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高校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4:01   浏览次数:

摘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弱势群体虽然在人群中占的比重较小,但已成为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弱势群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扶助对象,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是我们每一个有能力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新乡市三所高校: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随机抽取了体育专业的弱势群体家庭的全日制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4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分配政策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打破铁饭碗,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开,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个人收入悬殊的不同阶层。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呢?他们是不是和其他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有共同特征呢?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1.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与幻想,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同样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享有和其他青年一样的权力,应该和其他青年一样健康地成长。然而,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具有如下的共同心理特征:焦虑、自卑、孤僻、胆怯、自我封闭等。因此,对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状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相互交友,结伴学习、玩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专业需要学生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有些项目还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常年的学习体育技术与训练改变了学生的性格,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直面人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对考试不再象小学生和初中、高中生那样普遍感到恐惧和害怕,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与体育专业学业难度相对不是很大有关,但也不能完全说明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对人很冷淡,个别人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办事独来独往,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学院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地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玩,天真活泼的天性被自卑取代,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的巨大差别阻隔了与人交往的渠道,贫富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回家后很少邀请同学一起玩耍,这似乎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有些矛盾。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上课玩手机、发短信”,有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 “不想吃苦,害怕艰苦的体育训练”,厌学的心理状态使部分同学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有些学生看到班上一些学习好、家庭条件又好的同学学习很努力,不是向他们学习,而是自暴自弃,对未来的期望值很低。当问到为什么不报考研究生时,许多同学这样写道:“学费太高,负担不起”,“考上研究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时间太长,还要挣钱养家”。造成他们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条件差,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的青年人,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别人嘲笑,很多事情谁也不告诉。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把内心想法告诉老师的人最少,绝大部分人有了心事还是选择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7.28%的同学选择了“谁也不告诉”。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选择责骂和还击的学生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3.共同心理特征

经调查研究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2.1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学习压力较小。

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考研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面临考试时还是处于较为适应的状态,和初中、高中的学生心态有着明显的不同。

3.2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同学存在冷漠、孤僻、自卑心理。

他们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为虽然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时有快乐感,但很少主动邀请同学到家里作客,看到同学高消费时,还是感到心理失衡,在回家后家庭和别人的家庭出现巨大差别时,自惭形秽,觉得抬不起头,处处不如别人。

3.3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存在胆怯、羞怯的性格特点,封闭自己。

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外力的帮助和支持是改善、改变他们的状况的主要力量。当然,现代意义的社会支持不是一种被动的帮助或施予;它强调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时以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自身的力量的结合,提升社会弱者的能力,增加他们社会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的目的。这便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4对策及建议

4.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周围人群的关爱,他们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让学生有安全感和信赖感,争取做他们的朋友。

4.2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提出个体原则是基于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发挥对教育效果的积极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必须以适应学生为前提,没有他们的主体选择,没有他们内在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积极性,就谈不上教育活动,更变不上教育效果。大学时期的大学生,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烈,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

4.3要充分改变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等,可以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 李意如.德育改革的思路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李子勋.心灵飞舞[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明

推荐访问:调查研究 弱势群体 大学生心理 高校 家庭


[高校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