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团申请书

对“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再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2 08:42:13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都非常关注物理教学生活化,注重物理与科技、生活、社会的结合。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与案例,对“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进行讨论。

关键词:生活;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075-2

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该理念提出之后,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试题命制等方面得到体现。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理念,并将“物理观念”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结合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而如何将其结合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1 教师与中学生的经历存在差异,教学应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而非教师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关注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将生活中的实例与现象融入了物理教学中。比如,为什么火车站站台上要画黄线?为什么窗户上会出现窗花?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分析马拉车问题,等等。然而,很多教师却忽略了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教师存在差异,教师常见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现象,学生未必熟悉,甚至并没有见过。

例如,讲解“摩擦力”时,有一位教师举例子:洗衣服时用到搓衣板,是为了增大摩擦。这一实例贴近教师的生活,却不一定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举出了诸如用力拖地、用力擦黑板、瓶盖上的花纹等更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又如,讲解“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教师喜欢举火车站站台画黄线的例子。然而,很多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可能并没有坐过火车,自然没有见过站台的黄线。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列举合适的物理现象。

2 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各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新增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同时,教材中的生活现象也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

但笔者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提到的生活,要和学生一起发现属于他们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拓宽视野。例如,力的作用效果中关于形变一部分,教材中用到了橡皮泥和弹簧,于是,橡皮泥和弹簧便成为形变的代表,导致许多学生一提到形变便想到橡皮泥。而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多更常见的形变的例子。

另外,教师对教材中的例子要批判性看待,可根据学情找“教材中的生活”的替代品。例如,八年级下册《重力》一节中,提到建筑工人常利用重锤线来确定所砌墙壁是否竖直。而现在的中学生能见到建筑工人建房的相对较少,对“重锤线”自然是陌生的。虽然这一实例来自于生活,可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可以将其替换为中学生常见的物品,比如,贴对联时,可以用细线绑一块石头做辅助,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八年級下册第七章第1节中,对力的大小进行估计时,叙述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可在课堂教学中鸡蛋并非学生马上能拿到的物品。笔者认为,可以用学生手边易得到的物品,让学生托起感受。比如,一本物理课本约为若干N。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托起课本感受,更为直接。

3 用在课堂中可展示的现象代替不可展示的现象

有些现象生活中存在,可并非常见,同时,该现象可用类似现象进行替代,并容易在课堂中展示。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题:“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飞出而上面棋子落下,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这一现象存在,但多数学生并没有见过,甚至部分学生怀疑此现象是否真实。然而,课堂教学时,没有一摞棋子。笔者利用两瓶矿泉水,将一瓶矿泉水倒立在另一瓶矿泉水上,并将纸片夹在两瓶矿泉水之间,将纸抽出,上面的矿泉水瓶依然落回下面的瓶子上。演示后,打消了学生的怀疑,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惯性。下课后,还有学生继续用矿泉水瓶自己做这个小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4 生活情境应准确、属实

随着物理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深入,更多教师喜欢将多种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注意,将生活情境或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时,应保证其准确、真实。例如,讲解“惯性”时,某教材第18页介绍“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飞身一跃,利用自身的惯性……”,学生读后,提出问题“我们体育课跳远不助跑啊”,笔者意识到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立定跳远,而教材中提到的是急行跳远。所以,提及这一事例时,要说明是“急行跳远”;又如一题:“两匹马各用1 200 N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首先,此情境的设置并不合理,两匹马为何拉弹簧测力计?其次,是否有如此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还有待商榷。因此,设置生活情境时,应注意其准确性与合理性,不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

5 情境设置要符合时代发展

时代在发展,教学情境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发生变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这要求教师关注生活科技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更新教学情境与案例。比如,分析相互作用力时,多数教师习惯分析“马拉车”与“车拉马”的问题,反观当下生活,学生已很少看到马拉车了,教师是不是应该更新此案例了呢?再如,学习“宇宙航行”时,很多学生常常不能正确认识卫星,其实人造卫星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天气预报、通信、测绘等。近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预计在2023年建成,有了这组卫星,“你呼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将成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更具时代性的生活情境或渗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6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问题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并将其划分为5个水平。水平1为“能从物理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现象,具有将物理学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而非教师列举现象,学生解释。例如,学习“摩擦力”时,要求学生列举他们熟悉的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的例子,学生会发现许多此类例子,有的可能是教师没有想到的。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问题,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7 情境生活化,语言规范化

教学越来越生活化,但作为一门严谨度高的学科,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化。例如,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刻度尺”,教师在叙述时要注意准确性,不应随口说“格尺”或“尺子”。规范化的语言可以使教学更准确、更严谨。从生活情境中发现物理问题、转变为物理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物理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与解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同时,要时刻审视、更新自己对此理念的理解,追求符合时代的“生活且物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6-19.

[2]侯恕.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0-90.

[3]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走向 物理 思考 生活


[对“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再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