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浅析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装饰之美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50:59   浏览次数:

长期以来,受中国“重道轻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民间手工艺成为“简陋”、“粗俗”、难登大雅之堂的造器代名词,便鲜有人重视蕴藏其中的装饰之美,而作为与生活须臾不离的生活器物,虽然要受到材料、经济、工艺等因素制约,但因之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便有着更为隽永的生命力,表达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对他人的纯朴情感,阐释出民间造物者与用物者以物喻情的生命体验。由此,产生于生活需要的民间手工艺的装饰之美就不再停留于宫廷式、或是文震亨、李渔式造物风格的追求。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民间衣饰、舟车、陶瓷砖瓦的制造,中国美的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便与“用”相关,表达着对于延续生命所需物质性丰盛的赞颂。从词源学上来看,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美”字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再比如鱼、羊同构的“鲜”字组合,可以看出,以羊大为美,鱼、羊同构的鲜字表达,都体现出先民对于美的理解源自食物给人带来的味觉感受,进一步而言,美的核心价值便可以理解为生命延续所需的物质性要求。这一审美观念从饮食层面扩展到民间造物层面,便有了对于民间工艺造物的两方面规定:一方面是从物质层面的物的“质”的规定,即物的有用性的实现;另一方面是从装饰层面“文”的规定,即装饰之美既能够给人以吉祥、喜庆的视觉感受,又要能够直接而又具体表达出造物者与用物者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想、愿望的实现。在工艺制作中,这一装饰性审美要求就具体体现在带有主题性的吉祥符号的选取与运用,带有象征性的色彩体系运用与夸张变形、圆润丰满造型特点的强调这三个方面。

一、民间手工艺中的主题性的吉祥符号的选取与组合

1.“吉”字释义

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吉,善也,从士,从口”,吉在某种意义上与善同义,与凶相对。“吉”字在中国文字中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有这一会意字,在殷商卜辞中有吉祥、吉利之意,后在《周书-武顺》、《周易·系辞》、汉代《元嘉刀铭》等中国古代文献中不断涌现,在现代汉语中“吉”字仍然具有古代无凶、幸福的文化内涵,如吉人天相、吉服、吉祥高照等词语运用。自人类步人文明的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从未间断,具有吉祥文化内涵的符号便在传统造物设计中被普遍运用,至明清时期甚至达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一运用状态,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在现代的手工艺传承中不断再现,并成为文化变迁中本民族文化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吉祥符号的类别

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传承,中国吉祥文化符号种类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亦丰富多样。若从题材上划分,民间手工艺中的吉祥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类:(1)花草、果实植物类:花草类如民间普遍使用的牡丹花、荷花、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百合、灵芝、松树等,果实类则常用石榴、桃子、柿子、桂圆、葫芦、谷穗等。运用中多以不同植物种类形成单个或多个主体联合使用,或用其谐音,或用其寓意,如江苏南通地区民国时期的蓝印花布包袱布——“福寿满园”(150厘米×146厘米),纹饰选取佛手、寿桃、石榴三种吉祥水果,借佛手之“福”音,寿桃之“寿”意,石榴之子多,形成了民间向往的多福、多子、多寿的吉祥文化寓意;再如“岁寒三友”这一题材,在中国民间建筑砖、石雕工艺中常被使用,“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其不畏风寒的品质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其它尚有连中三元,借桂圆、荔枝、核桃三种圆形果实所形成的纹样,来切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等级考试。体现出中国传统儒生科举入仕,光耀门楣的思想;其他还有芝仙祝寿、玉堂富贵、和合如意等;(2)祥禽瑞兽类:动物是中国吉祥纹饰中重要的一类,既有现实中的飞禽,又有想象中的走兽,但是在民间的信仰体系中都赋予它们或宅心仁厚、或去灾致福、或延年益寿等特殊的品质与能力。常见的动物题材有:龙、凤凰、喜鹊、朱雀、仙鹤、鸳鸯、麒麟、老虎、狮子、大象、猫、老鼠、蝙蝠、乌龟、鲤鱼等。在民间造物中常使用的吉祥主题有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金玉满堂、五福捧寿等;戏曲故事与传说人物类:听书看戏是民间传统生活中一项主要的也是极为有趣的娱乐活动,其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也就在百姓生活中以不同方式得以广泛传播。民间匠师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理解传说中的故事情节,揣摩其中的人物造型,以便于在民间工艺的运用中能够准确、生动地再现。在民间工艺中所表达的人物身份多样,既有神仙人物,如福禄寿三星、八仙、和合二仙,嫦娥等;又有神鬼人物如钟馗、白紊贞等;也有历史故事中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姜子牙等;另有活泼可爱的孩童,如五子登科、娃娃抱鲤鱼等。

3.吉祥符号的组合方式:

在组合形式上,以上所列举的三类吉祥纹饰除了较为常见的三种组合方式如花草果实组合,祥禽瑞兽的动物组合,戏曲故事与传说的人物组合以外;还有动、植物的混合组合,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寿居耄耋题材,就常常选用猫、蝴蝶、菊花、寿石,甚至文字加以组合,表达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此外在人物组合中,常常具有较为强烈的故事情节性,常常较为注意人物的冠饰、动态、表情、不同角色之间对应关系的刻画,当然不同工艺门类有不同的工艺特点,也就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印染工艺中,多以自然花卉、祥禽瑞兽为主,在较不多见的人物纹饰中,在印染工艺中的版子制作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纹饰的形态早在刮花以前就已确定;雕刻工艺,不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都是以刀代笔,工艺技巧的熟练,刀法的稳健都会对最后的工艺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纸扎工艺中的纹饰运用主要是型做好后的彩绘等不一而足。

二、民间手工艺中的象征性的色彩体系运用

1.年节婚俗中喜庆气氛的营造

中国乡村最为重视的节日,便是一年一度的“年”节,而年节就是在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贴着火红的春联、窗花,贴着红纸黑字或是金字的福字、伴着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达到高潮。去旧迎新,听着声声炮竹,看着那一派喜庆的红,美好、幸福、喜悦的情感也就产生于这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此时,红色已经不仅仅是热烈色彩的视觉感受,更是红红火火美好生活的象征与情感联想与表达。除了年节,民间嫁娶中色彩的鲜亮与喜庆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娘的红外套,外罩一把红色的遮阳伞,伴随着陪嫁的红色被饰,新房中大红的喜字,红蜡烛、红顶的帐篷花,处处洋溢出生命的赞歌,表现新人们“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民间手工艺中的色彩运用

正如民间年节婚俗对于喜庆色彩的崇尚。民间手工艺中的色彩运用既有感性的视觉形式美感追求,又有比附生活、赞颂生命的象征意义表达。如在民间设色口诀中就有“红靠黄,亮堂

堂”,“红靠黄,喜煞娘”等不同说法。红火热烈成为民间色彩运用体系中的主色调。比如在盐城市射阳县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土布来料加工工艺,当地人称之为“老蛮布”。据当地人介绍,这一工艺传自南通地区。而射阳本地人将外来的南通人称为蛮人,故这一工艺便得名为“老蛮布”。“老蛮布”织造工艺中的配色环节最为引人瞩目,不论是民间织造者还是客户,对于配色的要求便是色要“好看”,而民间“好看”的审美性,体现在色线使用上便是要求使用明度较深、色相饱和且富有喜庆色彩的大红、翠绿、柠檬黄等诸色。“老蛮布”作为当地土布,质地较为厚硬,织成之后一般用作内屋门帘、床单等物,不论是挂在墙上,还是铺于床铺,质地拙厚,色彩鲜亮的“老蛮布”,每日见之,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喜悦感。有对于红火热烈的民间色彩运用的主色调,民艺家张道一先生将之总结为民间用色的“俗、土、野、艳”的特点。

民间手工艺中的色彩运用除了追求热烈明快的色彩效果以外,也会根据装饰对象的需要进行雅致化色彩的调整,追求整体配色的协调。比如在年画彩印中“文相软、武相硬”文官服饰的设色,及中老年女性服饰色彩的设色,或是为防止色彩过于热烈而会在局部加一点暗色,使之对比更为强烈。但是,总体而言,民间用色排斥阴郁的色彩效果,所谓的“紫靠黑,臭狗屎”,或是“青间紫,不如死”等民间说法,而追求红火热烈的设色、用色,并将之成为民间设色、用色的主色调。其作用既有欢乐气氛的营造、形成热烈的视觉感受、表达美好生活的情感、赞颂生命的象征意义。民间工艺中的装饰美在色彩选择、搭配、运用中得以深刻地表达。

三、民间手工艺中纹饰夸张变形与器物圆润丰满的造型特点

民间手工艺的造型特点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器物表面纹饰的夸张变形;其二是器物本身造型的圆润丰满。

1.民间手工艺纹饰造型的夸张、变形

民间艺术品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打破常规,夸张、变形的造型。山西临县武家沟村的剪纸能手高金爱所剪的虎、牛、羊等动物腹部均以美丽的团花代替;按照透视原理,奔跑与跳跃中的四足动物常常不能完整地看到四肢,但是在高金爱老人的动物剪纸作品中,无论该动物保持什么样的姿态,都能够看到完整的四肢呈现;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库淑兰空空树、石榴树树开红花等多幅剪纸作品,其中石榴树异常高大,树枝所挂石榴亦奇大无比,色彩斑斓绚丽,个个露出饱满多子的颗粒,而站在两旁的采花娘子,虽头部完全的正侧面,身体却是正面,双手也都完整呈现。民间剪纸艺术的形象不符合现实性的夸张与变形,给人的感受不是不可理喻,而是具有朴实、稚拙的童趣美,一如原始壁画给人带来的童年般的艺术感受。民间工艺中纹饰同样有此特点,如陕西“莲里生子”的刺绣肚兜、“瓜瓞绵绵”的刺绣枕顶,其中的造型极度夸张,充满着艺术美感。

1.器物本身造型的圆润饱满

在佛、道两家中,圆满都代表着无碍,代表着完美无缺。圆圆满满也成为中国人处理世事、甚至人生追求的最高要求。作为盛器之物要方便是方。要圆便需圆。器型的圆润饱满也就成为中国造物审美中的一种美学标准。

在民间造物中。这一标准同样制约着圆形盛器之物的制造。在苏北地区草柳编工艺中,有一种柳编圆形盛器,因与当地嫁女习俗相连,蕴含未来婚姻生活圆满之意,故这一生活器物在编制过程要反复纠正其圆度。一直到柳编艺人满意方止。再如南方部分乡村尚在使用的金属扁圆壶“汤婆子”,圆润饱满的造型与暖具的功能性相得益彰,得到人们的喜爱,虽然今天各种取暖设备都已完善,但因其造型的圆润周正,“汤婆子”已由其实用功能转化为工艺品类的审美功能。

中国民间手工艺作为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制器工艺,以满足传统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用器需要。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民间器物的制造者及使用者都会在一定程度内尽可能地实现民间器物的装饰性要求。要么表现为民间吉祥文化符号的选取、要么表现为色彩的运用,要么是纹饰造型的夸张变形,要么是器物本身造型的圆润饱满。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相比较,这种来自于民间生活的草根装饰艺术具有着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推荐访问:手工艺 浅析 之美 中国民间 装饰


[浅析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装饰之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