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检查报告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3 08:41:39   浏览次数: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组织的,由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到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注重的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的组织形式,便于学生循着时间这条主线,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是缺少横向联系,也让很多学生错误地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史看成两条平行发展、互不影响的直线,不能将同一时段内的中国和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那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进行有机联系与对比,形成整合思维能力呢?

一、内引外联。开拓视野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提出了“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说法。这里所谓“中国”并不仅仅只是联合国两百多个国家之中的一“国”,而首先是一个文明的母体。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将中国历史放人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观察与思考。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内引外联,将独立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更为宏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零碎的历史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思考题:四大发明各自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是怎样的?它们分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们是怎样传播的域外去的?在域外的传播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发明成果,按照问题设计的思路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探究。这一组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既看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璀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真切感受了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运用对比思维。融会贯通

比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有力地促进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更广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打破板块、地域和时间的藩篱,更好地融会贯通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例如,我在讲完“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后,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让学生在欣赏完影片后思考: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更早、规模上更宏大,可为何没有像西方的地理大发现那样改变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致很高,很快就从航海的背景、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把同一属性的现象或人物等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比较中归纳出具有实质性或有意义的结论。

三、逆向思维.拓展思维深度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利用逆向思维,可以形成反思和换位思考的思维素质,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效地解決复杂的问题。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例如在学习完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尝试进行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中国与西方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在看西方的同时,西方人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中国。那么。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查阅资料。课堂展示的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引用了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近代以来许多传教士的日记及一些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片段。通过中西方印象的对比,学生看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过程,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通过逆向思维,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主题化设计。增强整合能力

初中历史是按照通史体例编写的,因此同类知识点往往散落在不同章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同类知识点掌握的困难。因此,在复习时,我特别注意进行主题化设计,以专题形式强化学生的整合能力。我设计了改革历史专题、战争历史专题、人物历史专题、历史奥秘专题、文化遗产专题等。如“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散落在中国古代史的许多章节中。因此,我设计了“千年丝路情缘”的文化专题,抓住汉、唐、元三个时间节点,来看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变化过程。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散落的知识点挑选整合起来,对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历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进行内引外联、运用对比思维、逆向思维、主题化设计,打破时间、地域的藩篱,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整合 历史 教学中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