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程序知识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07 08:39:40   浏览次数:

围绕“学生主体,关注差异”的宗旨,将智慧教育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实现学习过程可视化、结果检测精准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学,从而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升技能。本文以《数学广角优化——烙饼问题》一课为例,探讨了电子书包环境下智慧教育理念是如何支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 《数学广角优化——烙饼问题》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学生内在动力未被激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是直接呈现书本中的图片,让学生读图,看图说话,而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学习知识,从而导致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内在动力未被激活,原定的学习目标难以实现。

2.组织学生上台演示,费时费力,耽误课堂进程

教师安排学生按照小组依次到讲台前演示烙饼过程,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选取合适的探究工具提供给学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一再延续传统的授课方式,由此耽误了课堂进程。

3.沿用传统测试方式,教师无法找到问题症结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新知后,会组织学生进行测试,通常都是出题目,观察是不是有学生举手,然后随机找举手的学生回答,最后把这道题面向全班学生再讲解一遍。这种检测方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无法找到问题症结,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创设情境,还原知识,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本节课一改呈现书本上的枯燥图片的方式,而是应用动画形式呈现“厨房中的数学”情境,将要学习的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情境动画,并提取蕴含的数学信息。

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好三个不同梯度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思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2.提供信息化支撑环境,实现学习过程可视化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课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电子书包系统来支撑课堂教学。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符合自主探究的交互式学案;课中,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構过程。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控,动态捕捉学生的探究动态,对有需求的学生及时进行个别化指导,推选出优秀的小组进行课堂展示。信息化支撑环境既能使教师合理把握课堂有效时间,又能增加学生个体的探究时间。

3.提供智能测试,实现结果检测精准化

在新知讲解后的测试环节,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提问功能,将提前制作好的试题学案提供给学生,当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不仅能实时呈现出全班学生对该学案的答题情况、正确率等信息,还能精确地找出答错题目的个别学生,这样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再次提问,实现“对症下药”。结果检测的精准化能实现个别化指导,不让一位学生掉队,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案例设计

《数学广角优化——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探究怎样能尽快吃上饼,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能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浓厚,也初步具备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技能:经历操作烙饼过程,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数学思考:经历比较,探究最优方案,培养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体会数学优化思想。

问题解决: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规律探寻中,培养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思维;理解优化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框架

本研究运用智慧教育相关理念设计教学框架。智慧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当其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检测,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行指导答疑,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课程内容结束后让学生总结与梳理知识,这有助于其内化知识,提升知识拓展能力。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创设厨房的情境,引导学生集中观看《烙饼情境》动画。之后,逐步引导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说出动画中蕴含的关键词“尽快”,并回顾自己学习过的“优化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结合所学知识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取数学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信息技术支撑:Flash动画,电子书包推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用动画形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步骤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任务一: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单中的第一个任务:爸爸、妈妈和我每人1张饼,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每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用“_”划出重要信息),并将自己画下来的重要信息阅读两遍。

学生活动:按照任务单要求,在任务单上画出重要信息,并进行阅读。

信息技术支撑:Flash动画,电子书包推屏。

设计意图:了解信息,明确问题,为学生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任务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打开Pad中的学案“烙饼问题”,让其动手操作烙饼过程。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记录,用优化法先探索烙2张饼、3张饼所用时间,并填写下来。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先演示动画操作,并给出时间限制为5分钟。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利用电子书包的监控交互功能(4分屏),监控学生的探究情况,对探究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学生活动:打开学案“烙饼问题”交互动画,利用优化法先探索烙2张饼、3张饼所用的时间。

信息技术支撑:交互式学案,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

设计意图:了解操作细节,以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方法,选出最优

教师活动:推选学生分享自己的烙饼做法,推送不同烙法的学生到屏幕上,并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将不同学生的烙法命名为烙法1、烙法2等,再安排学生在Pad上将烙法1、烙法2等再演示一遍,继续使用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4分屏),监控学生的操作过程,并组织他们分析哪种方法更优,优在哪里。学生在回答优法的同时,教师进行简要板书。

学生活动:讲解自己的烙饼过程,分析不同烙法的优势。

信息技术支撑:交互式学案,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

设计意图:经历比较,探究最优方案,能培養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

教师活动:让学生根据探究思路继续填写烙4张饼、5张饼、6张饼……所用的时间,然后观察所填写的表格,写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根据任务单要求,继续探究4张饼、5张饼、6张饼的烙法,并进行填表。

设计意图:在规律探寻中,培养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步骤三:互相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四人一组,组长安排每人发言顺序,将你的发现说给组里成员听;推选出组内书写工整、发现规律的同学的作品,将它拍照上传;组织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作品。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的要求,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安排下轮流发言,推选出本组的优秀作品,并拍照上传,小组代表汇报本组作品。

信息技术支撑:电子书包图片传输,推屏功能。

设计意图: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步骤四: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利用电子书包的提问(通答)交互功能,快速统计出学生的答题结果。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烙饼过程,并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再次提问和及时指导。

学生活动:完成Pad中布置的练习题。

信息技术支撑:电子书包的提问(通答)功能。

设计意图:检验学习成果,让学生体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大数据实现检测结果精准化,能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步骤五:课堂总结,归纳所学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畅谈在本节课中所学,进行知识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进行知识梳理。

智慧反思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如何运用智慧教育理念支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本质问题之一是“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没有完全激活”。本案例引领学生走进厨房中的数学,将优化知识还原到真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认同知识,知道为什么学,并让其结合相应的任务单,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费事费力上台演示的授课方式不能很好地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本案例采用信息化支撑环境,有效支撑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让其在课堂上经历发现、猜想、探究的过程,自主构建和梳理知识,实现了原有手段无法达到或者难以达到的效果。

由于传统的测试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不能很好地找出问题症结,从而很难实现“对症下药”。本案例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统计,能够实现结果检测精准化,这样教师就能结合检测结果再进行个别化指导,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推荐访问:书包 小学数学 智慧 案例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