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武汉市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建设调查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41:05   浏览次数:

zoޛ)j饨ky总结,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武汉;居住区;室外环境;老龄化;无障碍设施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60-03

1 前言

无障碍环境在物质层面上给残疾人、老年人、妇幼群体、伤病患者创建一个平等的生活空间,在精神层面上,无障碍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的高低程度,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弱势群体也开始呼吁提高自己的生活环境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规划建设者必须重视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让他们也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2 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

世界银行在其2007年度《残疾程度的衡量》报告中指出,残疾人约占全球人数的10%到12%(见图1)。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4.9%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8.3%。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0%,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世界每月新增65岁以上老人达到200万人。现在全世界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占到全世界人口总数的45%以上,再加上残疾人,总共人口数量大约占到了全球人口的50%以上[2]。因此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社会公平、体现社会和谐、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社会行为。

3 国内外无障碍环境现状

3.1国内外无障碍事业发展情况

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于1989年4月1日颁布实施,其修改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2001年正式实施。在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中,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成为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城市[3]。总体而言,中国无障碍设施事业起步晚,建设速度快,但是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比,仍然有很长的一段差距。

国际上对于城市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设计的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 [4]。世界上第一个“便利残疾人出入、使用建筑物及有关设施的设计标准” 在1961年由美国标准协会制定。此后,英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制。1974年联合国提出了“无障碍环境”的概念。

3.2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研究现状

大部分学者对于无障碍的研究都集中在公共环境建设领域,对于居住区室外环境中无障碍设施的研究很少。虽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城市无障碍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全国至今没有一个针对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居住区是人们使用时间最长和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因此,居住区室外环境中无障碍设施的研究应加强。

4 武汉市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与改正意见

4.1武汉市无障碍事业建设现状

据武汉市公安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底,武汉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1.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6%,人口老龄化形势严重。全市每百名市民中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4.58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6.6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9人[5]。2009年残疾人数量达到了43.8万名[6]。

武汉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较国内其他大城市起步较晚,从1994年武汉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建委、市残联关于开展通道与交通障碍试点改造工作的报告》开始。无障碍建设一直是武汉市政府非常关注的一块,并且近年来取得很多不错的成绩。虽然建设步伐一直在加快,但和实际需求情况以及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在立法、管理、宣传、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4.2武汉市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调查

本文借鉴郑灵飞《厦门地区住区环境设施配置标准研究》中对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分类——无障碍坡道、盲道、无障碍标识和专用厕所[7],据此对武汉市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进行调研。笔者根据居住区的修建时期和用途,对武汉市水果湖片区、南湖片区、司门口片区中有代表性的小区和敬老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4.2.1水果湖片区

该地区是湖北省政治、经济、科研、文化的中心,省委、省政府及各厅委办局、中央驻汉单位、大型厂矿企业、著名高校学府、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密集于此。在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了大量的单位居住建筑,居民楼以多层为主。该区居民建筑建设时间较早,所以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但该地区的居民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两者之前形成明显的矛盾。笔者主要调研了该片区中的水生院宿舍、桃山村、张家湾小区。

坡道:许多建筑入口没有按照规定设置路缘石,而是设置了台阶,高度虽不高,却不方便轮椅的进出(见图2)。除此之外,很多台阶的坡度都很大(见图3),这不仅给骑轮椅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老年等体弱者的出行带来了障碍。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坡道,但没有在旁设置扶手,还有车辆停在出入口处,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在一些户外活动空间的入口,为了避免机动车的出入,在出入口处设置了障碍物或者栏杆,但这也同时妨碍了轮椅和婴儿车的出入(见图4)。

盲道:该片区地处武汉重要地段,所以各个组团小区干道上的盲道修建完善,值得其他地区借鉴(见图5)。

无障碍标识:无障碍标识缺乏,各种标识的色彩不够鲜明,不能给视力衰弱者带来视觉冲击,标识的高度过高(见图6)。小区内没有为残疾人及体弱者配置专用的厕所。

4.2.2南湖片区

该区在武昌西南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房地产的开发而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有大量新建以及在建小区。笔者主要调研了该片区的伟业佳苑、北港佳和云苑、中央SOHO、安宝瑞园和水域天际几个小区。

坡道:这些新建小区大多都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范设计、实施(见图7),在建筑入口都有单独修建无障碍坡道,但是在使用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建筑入口坡道处,经常能看见很多摩托车、自行车停放于此,影响了坡道的正常的使用(见图8)。

盲道:虽然该片区每个组团内的无障碍设施根据相关规范修建合理,但是组团之间的主要干道上几乎没有盲道,无障碍设施的修建是不健全的,不成系统的。

无障碍标识:以上几个新建小区除水域天际以外都是高层建筑,建筑单元指示标志都在建筑六七楼处,这个高度对于正常人都会感觉过高,不仅不容易被发现,阅读上面的信息更是很费劲,可想而知,对于身高较低的小孩和视力模糊的老年人更是困难重重。专用厕所的情况和水果湖片区一样。

4.2.3司门口敬老院

司门口附近分布了六七个敬老院,针对老年人住区情况的调研,笔者选取了该片区。笔者主要走访了乐颐老年公寓、康乐敬老院和首义路街敬老院。武汉老城区建筑密集,建筑密度很高,以上三个敬老院都在老城区中,房屋都是从居住建筑转变过来,场地非常狭窄,几乎没有活动场地和绿地,室外配套设施非常简陋,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几乎没有。

乐颐老年公寓是一个两层建筑,入口有一个防滑坡道,但是坡道很高、很陡。一楼每个居室的入口处还有一阶台阶,台阶虽高度不高,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特别是视力较差的老年人。首义路街敬老院也是在一个居民建筑内,入口和街道在同一水平上,体现了无障碍思想,但是入口有防盗铁门玻璃推门两层,不仅给老年人的出去带来不便,还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景观环境。乐康敬老院的外部环境和前两者一样,基本没有什么针对老年人的设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入口的坡道,但是建筑内楼道和平台的设计都基本没有考虑过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的需求。对老年人的关心体现了整个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健全,因此敬老院的设施的亟待改善,环境急需进一步提高。

4.3改进意见

4.3.1加大旧社区无障碍环境的整改力度,提高无障碍设施的水平

旧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的比例高于新建住区,而为老年人及其他生活不方便者的设施却远远落后于新建住区,因此需要加强整改力度。这是一个公共服务事业,显示了一个地区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人们素质的高低。

4.3.2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提高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效率

现实情况中无障碍设施很多只是一种摆设,没有建成后期的管理维护,而这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制定相应的法规,给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环境。

4.3.3系统化、全面化的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关键是要做到系统化、整体化,达到建成环境的全面无障碍。明确无障碍设计在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作用,逃脱只针对入口坡道等的点状设计,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全面了解设计需求,追求无障碍设计的面状布局,立体使用结构。增加居住区内无障碍设施的种类,将无障碍专用车位、无障碍路灯等一整套无障碍设施考虑在内进行实施建设。

4.3.4加大无障碍建设的宣传力度,培养公众对无障碍事业的关怀

利用各种宣传途径,比如报纸、电视、户外广告、网络等媒体,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进行宣传,让人们知道、了解这是残疾人、老年人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积极影响以和正面意义。使全体公民对于无障碍事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关怀。

5 结语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关注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被社会忽视,因此这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度量尺,更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标高。通过调查武汉市部分地区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我们可以发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存在许多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住区室外无障碍的建设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儿童等创建一个和谐、平等、方便、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莹. 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2] 包志.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城市产生.城市规划通讯,2002(21): p.6.

[3]周文麟. 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0.

[4]袁善腊. 武汉市概况[M]. 武汉:武汉年鉴社,2010,39.

[5]袁善腊. 残疾人事业[M]. 武汉:武汉年鉴社,2010,432.

[6]郑灵飞. 厦门地区住区环境设施配置标准研究[J]. 规划师,2006 ,22(2) :77-81.

推荐访问:武汉市 调查研究 设施建设 室外 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