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浅谈中原民间剪纸艺术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02 08:57:42   浏览次数:

摘要: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中原剪纸艺术具有造型夸张概括、刀法简练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装饰与实用并存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民间美术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剪纸 艺术 民俗 喻意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可以说是流传至今内容最丰富和最具数量的装饰艺术体系。剪纸应属于雕镂剔刻艺术,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它可剪、可刻、可撕,或采用烫烧等方法制作,形成玲珑剔透或影廓的平展艺术效果,为此也有人称其为平面“镂花艺术”。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剪纸民风极为盛行,几乎是每一个县、乡都有,其中豫西、豫北最盛,豫东、豫南则次之。就其风格而言,从总体讲上是质朴、粗犷;但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剪纸风格自然也有所差异。

一 中原民间剪纸艺术的源头探寻

中原剪纸艺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追溯历史,早在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便已出现了和剪纸纹样极其相似的漩涡纹,显现出剪纸艺术的古朴流畅意识。近代出土的铸造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及其它青铜器,不仅造型宏伟、壮观,器物上的纹饰更是复杂、精美,出现了刻线、浮雕等各种纹饰。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750多件精美玉器,并有象牙杯、铜镜、青铜器等多种器皿,其中的圆雕、浮雕人形及人兽合体玉器则运用了刻线(凸凹纹饰)和镶嵌等多种难度极高的装饰技巧,堪称世界艺术珍品,成为我国历史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在中州大地的古人类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有了镂空、雕刻的审美意识。

唐代诗人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剪纸”这一名词曾出现在他的《彭衙行》诗中:“暖水濯我足,剪纸照我魂。”据说花木兰是东亳地人(今商丘虞城人),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对镜贴花黄”中的面部饰物“花黄”也应该是一种镂花饰片。豫西一带则流传着一个“剪金牛过函谷关”的传说,大意是说被尊为道教始祖的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老子(河南鹿邑人)骑着牛过函谷关(升天),用金箔剪春牛赐百姓为符以“驱邪免灾”,现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正月二十三迎春耕、剪春牛的民俗。

二 中原剪纸的类型、风俗喻意及地域分布

河南剪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而延续不断、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和民俗、民风关系密切,最终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直到如今,人们在四季节令、婚丧嫁娶、人情礼仪、环境装饰等活动中,仍样样都离不开剪纸造型。

豫西一带民风淳厚,每年入冬一进腊月,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驱邪)。”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气,也是展现民间剪纸艺术最为丰盛的场合。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里里外外一片红红绿绿,大门头上挂“吊笺”,门扇上则贴上“福字、门神”,影壁墙上贴“春牛”,窗户上贴“窗花”,屋顶上有“顶棚花”(象征全家团团圆圆),炕上、床沿有“墙围花”(象征富贵不到头)。追求吉祥美满是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河南民间剪纸的重要内涵。河南剪纸中的吉祥图,同样集中表现在“福”“禄”“寿”和“婚姻、生育”方面。例如:闺女要出嫁,娘家要在陪送嫁妆、礼品上都放置有吉祥如意的剪纸礼花。这些礼花有象征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白头翁”,有显示夫妻性爱的“鱼吮莲”、“石榴”等。儿童12周岁时,有些地方还有剪“五子登科”和“祛石桥”的习俗。老人寿辰时,儿女们要团聚一堂为老人祝寿。礼品要用金纸、红纸剪成“寿”字、“寿桃”、“八仙”、“鹤鹿同春”、“蝙蝠戏桃”等图案花样覆盖,寓意老人福寿延年。高寿老人过世,称为喜丧,在豫东、豫西都有制作“彩宾楼”、“送终塔”、“孝彩莲”、“香幡”的习俗,其剪工精巧别致。

动植物在吉祥图的表现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动物类如麒麟、狮子(瑞兽)、龙(尊贵,象征男性,传说是黄帝氏族的图腾,剪纸多见于豫北、豫东淮阳一带)、凤(象征女性,传说是楚文化图腾,多见于淮河以南信阳地区)、鹤(长寿)、羊(祥)、鸡(吉)、鱼(余)、喜鹊(喜)、蝙蝠(福)、虎(驱邪、消灾,多见于豫北地区);植物类多采用牡丹(富贵)、松柏(长寿)、莲花(幸福)、石榴(多子)、百合(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桃(寿)、花瓶(平安)、佛手(吉祥)等。豫北地区近年还出现“双喜临门”、“三阳(羊)开泰”“、“四面春风”、“五谷丰登”、“六合(鹤)同春”、“七夕相会”、“八方同乐”、“九九重阳”、“十大全福(蝠)”等新的吉祥语,在传统吉祥图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反映中原图腾文化的民间剪纸,它不属于自然形态的物体,应属于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如河南的北部、东部包括豫西一部分民间剪纸中大量出现龙的形象,是一种“炎黄文化”的图腾遗存。

三 中原剪纸的艺术风格与特征

1 造型夸张概括,立意为主,取神变形

造型夸张变形、概括取神是中原剪纸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赋予作品极大的想象力,给人留有无限回味和联想的空间。在河南三门峡、安阳、濮阳农村流行枕头顶花样,主要是剪一些花、瓜、莲、石榴的式样。民间艺人剪的枕顶花样极为概括夸张,剪艺高超娴熟,在突出实体形象的基础上大有发展。艺人们剪的花样既枝繁叶茂、花无重样、叶有多变,又夸张、概括、简练,把现实中的瓜藤枝杈压缩到最短的限度,即便是瓜藤也如花般的悦目,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品味不尽。

2 刀法简练质朴、妙趣横生

从前面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质朴、简练、妙趣无穷的刀法的展现和运用,这些作品都毫无多余之刀、多余之处,又毫无造作之感,就连色彩的运用也是如此。民间艺人剪纸时,随意取身边的纸,或黑、白、红,或是一般报纸、书纸,都毫不影响其“语言”的述说,无不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直率的、热辣的感受和追求,既质朴如“土”,又精湛无比。我们认为民间艺术的宝贵就在于此,自己对一切的感受都是发自于“肺腑之言”,是不加任何多余造作和修饰的直抒胸怀,那画面上洋溢着的质朴情感无不打动每一个观众,无不感染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同时又给人以轻松、愉悦、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般的妙趣惬意。如濮阳县黄河滩区的叫赵王氏的婆婆,她的刀法风格极为简练,多在求神趣上下工夫,她剪的猫,画身只有十四个剪口,采用对折,一剪双雕剪出面部,既有胡须又有嘴巴,面部的神情与高翘的尾巴相呼应,好像在给主人“咪咪”答话,神气十足地炫耀自己是捕鼠能手似的。看似稚拙的刀法和造型,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稚拙的童趣感。

3 生活气息浓郁,装饰与实用并存

中原剪纸艺术有它独特的装饰性。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表现效果,剪纸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剪纸的式样和内容与人民生活毫不相干,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决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就拿“窗花”来说,它本身就是装饰性与实用性统一完美的结合。“窗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它炽热、艳丽,每个窗格贴一桢,有游龙、飞凤、莲花、鲤鱼、金鸡、耕牛……从“窗花”的实用性上来说,“窗花”在豫北的安阳地区叫“窗亮”,原意为“窗子透亮、透气”所用。那些花、鸟、禽、兽图形的剪出(有时还加上色彩),既达到了流通空气的用途,又起到了美化装饰环境的效果,它的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是那么恰当、自然、紧密,可谓天衣无缝。

四 中原民间剪纸的价值

剪纸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现,它源于生活,积淀着深厚的古老艺术传统、社会意识、民族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我国民间美术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1 学术价值

民间剪纸有着极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喜爱它、保护它并紧紧地与人民生活、习俗、信仰、愿望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扎根于民间土壤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视和发掘,民间剪纸艺术也进入了非民间的艺术欣赏领域,跨入了国家的艺术殿堂。近几年来,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有很多中原民间剪纸优秀的代表之作漂洋过海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并以它们那构思巧妙;民族性、乡土味浓;富有变化、操作灵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折服了异国观众;赢得赞誉的同时,也使他们认为“这种艺术只属于中国”。国外的观众着迷于我国中原的剪纸艺术,不仅在于它的量大和面广,而是它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试想,借助于一把小小剪刀或刻刀,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一会是《喜鹊闹梅》;一会又是《凤凰牡丹》;似乎是手中有百宝箱似的神奇。可见中原剪纸艺术奥妙无穷、技法深不可测,有着深奥的学术研究价值。

2 艺术价值

中原剪纸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主要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的文化活动,其中又以妇女的创作为主。她们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但在从事生产劳动之余,基于对生活的审美趣味,自发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通俗易懂,深得人们的喜爱。她们的创作绝不受“主体先行”的约束,对什么感兴趣就剪什么,也不为传统剪纸所束缚。由于作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创作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慰藉和自我陶醉,所以作品尽管不十分写实,却亲切可爱;技巧虽朴拙而不华,却生机勃勃;简单夸张,却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常剪常新,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研究价值。

3 使用价值

中原剪纸艺术也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给人以欢乐、愉快、爽朗的艺术情趣,铺展开来,幅幅呈现出丰美的生活写照。中原剪纸的表达内容极为丰富,有人物、鸟兽、文字、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剪纸的用途也非常广泛,有窗花、屏花、箱柜花、壁花、团花、边角花、礼吊花、喜花、寿花、供花、门神花、门笺等。民间剪纸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适应了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它不但美化了生活,也美化了人们的心灵;它反映着人们祈求吉利、幸福的美好愿望,以其真挚、淳朴而使人愉悦、振奋,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欢乐和希望。

五 中原剪纸艺术的抢救、继承、发扬

然而,在对中原剪纸艺术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后,我们不无忧虑地发现,现在的中原剪纸能手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和少数五十多岁的农妇,年轻人绝大部分不会剪,即便会剪一些,也只能剪出一些有限的普通纹样,更不用说对剪纸艺术进行时代创新了。严峻的事实已摆在我们面前:中原民间剪纸艺术正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不及时加以抢救的话,这门艺术极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传。一门艺术形式一旦在某个时期失传,后人再想去“寻根觅源”、发扬光大就难了。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忧虑,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宝贵财富只有在某一天突然被外国人重视、承认之后,国人才意识到它的宝贵。

中原剪纸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的精髓完整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不让其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令人欣喜的是,在冯骥才先生“抢救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倡导下,“中原剪纸艺术研究会”已于几年前成立并开始运行,并且有一批年轻人也逐渐热心于剪纸艺术;部分传统的经典之作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保护,一些优秀老艺人的传统技术也毫不保留地向青年人传授,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中原剪纸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复兴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复兴,愿中原民间剪纸艺术在将来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 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 陈伟萍:《试论中国民间剪纸造型》,《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旭,男,1969—,河南鹿邑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民间美术,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中原 剪纸 浅谈 民间 艺术


[浅谈中原民间剪纸艺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