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基于“平台+模块”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7 08:49:52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主要從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及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提出了以“平台+模块”为特色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解析,对效果较好的措施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对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 平台模块 培养模式 实践创新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X2015020),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风景园林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zjjh018)。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31-02

1.前言

风景园林专业是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1]。随着风景园林专业服务领域的快速拓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体系也从要求知识面的广度向专业知识的深度进行转变,因此如何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3.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所谓模块化培养模式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套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解,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划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2]为切实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改革。

3.1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调整培养方案时,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通过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验、实习学时的比重,调整后的实验、实习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将近50%。能够保证学生有大量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综合能力。

3.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体系

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课题”、“景观设计竞赛”、教师科研课题等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来,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检验,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

3.3实施分阶段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全面推行“强化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实践创新、促进个性发展”的 “3+1”分段培养模式。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在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集中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其中分为前1.5年主要按学科大类完成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以强化理论基础、提高基本素质;后1.5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个性化拓展课程教学,以提高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为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1年到相关企业实习,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制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提供参考。

4.结束语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键还是取决于人才的培养,本着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优秀的创新思维,风景园林人才培养需要向多种专业方向、多种能力需求上进行转变,由传统的知识加能力型培养目标向更高质量、高层次转变,只有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的三大领域与方向——同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发展回顾与展望[C].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29-37.

[2]石圆圆.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创新教育,2015(9),211.

推荐访问:模块 培养模式 思考 风景园林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