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戴林:传承笔墨是精神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0 10:07:54   浏览次数:

在青岛书画界,大家、名家不胜枚举,其相关文字澎湃汹涌。有关著名书画家、教育名家戴林的解读却凤毛麟角。然而,在很多青岛画家的心目中,淡泊名利的戴林是一个传承笔墨的精神符号和人文标签。所以,很多青岛书画名家以及他的女儿,著名画家戴淑娟的艺术历程中,常见与戴林有关的段落,其所承载的意义可谓意味深长。

戴林的父亲戴镐东,曾是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家,后弃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党少将。抗日战争后,则弃戎从商,其后随公司迁往台湾,再转为教育事业。在台中师范任教,为中文系教授。戴镐东雅擅书法,在台湾颇负书名。戴林从小喜欢画画,后考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在绘画科油画组(现油画系)学习,成绩优秀。他的毕业作品油画《青岛风光》在当时受到一致赞誉,并被当时的北京气象台台长买下。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为他今后选择来青岛生活埋下了伏笔。

戴林的性格不同于父亲,他在战乱中看到了政治的残酷,所以毕生不过问政治,专心教授美术,钻研画技。在解放前夕,他从台南一所学校返回青岛,从此与父亲天各一方。解放后,戴林仍然勤于授业解惑,培育新人,任青岛市教育局美术教研组组长,同时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

此时,戴林已经从西画转向国画创作,并时而有木刻作品问世。他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交替中,培养了洒落无为的心地与气质。白居易《画竹歌》有“不根而生从意生”之言,由于戴林家传文化素养深厚,本人受过系统的美术学习,且精于西画,因此,他的国画作品以高雅,悠远,清新见长,如他的国画墨竹疏朗清雅,山水画作灵巧细腻,诗情画意,让人百看不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其实,戴林的山水画亦如此,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意境自然呼之欲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他的山水画中蕴含着自然朴实华美的韵律,画风酣畅淋漓而又古韵悠长,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1960年,戴林与著名画家陈维信创作的作品《鼓足干劲》,入选全国美术展览。在这次入选展览作品的目录中,有许多为世人所熟知的近现代名家的名字,如傅抱石、潘天寿、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胡佩衡,黄胄,程十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戴林并未以此作为功名的资本,他的为人就像其画作一样淡泊,甘于默默无闻。

上世纪70年代,戴林在自家的院落中种了许多竹子,不少青岛的文人墨客常常在此聚集。这个位于小鱼山附近的日式旧宅,被画家们称作“鱼山画室”。在戴林去世多年后,岛城著名画家晏文正曾经写过一篇回忆“鱼山画室”的文章:“大约20年前,几位画友常不时到老友戴林窄小的’鱼山画室‘相聚。那时有王维尧、孙国枫、郭士奇及善画牡丹的赫保真,国画家冯凭,以后张伏山,宋新涛等亦时来凑乐。那时学校停课,大家抱着‘失业’的孤寂,凑在起挥笔画画花草虫鱼,相互酬答,只求在这一方‘静土’排解下内心的压抑和困惑。”

戴林毕生沉浸于书画的海洋,然而现实中的一切是逃脱不了的。文革中,由于其父在台湾的关系,戴林曾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文革中的迫害及生活上的窘迫,终使他积劳成疾,患了肝病,他在作画之余与疾病抗争,终于1980年逝去,年仅62岁,令人唏嘘不已。作为画家,戴林在一个创作上应该硕果累累的黄金期驾鹤西去,这是青岛书画界的一件憾事。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早逝,戴林却把笔墨精神传承下来。他的女儿,著名画家戴淑娟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艺术才能,走上了绘画道路,现为青岛画院首位专职女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常委。她还是蝉联两届的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享受政府特贴青岛市资深专家。其作品多次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大赛中获奖,并被编入各种专业画集;在美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并出版个人作品集,被多部门收藏。

经常有人问戴淑娟:“你的作品是怎样构思出来的7为什么你的作品总透露出一种俊勇、刚毅,而又不乏灵动、清莹呢?为什么那么一座光秃秃的山你却能表现出它的生命迹象,让死寂的山石活起来呢?而明明是俏梅,你勾画出的枝子怎么就像推不倒的山石呢?“戴淑娟认为,从祖辈尤其是父亲戴林那儿脉相承的艺术理想,犹如她人生的一个航标,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她在艺术道路上前行,跋涉。今天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大安慰。

推荐访问:笔墨 传承 精神 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