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高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09:43:05   浏览次数: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了凸现工学结合特点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拟实操、场厂交替

作者简介:欧阳建友(1973-),女,湖南邵阳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讲师;曾旭华(1968-),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1-02

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总体要求。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回答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整个教育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在教育部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特别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依托湖南省电力行业,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结合学院“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理念,依照学院“校企一体,教培共融”的办学模式,在专业具体建设、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凸现工学结合特点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唯一一所面向发电企业开设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电力行业办学优势和良好的办学基础。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省电力行业,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建设团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毕业生反馈等多种渠道,对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范围、职业环境、职业能力特征、培养方式等进行研究和论证,制定了符合发电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发电厂热能动力设备检修安装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从事发电厂动力设备检修、安装、调试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职业范围

毕业生去向:火力发电厂、大型企业自备电厂、核电站、电力建设单位。毕业生就业岗位:核心岗位包括锅炉检修、锅炉安装、汽轮机检修、汽轮机安装;辐射岗位包括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锅炉运行、汽轮机运行、辅机运行。

3.人才规格

计算机能力要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A级证书;外语能力要求:《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得下列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之一,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见表1。

二、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凸现工学结合特点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开办于1956年,2005年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成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要求使得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发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专家研讨、毕业生走访等多种方式,围绕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行业办学优势,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纽带,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凸现工学结合特点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学拟实操: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模拟发电企业的工作过程。通过“移植”发电企业热力设备检修的工作场景,在校企共建的校内各实训场地内的真实热力设备上“模拟”发电企业热力设备检修的工作全过程。引入行业标准、岗位职责、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的设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推行“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角色学习小组,采用现场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并融入电力职业精神、标准化作业流程、安全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过程与实际职业工作过程相一致、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担当学生和“准职业人”两种身份,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场厂交替:“场”是指校企共建的校内各实训场,“厂”是指校企共建的校外各实训基地(各发电厂)。“场厂交替”就是指校内理实一体学习与到发电企业工作实践实习分段交替进行,学生边学习边工作,能力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第1~2学期):学生在校内完成公共平台课程、职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到校外实训基地(各发电厂)进行认识实习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

第二阶段(第3~4学期):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校内各实训场地为学习、工作平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中间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各发电厂)进行职业岗位的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第5学期):学生在校内开展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专业拓展学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等岗位适应课程的学习,同时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第四阶段(第6学期):学生进入发电企业生产现场具体岗位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其岗位适应能力。

三、突出能力本位,构建基于热力设备检修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专业建设团队在现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扣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深度剖析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融合电力企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跟进发电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变革,确定了岗位核心能力;通过对发电厂热力设备检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了基于热力设备检修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岗位适应三大类课程,专业方向类中的6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其中“锅炉设备及检修”、“汽轮机设备及检修”为院级精品课程。目前已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校本教材开发。

四、“学拟实操、场厂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场设备、仿真系统、实体模型、课程网站等校内外教学资源,以校企共建的校内各实训场地为学习、工作平台,构筑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创新实践教学,采用项目导向的“三阶段递进式模块化实训”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实行模拟发电企业检修班组和车间,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实现了与现场岗位对接;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营造发电企业文化环境,严格执行企业作业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推行“2.5+0.5”的集中顶岗实习模式

学生前2.5年在校内完成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岗位适应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最后0.5年在发电企业生产现场开展集中顶岗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和考核,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

3.实践“订单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电力行业为依托,本专业与大唐株洲华银火力发电厂、湖南省电力建设安装公司等电力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学院与企业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利用校企共建的校内实训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作为教学、技能训练场所,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

4.开展职业能力评价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探索基于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建立“三元主体”(学院、企业、职教机构)的评价工作机制。在本专业按学年开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实践,确定学生各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衍生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实践,推动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同时体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特色,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学拟实操、场厂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将校内学习与发电企业生产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最根本的特点。通过不断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三年来,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学院前茅,本专业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7%,2012届毕业生目前就业率已达到95.6%。

参考文献:

[l]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4.

[3]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9,(1):121.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热能 高职 探索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