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校本教研的美学价值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3:15   浏览次数:

回顾校本教研这几年的历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总结提高,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进程就是体现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的美学价值的过程。因为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生活美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人类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美学辞典》王世德主编,知识出版社,1986年)。这种以追寻“教师成长”的特殊方式为出发点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广泛的实践中,它正发挥着自身的美学价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充沛的活力和时代的亮色。

一、校本教研的本土情结之美

“本土”是指其本来就具有的带有地方性的文化、习俗及其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就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之上的,它秉承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精神,具有“生于斯,用于斯”的本土情结。如,塔山中心小学,坐落在越文化气息浓厚的塔山脚下,塔山上素有应天塔和飞来峰的美丽传说。顺应天意是学校文化的根源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就以“塔山应天”为核心理念,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都以顺其自然、崇尚个性为核心。再如,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的校本教研文化定位,也遵循着校本教研的本土化情结。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绍兴市唯一一所少儿艺术学校,作为学界泰斗蔡元培故乡唯一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全日制小学,学校以继承和发扬绍兴乡贤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为核心,提出了“基础学科·艺术学科,在融合中提升”的校本教研理念。

作为一所学校,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运作,一定会积累下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的文化、习俗及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参加校本教研的教师也具有了本土化的特点和未了的本土情结。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无论对地域文化特点还是对学校的规则和潜规则都知根知底;即使是来自外地的教师,在学校工作多年,对学校的教研氛围也了如指掌;就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在学校教研文化的熏陶下,对学校的教研制度、教研特色也逐渐接受与认同。如,塔山中心小学,现有教师131人,土生土长的老师有73人,占全校教师数的55.7%,虽出生外地,但在学校工作10年以上的老师有25人,占学校总人数的19%,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有7人,占学校总人数的5.3%。参加教研的对象都以个性的学校教研文化为核心,对本土化的教研习俗及独特的教研规则和潜规则都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同一性。这种本土情结就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它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

二、校本教研的个性自由之美

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给“美的本质”下过定义:如果说,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是美的内容,那么,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与以前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研的形式、教研的命题、教研的参加人员是由学校教务处或教研组自身决定的。

首先,教研思想是自由的,它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展开研究,反之,没有问题就不用研究。其次,教研形式是自由的。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可以网络QQ聊天讨论,可以到茶室里组织轻松的教学沙龙活动。最后,教研的主题是自由的,研究什么不是被动接受刚性指令,而是从自己的实践出发,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从实际问题出发,最后完成个人愿景。

如,我们提倡的以“小课题”为核心的主题式教研,就充分展示了校本教研的个性自由之美。各个教研组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和困难提出来,进而转化成一个个小而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钻研,开展以教研组“小课题”为形式的主题教研活动。全校各教研组均确立了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特点的教研“小课题”,并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如,五年级语文组,在学习了《草船借箭》等名著中选取的课文后,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感觉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究其原因,发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名著,但是原著故事情节冗长,句式结构古老,文字深奥难懂。学生、家长、老师都知道是经典之作,但是距离太遥远,孩子接近不了。如何引领孩子进入名著世界,提升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汲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给五年级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教研组的教师根据问题,多次进行了研究、讨论,决定尝试以边听评书边看原著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于是,出台了小课题《“听”“看”“评”三位一体的名著课外阅读方式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研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听完《三国演义》的评书,故事中的英雄豪杰一直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正义仁慈的刘玄德,武艺高强的关云长,英俊勇敢的赵子龙……他们又文又武,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在班级读书会中品头论足。并且迫不及待地寻找原著品位一番,于是,就走进了最让人难忘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原文,还顺着这些故事亲近了名著。

同时,我们还开展以教师群“小课题”为形式的主题教研活动。我们鼓励教师之间自由组合,开展家庭沙龙式与休闲生活相结合的不拘形式的、更多随意性、自由性的教研活动,来充分展现校本教研的个性自由之美。

三、校本教研的同伴互助之美

因为有了校本教研的同一性,就为校本教研真正实现切磋研究创造了条件,使教研活动能在相知相亲的同事之间如切如搓、如琢如磨,达到一种亲密合作的理想状态。在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中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份同伴互助之美,拿2008年10月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一次磨课活动来说吧。

当时,我们接到教研员陈老师通知,区教研室要来学校调研课堂教学,学校教导处安排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安排一位教师开课。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任老师主持了教研组的第一次会议,教研组老师一致推荐王老师上课,开课内容定为《花钟》。王老师接到任务后又是欣喜,又是紧张。喜的是教研组老师又给予她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忧的是自己虽是教龄十余年,但是最近很少“操刀”上公开课,怕上砸丢脸。教研组长任老师提出这是全组同仁共同的任务,大家要群策群力,在王老师上公开课前要进行三次“磨课”,并把此次活动当成本月教研组的重点活动。由此,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的“磨课”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首先是三年级10个班的语文老师自己钻研教材,并提出第一课时的初步设想。由于时间紧迫,第二天下班前就组织了第二次教研活动———听王老师谈谈教学初案设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在王老师说课的基础上纷纷提出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一致认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有三个: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学习字词,掌握生字新词;了解大意,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王老师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框架。

接下来,王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刚毕业分配的新教师小徐对这篇课文也情有独钟,邀请教研组老师一起帮她听课。周三早上,教研组全体老师组织了听课活动。王老师很感动,傍晚邀请全体同仁边喝茶边帮她提出修改方案。

边喝茶边“聊课”倒也真是新鲜,既完成工作任务,又轻松自在享受生活。年长的张老师提出王老师的词语教学既扎实又灵动,很值得学习,特别是“干燥”的“燥”的教学很有见地:“你从字形上猜猜看,燥是什么意思?你能为它换偏旁吗?读读发现它们在字音上有什么规律?(板书:澡、噪、操、躁等,指出它们都是平舌音)”同时指出,“欣然怒放”这个词的教学也可以更形象化,让学生边欣赏怒放的菊花边理解“欣然”的快乐,并在比较中理解“怒”的意思。大李老师指出,小徐老师的那口花组成的“钟”很有借鉴意义,希望王老师再考虑自己的设计,突出三年级语文课堂的活泼感。小董老师感觉王老师的读写结合点抓得很准,但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分量过重,感觉冲淡了初读课文的“读”,把好这个度很是重要……这个晚上的“教学沙龙”活动在茶吧中结束,不仅让全体语文老师深度解读了教材,特别是王老师受益匪浅,还让三年级的语文教研组成员放松了心情,增进了友谊。

在王老师经过二次修改后,周四,全体教研组成员再次听试教课。这次大家更为关注的是王老师与孩子在课堂对话中的有效生成问题,听后对于许多细节的处理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如何读得更生动;写字指导中怎样体现“细心观察”等细节。

在语文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王老师在周五呈现了一堂语文味十足的“扎实、灵动”的语文课。

磨课,磨去了课的粗糙,磨去了认识的肤浅;磨出了课的精致与灵动,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研组兄弟姐妹们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同伴互助的真挚友情!

四、校本教研的课程整合之美

客观事物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认知活动也是一个整体。不同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如果我们从整体的观念来看,不同的学科不仅仅是各立门户、互不相关的,而是客观上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性。所以只有从整体上认识学科之间的沟通,才能更有效地突出学科的不同性,丰富学科的不同性。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既强调学科个性,又强调要超越学科之间的壁垒,实行学科间的沟通。

如,少儿艺术学校在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整合的理念。学校立足两个基本点,即基础学科中关注艺术元素的渗透;艺术学科中进行综合元素的融合。尝试将教育的“情感和美”的艺术元素辐射到各个基础学科中,探索基础学科中艺术元素的挖掘、艺术元素的有机渗透,开创了校本研修的新繁荣。如,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元素的融合研究,将语文学科与书法、音乐、美术等学科沟通,把书法元素、音乐元素、绘画元素、表演元素等渗入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学得情趣盎然,这不但没有淡化其语文味,反而使语文味更浓了。

当然,还有写字教学与书法艺术的融合研究;数学学科中的点、线、面之美追寻;音舞之美穿梭于英语教学;英语学科中,艺术元素的理解国际化等学科整合研究点。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学科也将接受艺术元素的全面熏陶、辐射。学校还要求艺术学科充分运用基础学科的教学资源,将基础学科中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嫁接到艺术学科中,使学校的艺术学科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提高艺术教育的品位。即使学校的特色教育全面融合到教学中,也符合校本教研的初衷,更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有力体现。

五、校本教研的文化共享之美

我们发现,在校本教研中,最强大的优势是其内在的共享机制。而且这种共享机制主要是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

首先,理念的共识性。学校语文教研组发现课堂教学的情趣问题十分重要。感觉如果语文课中师生上得真情投入而乐此不疲的那种境界是最有效的。语文组老师在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无视文本的情趣因素和美学特征,无视学生的情感与意趣,一味地追求应试的功能,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趣味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课堂里,即使是再好再美的课文,学生也觉得味同嚼蜡,苦不堪言,觉得“语文是最令人头痛”的。这严重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历史难题难以破解。一致认为“情”与“趣”是相辅相生的,“情”可以生“趣”,而“趣”又能促“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情趣的唤醒。研究“语文情趣教学”,既顺应学生的主体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老师在语文组的带动下,感觉情趣教学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法宝。无论是儿童精神呼吁,还是新课标准的引领,或是小学教材特点的呼唤,都要求我们的课堂应充满情趣。经过分享,全校各学科教研组在理念上形成了“情趣教学”的共识。

其次,资源的共享性。不同学科的教师,在面对同一个教学材料时,可以实行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如,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一座座桥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的文化,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物或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出现于社会,而且在

它的身上还体现了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桥、颂桥的各种教学资源。各学科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桥文化。语文老师感觉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桥的童谣、诗词和阅读桥的历史,描写对桥的喜爱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深入了解桥文化。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桥的测量活动。科学老师组织学生对桥的设计科学性的考查,音乐老师谱曲唱桥,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用画笔画桥……

再次,方法的共通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共通相融的。如,“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作为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尝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获取知识,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美的享受过程。各个学科中都涉及到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我们的各个教研组就可以展示以“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的课堂讨论与研究。

最后,思想的共振性。教研活动中,各个教研组之间的教研思想互相启发,也是很有收获的。如,语文组老师在研讨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全新的感悟,以“是‘改鞋’还是‘换脚’———点击课堂现场生成”为教研思想进行研讨。教研组老师很形象地把教师的课堂设计比作“鞋子”,把学生的实际学情比作“脚”,并且指出,“鞋子”是为“脚”而设计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为“脚”而改变“鞋子”的尺码。在具体的操作中指出:在课前,教师设计了自己认为适合学生学情的“鞋子”,在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脚”随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究竟是“换鞋”还是“换脚”?亦或是“改鞋”还是“改脚”呢?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顺畅”教师要马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改变鞋子的尺码”而不是马上“换了双鞋子穿”。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纷纷感受到这个描述预设与生成思想非常深刻而且带有普遍性,值得借鉴与学习。

学校办学的精神底色不同,教研的文化习惯有别,教师智慧的成长方式各异,使校本教研“和而不同”,呈现出“哈姆雷特”的现状,但无论怎样,在校本教研的具体实践中都充分显现了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校本 教研 美学 价值


[校本教研的美学价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