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对小学德育有效性几点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0-08-04 12:23:32   浏览次数:

 对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首先教育者要摒弃重智轻德育的“传统”,转变观念,使教育真正定位于育人。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要重视德育过程。德育所追求的,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德育所造就的学生,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

 人所共知,德是人立身之本,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如果摒弃了德育,教育也就不成为教育了。

 可是也许现在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差,似乎是大家一致 公认的结论。理由是:德育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德育的内容形式脱离学生的实际,存在“假、大、空”现象;当前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应该说,当前小学的德育工作的确有进一步提高实效的必要。

 观念 —— 转变

 教育者的观念首先要转变。德育要取得实效,首先应解决的根本不是方法、内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提升、本质的变革。

 很多学校存在管理重智轻德的事实,把教育只当作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德育只求“管住”学生的一贴膏药,不出差错就认为万事大吉。所谓的德育,已经在不经意间演变成单一的“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学生 勤奋学习”,德育早已沦为智育的侍从。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只注重学科成绩。除非发生重大的事故,只要硬件好,学科成绩佳,学校就可安枕无忧。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乃至除学科成绩以外的素质,恐怕只要几页材料就能搞定。于是这样的学校总能过关斩将,得到无数的荣誉。这样的背景下,深谙其道的校长们自然逐渐将“德育首位”演化为“德育让位”。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在评

 优等方面“能上几节公开课的老师”可谓一方得道,多方升天。一些老师自然心领神会,只求分数,无视德育;只求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师德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柔性标准。

 我们在一些学校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室内升旗仪式时,有的班级却在考试,在德育的最后阵地晨会、班队、思品课时,学生在做语数作业。有的地方在小学的毕业迎考期间,一个多月时间里主课老师可以随意挤占其它课的时间,并且得到了学校的许可。在当前教学质量提到空前高度的大背景下,我对这样的老师深表“同情”,但更多的是苦涩。我们要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任何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肯定是一位成功的德育工作者。像霍懋征、斯霞等,她们对学生充满爱心,的确能为人师表。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在教学 上得心应手,取得成功。只注重学科教学,最多只能做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只注重分数,不重视学生思想素质,这肯定不是中国教育值得恭维的特色和亮点。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1938 年桂林遭日寇大轰炸,丰子凯到学校上课将自己的漫画挂在壁上,却引来哄堂大笑。因为画上有一婴儿头已被弹片切飞,可母亲全然不知背着孩子惊恐万状地逃命。丰子凯勃然大怒,对学生说:” “本来我要讲的绘画技法,现在已经不重要了,第一要教的,是做人!” 令人震惊和深思的是,这样令人痛心的场面现在仍时有所闻。北京某校学生侮辱地理 教师事件,网上时闻女生间打架污辱人事件„„金钱至上,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学生的思想灵魂,长此以往,必将是道德沦丧,社会弊病丛生。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几个丰子凯?这样的学生教得再聪明,成绩再好,也绝对是教育的悲哀!

 鲁洁老师在《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一文中指出:学习知识的本质意义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但在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统领下,学习意义被异化。的确,过分追

 求知识的学习,不但妨碍了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连学习知识的意义也丢失了。

 学习知识是培养人的方法形式,育人才 是根本,把方法形式作为唯一目标,显然已本末倒置。

 身教重于言教,师德重于学识,我们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几道题、几个词。对学校、教师的评价考核要突出德育工作、人格修养、育人效果,以政策来给学校、老师正确的导向。师德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因素。

 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一个社会在评价人才方面整个氛围重技术轻人文,重智能轻德育,德育当然很难,德育工作者当然很累。

 在现在这种“唯分”教育体制下,德育就会“想想重要,看看次要,做做不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对国家、社会、学生,决不是一个福音。

 从更高层面上看,“自然科学的加速发展与以道德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滞后形成了反差,已在造成和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大背景下,不重视学科质量的学校是无法生存的。但只重视学科质量的学校,是没有档次、没有品位的学校。当我们稍把目。

 光放远一点,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出路的学校。教育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全体教育工作者及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否则,德育工作者在“逆水行舟”中能有多大作为?德育工作永远是雷声大,雨点小,实效多大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学校、社会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 价。

 我们常常看到所谓成功的企业家无视法纪,买凶杀人;不少权势显赫的“精英”,腐败堕落。当然这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但在“愤世嫉俗”时,不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那就是教会学生做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良心。

 当我们大家面对良心与责任时,我们别无选择,否则我们将无地自容。

  目标 —— 素质

 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习惯的培养,素质的形成。亚里斯多德也说:“道德成自于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一句非常简洁的教育名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对当今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颇有现实意义。

 我们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在学生身上留下烙印,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好的影响,那么这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尤其是小学,要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学校提出了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的要求。例如卫生方面,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习惯,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公德。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我们学校采取了考核制,发现有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对该生所在班扣分,并与评优和奖励挂钩。但其实这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形式,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不扣分”。例如,一天刚好是星期六,我看到校门口有一摊食品包 装袋,肯定是我校的学生扔的。由此,我生发了许多感慨:实行考核后,平时校园里纸屑少了,能说明我们学生的素质全提高了吗?一个平时不扔,但双休日却乱扔垃圾的学生,走出校园,他又会怎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德育要取得实效,可谓任重道远。

 德育是影响人心灵的工作,其效果在短时间内可能是隐性的,对德育来说,很多时候不能追求浅表性的结果,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更说明我们为了这个目标,必须锲而不舍。

 我们常熟市的领导在创国家卫生城市、创国际花园城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环境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 是竞争力,环境就是执政能力。近代的李鸿章据说曾因为一口痰吐掉一份合同。有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他们会看当地的菜场、厕所,作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的一个因素。常会看到媒体谈到国人的陋习:随地吐痰,大声讲话,以至于国外用中文写警示标语„„

 我曾在学校的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引用了一段一位中国留学生的文字:“到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大都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这些并没有保证这些学生的公共道德 和社会素养,你可以在很多公共场所看到中国人大声地用中文喧哗,随地吐痰。我的外国朋友们说想到中国就会想到的词就是,贫富差距,腐败„„素质低劣,骄傲傲慢„„中国是有许多奇怪的令人不解的现象的国家。虽说这伤了我的自尊,不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没有一条不是现在的中国现实。”暂且不论此话是否有失偏颇,但我在学校论坛上真心希望“各位老师从百忙中抽空来读读,跟我们的学生讲讲。虽不能振聋发聩,也能荡涤我们心灵沾染的一些俗尘;虽不能让你拍案叫绝,但也许会使你感慨万‘点’”!

 所以,讲卫生着眼点虽小,但并非小事,不仅关系到一个 人的教养,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国际形象。

 成才必须先成人,德育要落实到素质的形成上,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品性、有教养、有责任心的人。为此,小学要以日常礼仪、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点。要努力形成人人德育的氛围。在养成教育上,要人人抓、重点抓、及时抓、经常抓、反复抓。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往往从小事开始的,就是从节约水电、捡起脚下的废纸开始。要加强对每个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知道:学校秩序不好有“我”的责任,班级纪律、卫生不好有“我”的责任,明白个人的言行代表了个人形象、班级 形象;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还代表学校形象;走出国门后,还代表一个民族的形象。

 我们的德育就要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和习惯开始,教会学生做人。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前提。

 德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习惯的养成、素质的提高。稍看得远一点,我们的学生今天和未来能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素

 质,我们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铬印,我们的德育才真正取得了实效。

 德育 —— 过程

 德育可以渗透在方方面面,可以不拘形式。但仅凭此,德育要取得实效显然还显单薄。德育还需系统和过 程。而且德育过程如果由教育者主观设想,往往会脱离实际,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流程,是德育工作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去实现已经确定的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是由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形成双向互动的过程。

 李镇西在《新德育探索》中说: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 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让我们的新德育有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更多的个性;让我们的新德育教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要潜移默化,要细水长流,要靠反复的教育、纠正。我们的德育因此常常渗透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过程的德育,是口号式浅薄的德育,是空洞无效的德育,是“鸡零狗碎”的德育。

 如果德育只追求形式主义的东西,只追求宣传、只追求统计数字,只为应付检查考核,这种德育终究会被人唾弃。我本人也对这种德育深恶痛绝。

 由于对德育的轻视,再好的德育活动方案,再切实的目标,到教师那里就会枯燥乏味得只剩下几句口号,德育的完整过程缺失,效果自然就差。我们在升旗仪式上大声疾呼“要爱国!”学生会爱国吗?如果我们结合纪念抗战,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侵略者的暴行,牢记落

 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我们的学生除了“五星红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地大物博”以外,了解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产生一点危机意识;跟学生说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就是爱国„„我们有目的地做许多工作,创设许多情境让学生体验,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变“外加”为“内需”,学生的心 灵也许才会产生爱国的情愫,才能在他们的心田播下爱国的种子。德育很多时候是隐性的、渗透的德育。朱小蔓教授有一个比喻非常恰当,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即“渗透于”)其他教育之中,包括学科教学的课堂。

 据说,一位日本教师带着他的学生在北京修学旅游,到天安门金水桥上,这位日本教师叫他的学生面对着前边马路上飞奔的汽车,数一数在十分钟内有 多少辆日本汽车通过。学生认真地数着,十分钟的时间到了,巨大的数字使学生惊讶了,自豪了。老师没有说什么,但爱国、自豪感在学生心中会油然而生。与我们的对手(或者说是邻邦)的爱国教育相比,在汗颜之余,更多的是担忧。教师和学生最厌恶口号式、标签式、应付式、说教式、防堵式的德育,但我们一直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们德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是凭这张“旧船票”登上“评优、评先”的客船。

 受教育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有意识组织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要评判体验。

 我们针对学生的 存在问题,每月提出了一些教育主题,设计了详细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求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如诚信教育,我们以当前全社会呼唤诚信为背景,激发动机。要求让学生明白诚信的内涵,然后通过搜集诚信事例、讲诚信故事、读写诚信格言童谣、寻找身边的诚信缺失、评比身边的诚信标兵、在论坛上进行诚信的讨论、诚信联合主题队会、指导学生诚信行为等系列活动,甚

 至要动员家长、家庭的力量,将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德育还包括公民教育。我校参加的省中美合作的公民教育 实践,这是本色的实践,是前瞻的教育,是现代教育之魂。公民教育有一个严格的程序、过程。例如我校开展的“宠物狗饲养的研究”,按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规范程序,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实在在地去了解社区等的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再就各自的主题进行讨论,以民主的方式投票确定班级的研究课题。然后分小组到市卫生防疫站、市政府相关部门、市城管大队、居民委员会等实地去了解目前我市宠物狗的数量、伤人事故数据、目前有无相应的政策措施等,然后学生通过反复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等进行模拟 听证会,再将修改完善后的解决方案提交常熟市政府、城管大队、市卫生防疫站,力求真正实施。通过公民教育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探究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努力使之成为有责任感和。

 使命感、能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要让德育有“完整的过程”,还要树立“以德立校”的发展思路,要保证德育的阵地,要保证德育的时间。宏观来看,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要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 教育,所有老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任何对此的忽视,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的行为,也是师德修养差的表现。

 总之,观念要切实转变,德育活动才会得到保证;目标应落实素质,德育工作才会高瞻远瞩;过程要完整实在,德育实践才能取得实效。

推荐访问:德育 有效性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