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以美育人,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2 08:48:43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时代最强音,“美”(美好、美丽)成为时代特有的召唤。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回应这一召唤?近年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将学校美育作为强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这一教育哲学主张,以成就学生个体生命完整为价值追求,明确了“涵育南菁气质、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确立了“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发展路径,进而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与课堂教学的审美改造实现对校园生活的重构,诠释了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境界。

一、再现书院文化风韵,精心营造校园美学空间

校园是师生生活的物质空间,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作为一所具有136年历史的名校,南菁高中在新校建设中充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将书院文化有机融入校园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中。从讲学碑刻到课生名录,从书院楹联到旧式校门,特别是整座新校区的规划采用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相交织的轴线形式,保留了旧有的南菁书院历史风貌,彰显出南菁高中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学校书院碑廊两侧的18块石碑将学校书院历史一一镌刻,南面的九块为历史文字碑,北面的九块为人物图像碑,南菁书院的办学历史和教育文化在这里集中呈现。

南菁高中校园建设充分体现了文化南菁的韵味。学校中轴线上有一座亭阁,名曰“正学亭”,亭名源于南菁先贤、江苏学政王先谦联语“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此联及亭名由南菁中学1948届校友顾明远先生题写。亭阁北面悬挂着左宗棠所书的对联,即“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谓文”,意为:人最大的德体现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最大的才华体现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的历史表达,传递出南菁教育的家国情怀。校友黄炎培题写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在校园中格外醒目,成为南菁人的处事准则。由顾明远先生书写的南菁气质:“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悬挂在学生每天必经的校园道路旁,是新时期南菁的育人目标。这些文化符号讲述着南菁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

南菁高中以书院碑廊、南菁课生名录、箭炬老校门、宗棠古井等历史遗存的复制移植和创制,构成了典雅厚重的校园书院文化景观,彰显出崇高的育人追求。沈鹏、顾明远、邢秀华等杰出校友捐赠建立的文化艺术场馆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更时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成为镌刻在每一个南菁学子心灵深处的精神丰碑。

二、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孔子的《论语·里仁》提出关于“里仁为美”的观点,认为美与仁爱是相互依存、高度统一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完满,通过美育浸染的生命更能激发生命的潜能,丰富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1]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现代文明中,美育都是人生命完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南菁高中通过课程体系的审美重构,为学生营造了具有美学意蕴的成长环境。学校依托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按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审美性”三个原则,整体构建了“两轴五域三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两轴”代表南菁教育“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基本立意,这一源自校园空间建设中历史和现代两条轴线的创想,隐喻了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域”是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公民社会等五大领域;“三类”是指学校美育课程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三种分层类型,力求实现美育的全程、全面。

“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的提出,紧密结合新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征,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将基础学科课程、学校艺体课程、美育综合课程系统整合,实现了学校课程的重构。南菁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实现了学校全部教育生活的审美化。

三、依托“审美课堂”实践,变革课堂教学生态

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因此,关照“儿童发展指向”的课堂教学变革应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立足点和主战场,南菁高中由此提出建设“审美课堂”的教育主张。

一方面,审美课堂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如语文推出的课本剧大赛,将文本研读、学生体验、艺术设计、舞台表演等有机统整,编排成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将科学认知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习者的心灵深处,融入他们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他们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勇气和自信。历史课堂上,教师将自己对文化历史传统的理解带入课堂教学中,力求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生态,将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改变重知识少趣味、学生死气沉沉的课堂样态。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合作探究让课堂的育人价值和生命力得以充分发挥,促使学生以更高的标准去思考和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构建互动交融、简约唯美的课堂教学样态,培养其品格能力,启迪其智慧。

另一方面,南菁高中的审美课堂强调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化学教研组开设的“印染工艺”课,主要包括对民间印染染料的化学成分解读、扎染的手工实践等,经过不断建构整合,现已成为一门“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的整合课程,包括丝绸与印染、陶瓷鉴赏与陶器制作、酿酒原理与酒文化、茶叶与茶道等。“在课堂上,我不仅能了解到中国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了感悟!”这些来自学生的课后总结,正体现了审美课堂让学生“超越自我的牢笼,得到自由和解放,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2]事实上,美育的最高追求正是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让学生在审美的生活中丰富情感,懂得包容和理解,进而成就豁达和有价值的人生。

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业,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3]南菁高中正是这样,依托课程变革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让学生在主体参与、情感体验与积极创造中不断成长;通过融古創新,以美育人,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完整的教育,成为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 杜卫. 美育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叶朗. 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推荐访问:育人 审美 重构 中学 生活


[以美育人,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