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地理类专业“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38:45   浏览次数:

[摘要] 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地理类专业的特点,探索建立了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模式,特点在于纵向上具有渐进性,横向上具有联系性。实践证明,该模式达到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保质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的实质。

[关键词] “链式”教学模式 素质 创新

一、引言

笔者对地理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两条相互联系的“链”组成,一条为显性的“教学链”,即以教学环节为主线,由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构成;一条为隐性的“素质链”,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由掌握基础-提升技能-优化素质-研究创新等构成。显性链的层层递进推动隐性链的螺旋上升,二者相辅相成,这种模式具有灵活、滚动的特点,链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不像被螺丝“紧固”在一起那样死板和僵硬;同时,每条链完成整体功能,形成集体效应,并起着协同作用;并且链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平面的。

二、教学链

1.课堂教学子链

课堂教学是教学链的起始部分,也可称课堂教学子链,该部分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的必由之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接受”模式,固守教师在课堂上信息的单向传递,而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局限于教材的知识面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课堂成了“教堂而非学堂”。而“链式”教学模式采取了“以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问题——探索——师生互动”又构成了链式教学过程,它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任务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问题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地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了“链式”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自然地理学》为例,该课程已被列为山东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对于地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起着先导课、基础课的作用,它既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任务,也担负着阐述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但其内容大部分是叙述性的,若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方法,学生主动性差,兴趣低,因此自行研制了CAI教学课件。该课件是由众多的结点链接而成的链状结构,结点是其表达教学信息的基本单位,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有机的划分成若干结点,将自然地理学的内容提炼为地球、地壳、大气和气候、海洋和陆地水、地貌、土壤与生态系统六大结点,同时保证了每个结点内容的相对完整性,按照概念、原理、过程、实例等类别组织各个结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两个强调。一是强调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对一种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如河流水文与地貌关系,地貌与构造关系,植被群落与气候土壤关系。二是强调人与自然地理过程的协调,以此构建自然地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上述“链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实验、实习子链

作为教学链的第二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活化,但历来,实验教学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尤其是地理类等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相比对实验、实习要求低,因此“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技能缺乏”、“眼高手低”成了目前理科学生的通病,而当前我国社会大量需要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对实验、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为此我们加强了“理工结合”,重新梳理了实验、实习体系,削减了陈旧的、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能够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本。具体做法是在实验、实习中以先进的数字化仪器、软件为基础,在强化基本操作、数据处理、绘图等基本工作能力训练的同时,依据数字化仪器和技术的特点,科学的设置各实验、实习的具体环节,形成了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实习链,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由“提高动手能力”向“提高创新意识”的转变、由单纯“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

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关键环节,是专业教学的根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这是理论教学中不能完成的另一种“认知能力”的培养。在野外实习中采用以点为重点、点线结合、点线带面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分析研究具体问题中培养综合、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探索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变灌输式为主动式,变验证性实习为研究性实习,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带动实习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点”上的深入工作锻炼了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能力,“线”上的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面”上的工作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将点、线、面实习结合起来,逐步推进互动式实习,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训练,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第二课堂子链

由于目前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把课外时间浪费在上网、聊天等事情上,很多学生又感觉无事可干,精神空虚,合理利用课外时间,一可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二可让学生业余生活充实多彩,三可使实验、实习得以补充和升华,因此这是教学链不可缺少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环。近几年,第二课堂更多的被赋予了科技性、创新性和开发性。主要活动内容有:举行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地理主题班会、成立绿色协会、指导学生科技立项、参加GIS大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大大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延伸了课堂的时间,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使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优秀科技作品和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多次获全国GIS大赛一、二、三等奖,“挑战杯”科技竞赛山东省一、二、三等奖,学校科技创新一、二、三等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专业大赛并获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提高了地理类专业的知名度和学科的竞争力,给学生提供了较宽较广的就业机会。

4.社会实践子链

社会实践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教学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外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开展“贯通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即学校利用企业的科研资源,为学生培养提供校外学习、实践场所,选送学生去基地进行科研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学生品质,提高学生能力,聘请有经验的现场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具体安排学生实习内容,企业既是培养基地,又是学生的预就业单位。如资源04的学生在实习基地威海永平不动产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和设计,在现场人员指导下从事单位工作和科学研究,最终有5名学生在该单位就业。

二是利用寒暑假结合“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考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地论证地理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写出调查报告。

三是组织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利用假期时间到现场收集基础数据、资料,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真题真做”,使学生获得课题研究体验,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贯通,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生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奖励。实践证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促进大学生尽快成长,给大学生多创造施展技能和才华的条件和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

三、素质链

在课堂教学链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给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全面地、动态地、发展地看问题;进行地理知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实验、实习链中进行能力素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多种能力,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链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各个层次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备多种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时又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随着教学链的层层推进,素质链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并着重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又使他们接触现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整的教学链保证了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从“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若缺少某一环节,即教学链不完整,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保证教学链的完整,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地理人才。

四、总结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纵向上具有渐进性,每一条子链也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如实验、实习子链采取分层次、分阶段,从“实践技能层、能力提高层、综合创新层”三个层面逐层推进,这符合教学规律,学生易于接受。每一条子链可完成单独的功能,同时又具有协同作用,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横向上具有联系性,随着显性链的延伸,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及分析能力、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即隐性链的上升,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长宏,王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三层次十模块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80-82.

[2]张红日,明艳芳.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

[3]李元元,李正.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52-154.

[4]屈波.如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31-33.

推荐访问:链式 教学模式 类专业 地理 探索


[地理类专业“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