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程序知识

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再解读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1 08:42:19   浏览次数:

[摘要] 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节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作了分类,而且从自然、经济、社会、人的广阔视野出发,全面审视了技术创新的功能,论证了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进一步证明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可变资本节约型创新;不变资本节约型创新;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B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127—05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deas

LIU Hongyu,PENG Fuyang 

(Academy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2,China)



Abstract:By reading Marx""s text, we can see that Marx p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the variable capital—saving innovations and constant capital—saving innovation. From starting of the natural, economic, social and human vision, Marx looked at the featur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monstrated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rx""s ideas further proved and developed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secret of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of workers, laid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

Key words:Marx; variable capitalsaving innovations; constant capitalsaving innovation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一引言

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界已较为系统地梳理、总结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如国内著名学者关士续对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动机、效果、过程、机制、社会条件等论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1];任力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规模等层面梳理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认为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可以在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中找到对应点[2];徐则荣从企业家创新的动机、影响创新的因素、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与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异同[3];贺立龙认为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对相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导致“生产方式变革”、“产业部门的生产力提高”的论述,实质上提供了一种资本逻辑下通过技术革命推进生产方式变革与演进,创造最大剩余价值的产业创新范式[4];夏涌、何旭东等挖掘出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大工业演进路径中所体现的技术创新思想[5]。

国外学者并没有对马克思的创新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只是在有关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著中提到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如布劳格[6]、本恩[7]等学者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分为劳动节约型创新与资本节约型创新。印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乔杜里[8]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分成技术转移与技术进步两类。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布劳格、本恩等学者忽略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家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相关论述,违背了马克思阐述技术创新思想的初衷和立足点。乔杜里涉及的仅仅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表面,没有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探究。贺立龙虽然是从剩余价值生产视角来理解的,但是他把马克思丰富的技术创新思想以“产业创新”一词加以概括有失偏颇。

第二,上述研究成果都是以熊彼特创新理论为标尺,研究的侧重点也局限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学分析范式。这显然误导了人们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单纯经济功能的理解。实际上,马克思视域中的技术创新不只是局限于经济学范畴,他关于创新的功能与作用分析也不只是纯经济分析,而是建立在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基础上[9]。

第三,国内现有文献在研究过程中都只是就技术创新谈技术创新,而对于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作用却没有涉及。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再解读

本文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马克思阐发技术创新思想的文本,复现马克思关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节约型创新的思想,从自然、经济、社会、人的广阔视野对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功能的论述进行概括与提炼,探讨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可变资本节约型创新与不变

资本节约型创新

1.可变资本节约型创新

马克思的可变资本节约型创新主要是指资本家应用新的发明、新的机器、新的方法等来变革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以减少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节约可变资本,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创新方式。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认识到要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减少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不断缩减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才能节省工资支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经济。“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10](P225)。

为节省劳动工资支出,追逐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一方面在所有生产部门中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11](P561),缩短工人为生产其工资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因而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即工人的劳动时间的有酬部分,并通过缩短这一部分而延长他无偿为资本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即工作日的无酬部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11](P359)。另一方面,资本家采用新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以取代对工人的较多雇佣,减少雇佣工人人数,降低劳动力成本,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可变资本节约型创新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巧妙手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隐蔽、更具有欺骗性、更残酷的剥削方法,是资产阶级剥削与其他社会形态阶级剥削相区别的明显标志。

2. 不变资本节约型创新

马克思的不变资本节约型创新主要是指资本家利用新的机器、进行机器改良,或应用新的发明、新的生产方法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生产资料,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创新方式,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利用新的交通工具及进行机器改良而产生的节约。“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考察由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在这里,交通工具的发展是重要的物质要素)在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但在这里,应该立即提到机器的不断改良所引起的节约,也就是:1)机器的材料改良了,例如铁代替了木材;2)由于机器制造的改良,机器便宜了;这样,不变资本固定部分的价值虽然随着大规模劳动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远不是按相同程度增加;3)那种使现有机器的使用更便宜和更有效的特殊改良,例如蒸汽锅炉的改良等等,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比较详细地讲到;4)由于机器的改良,废料减少了”。[12](P96)这里,马克思列举了资本家进行不变资本节约型创新的几种形式,如通过更好的交通与运输工具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不变资本,通过机器改良节约原材料、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机器生产中使用更好的原材料和进行更好的维护以增加资本品的生命力,使用新资本品的规模收益递增降低单位产出所使用的资本;等等。

二是应用新的发明或新的生产方法而产生的节约。“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这是力学和化学上的各种发明得以应用而又不会使商品价格变得昂贵的唯一条件,并且这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12](P119—120),“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成苯胺染料,茜经染料(茜数),近来甚至把它变为药品”,[12](P118)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12](P95),从而起到节约生产资料的作用。

资本家进行不变资本节约型创新以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生产资料,表面上看是通过利用新的机器、进行机器改良,或应用新的发明、新的生产方法来实现的,好像不存在剥削,但实质上仍然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手段。因为作为人类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只能靠活劳动创造,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再先进的机器体系、最能节约生产资料的发明和生产方法都不过是科学劳动创造的,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而且最终还是必须通过工人的活劳动来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1.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把新发明、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技术创新成果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指出了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3](P277)

马克思指出,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强化社会分工,使产业分化过程趋于深入,导致新的社会生产部门不断出现,从而促使物质生产力成几何级数增长。“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14](P534),导致产业突变,推动物质生产力飞速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英国钢铁、煤炭、纺织等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催生出机器制造、铁路、航运等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为例,对技术创新引发产业结构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作了详细的分析。 

马克思还对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作了精辟论述。如马克思提出实行合理的轮作制、采用新的灌溉方法可以保持和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以用化学的方法(例如对硬粘土施加某种流质肥料,对重粘土进行熏烧)或用机械的方法(例如对重土壤采用特殊的耕犁),来排除那些使同样肥沃的土地实际收成较少的障碍(排水也属于这一类)”[12](P733)。

2.技术创新是减少废料排放、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来探讨废料的排放与利用问题,“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12](P116—117)。那么靠什么手段来处理这些消费排泄物和生产排泄物?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2](P117),依靠技术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机器改良、新的生产方法等技术创新活动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减少浪费和污染的积极作用,“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12](P117)。

马克思还以一些实例来说明,通过改进工艺、改良机器等技术创新活动可以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到最高限度,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比如,在英格兰等地,粗糙落后的工艺曾导致梳麻工厂在加工亚麻时产生了许多废料,但当人们采用机械梳理法和水渍法等相对先进的工艺对亚麻进行处理便大大降低了亚麻的损耗。还有,人们在处理纺织工业产生的废丝时,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就能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纺织品。再有,罗马人的磨粉技术很不完善,因而其同量谷物磨出的面粉量少,费用却相当大,而法国按照力学原理改造的磨粉技术可从同量谷物中多提供一半的面包[12](P117—119)。

3.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 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关系发展和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11](P50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13](P774),“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11](P473)。

野蛮时代发明的动物驯养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较丰富的剩余食物,而且为人类开始摆脱从自然界“掠夺式”获取食物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源泉。“野马、牛、羊、驴、猪它们的驯养(对进步)是强有力的推动:当它们成群地繁殖时,它们就成了不断进步的泉源。”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对瓦解封建制度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1](P427)。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精梳纺机等机械发明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了产业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巩固和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沦为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在财富积累的另一极,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4](P708);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逐渐积累并日益尖锐,从而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物质前提,为资本主义埋葬自身造就掘墓人无产阶级[15]。随着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剥削的越来越重,大批的知识分子开始变成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严重。在这双重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4](P831—832)。

4. 技术创新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指出,机械发明及其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能简化和削弱劳动强度,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个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时间以及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时间和创造了手段。“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生产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直接把社会必要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人腾出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10]P218—219。

随着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逐渐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把人从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着新的物质基础和必需的自由时间,因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

四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进一步证明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唤醒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觉悟和斗志,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进一步证明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

列宁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16]不言而喻,这段话说明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力出发考察社会发展规律的,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物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决定社会关系体系的?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但没有对上述问题做出详细解答。后来马克思在阐释和论证技术变革、技术创新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等观点的过程中,并经过恩格斯的补充和发展,才明确把通过技术革命、技术创新而形成的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在内的技术系统视为物质生产力,视为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阶级的划分、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国家、政治、法等等的决定因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17]

马克思还强调指出,随着技术创新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又创造着变革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革命就要到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会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13](P275)。

正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怎样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必然带来生产关系某些相应的变革,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总趋势,进一步证明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18]。

2.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家应用新的发明、新的机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等来变革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全面论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样,马克思就向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指明: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交换中产生的,而是在生产中,在工人的劳动力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资本家采取延长工作日,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这就科学地阐释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深刻地证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基于物质利益的冲突而形成的根本的对抗性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奴役越来越重,生活日趋贫困。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以此为过渡,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由此可知,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实质上是资本家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手段和方法,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培养了劳动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唤醒了他们的阶级的觉悟,激起了他们的革命斗志,使他们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为无产阶级革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士续.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一些论述[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6—18.

[2]任力. 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理论的贡献[J]. 当代经济研究,2007,(7):16—20.

[3]徐则荣. 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经济思想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84—205.

[4]贺立龙. 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8—80.

[5]夏涌,何旭东. 马克思创新思想及其启示[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5.

[6]M.Blaug.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Fifth edi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

[7]Ben Fine.Marx""s Capital[M].London:Macmillan,1989.

[8]Roychowdhury,K.K.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M]. The Macmillam Company of India Limted,1979. 

[9]刘红玉,彭福扬.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述评[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55—15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徐建立.马克思实践批判思想的当代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5):17—20.

[1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马克思 技术创新 解读 思想


[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再解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