为例 之美 中国


[以《簪花仕女图》为例谈中国服饰之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