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读书心得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及育人机制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51:32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结合工作实践和思考,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及特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指导受助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本文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社团的育人实践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团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01-03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高等学校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在高等学校的环境中,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都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1]。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育人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一个重点。在现有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新资助体系中的各项政策展开了论述和探讨,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功能,如李国章等对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的阐述[2]、陈思阳对国家助学金带给高校学生的影响的论述[3]、张峰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4]、蔡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育人新机制研究[5]等。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各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受资助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学生社团模式对受助学生实施教育引导成为一些学校选择的方式,并且做出了特色,如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浙江工业大学的成长互助会[6]、清华大学的唐仲英爱心社和好读书协会[7]等。

受助学生社团是由接受资助的学生组成,一般由高校和捐助方共同指导,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资助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自强自立回报社会。如何完善和丰富受助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受助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揭示受助学生社团的育人机制,以期指导受助学生社团更好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一、受助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特点

目前,各高校的受助学生社团还没有一种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大多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受助学生社团进行管理。归纳起来,受助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指导单位管理的多方性。一般学生社团都是由学校团委进行宏观指导,学生对社团组织构架、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相当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而受助学生社团除了学校团委的领导,通常还接受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及资助方的共同领导,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下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其发展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强,宗旨也更为明确。

2.指导老师的专业性。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学校资助管理部门的老师担任,能够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与学生社团联系紧密,且针对性较强,能够很好地把握社团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3.社团人员经历背景的类似性。受助学生社团可以将数量众多、分散在学校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集中在一起,他们具有相似的经历背景,需要解决类似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更容易在思想上互进、生活上互助、学业上互勉、情感上共鸣。

4.社团获取资源的丰富性。受助学生社团由于受多个指导单位的领导,能比其他学生社团获得更多的学校、社会的支持。受助学生社团除了学校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外,各捐助方也会向受助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成才培训、实习工作以及参观实践的机会。社团对这些捐助方资源的统一配置,能够实现各资助资源的共享,使得社团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受助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受助学生社团是高校众多学生社团的一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育人作用,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及特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受助学生群体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各高校按照“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积极参与、多元混合资助”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受助学生群体快速增加,在社团人员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对“社员”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关注到每个受助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等问题导致管理的难度加大。因此,受助学生社团应建设好内部架构,可以成立不同的项目小组,以期进行更好的管理。

2.一些社团尚未完善项目风险评估及规避的制度。受助学生社团开展的很多活动是公益服务类的,其活动的内容及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逐步延伸到社会,在此过程中会得到一些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部分境外或境内的基金会也借此机会渗入,提供经费资助。但是,这些基金会或可能带有政治目的,或利用学生的单纯为己谋求私利,如果缺乏对开展项目的风险评估及规避,则会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受助学生社团的指导单位及指导老师加强监管,建立项目风险评估及规避机制,对所开展的项目进行项目评估及可行性分析,选择性地开展活动。

3.未建立有效的公益活动参与度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受助学生社团开展的很多公益活动通常都是自愿参与,并未建立活动参与度的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造成部分感恩意识淡薄的学生参与度不高。中国历来有“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优良道德传统,引导受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公益活动,是社团指导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认为,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规定,将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纳入下一学年申请奖助学金的参考,将有效提高受助学生对于公益活动参与的热情,加强他们的感恩回报意识。

4.各高校之间受助学生社团的联系较少,未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合力。各高校的受助学生社团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影响力还较小,互相联系较少,活动开展的种类也较为单一。这就可以考虑以项目为依托,利用共有助学金项目作为纽带,加强项目高校间受助学生社团的联系,共同开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合力,扩大受助学生社团的影响。例如,宋庆龄基金会的一些项目在此方向就有很好的尝试,也给各高校共同受这些项目资助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共进的平台。

三、受助学生社团的育人机制初探

在各高校对受助学生社团进行科学的管理后,受助学生社团搭建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新平台,社团通过以能力培训、开展社团活动以及公益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他助到自助的转化。

1.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受助学生社团活动得以贯彻。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策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的阶段,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向他们传播和强化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自强不息、回馈社会的理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受助学生社团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平台,开展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社团活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寓教育于活动当中,强化感恩意识、自强意识及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资助育人作用的提高必须将扶贫和扶能相结合,着力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开展各种多样化的培训是提高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般分为基础培训和专题培训两种方式。基础培训通常利用会员大会、定期的例会、干部培训大会等形式,提供日常社团工作方面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各方面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干部观念。专题培训则可以利用校内资源,邀请优秀的学长、老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如勤工助学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相关培训,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航程。

3.学生参与到资助工作中,了解并推动资助工作的改进。受助学生,特别是新生,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有限,对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了解不多、不深,而通过受助学生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学生资助工作中,可以增加他们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熟悉获取资助政策的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助政策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新生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助学金的评选等学生资助工作,都让受助学生社团的学生参与,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受助学生的沟通和信息反馈,从受助者的角度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式,推动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4.搭建平台,打造品牌活动,提供学生成才发展的新平台。受助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一般可分为感恩教育、修身励志、心理援助及诚信宣扬等四类。受助学生社团应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使活动更具有指向性;同时,学生在社团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后续反馈等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学生成才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校去除社团内各个部门直接的界限,更多地通过项目化来改变旧有的社团中普遍存在部门之间合作不畅的弊病,通过对活动进行项目化的操作实现社团成员的有效参与,扩大参加的人数,真正提升社团成员的能力。这些社团还可以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品牌活动的创办,既能体现出各个项目的独立性,也能体现整体组织活动的系统性。

5.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受资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如何正确引导受助学生社团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也成为通过社团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内容。受助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募捐活动、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等各种公益活动,鼓励成员心怀感恩之心,用行动传递社会关爱,实现他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受助学生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育了回馈社会和报效祖国的理念,完善了自身的发展。

综上,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及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也将从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渐转变为经济与育人的双重资助。受助学生社团可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社团的管理,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多有效提高综合能力的机会和发展平台。高校要不断地总结和研究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借鉴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建设好受助学生社团,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仙,陈成文,罗洪铁.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3]陈思阳.浅谈国家助学金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114-116.

[4]张峰.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7):66-67.

[5]蔡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育人新机制研究——以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为例[J].青年探索,2011,(2):32-36.

[6]陶进,雷哲敏.以社团为载体探索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J].新西部,2008,(4):155-156.

[7]王俐,周景萍.初探高校学生奖助社团及其育人作用-以清华大学学生奖助社团为例[J].科教导刊,2012,(7):213-21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z001

通讯作者:余鸣娇,武汉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副编审,研究方向为资助教育与资助管理。

推荐访问:育人 管理模式 社团 经济困难 探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及育人机制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