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G—U—S”合作模式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探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2:11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就“G-U-S”教师教育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创新实践了以省教育厅牵头引导,學校、市(县)教育局、中小学校联合的教师教育模式,以期实现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协同创新和师范生培养机制协同创新,推动区域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G-U-S 教师教育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37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U-S cooperation mode of teacher education, highlighting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with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tak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with a masterstroke of the alliance among universities, city or country bureaus of education,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mode aim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ve innovation in school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and the mechanism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which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serve as reference for Chinese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G-U-S Teacher Education; coordinative innovation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1]这也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协同创新提出要求。[2]协同创新理论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3]中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改革政策的指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师范院校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改革新模式。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实践了以省教育行政部门(G)为主导,师范院校(U)、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中小学校(S)为主体的“G-U-S”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本文探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是在省教育厅牵头引导下,学校、市(县)教育局、中小学校联合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1 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4]简单理解就是,协同创新参与主体是多元的,不同主体分工和作用不同,他们之间通过相互联合协作而实现共同的目标。本文中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由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校组成,本着“自愿合作、平等互利、共建共享、资源整合、长期稳定、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与服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开展共建共享,实现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协同创新和师范生培养机制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化教师,服务我省教育事业,引领和带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2 “G-U-S”合作模式探索

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全省教师教育领军学校,为我省教师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的起草与实施献计献策,助推了我省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落实教育部教师教育改革文件精神,省教育厅先后启动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先试先行,不断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1 校地协同创新

(1)构建“G - U -S”互助共赢的协作机制。学校与市(县)教育局、基地学校同时签订《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协议书》(《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协议书》),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和信息平台建设等途径,探索教师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学生互派互访、教师互聘互用、资源共建共享、科研共抓共管、教师共同发展。汇聚全省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优势力量,开展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创新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引领和辐射全省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2)创新教师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改革秉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树立良好的师魂和师德为基础;以实践取向为导向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三化协调、两性统一”为目标,以培养培训一体化为主线引导学生牢固确立教师专业信念,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态度与责任感,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等五种教师专业能力。[5]

(3)建立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师范生的沟通联系制度。定期围绕教学观摩、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师范大学与中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师范生技能训练等方面举办合作各方研讨会;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不定期到中小学校慰问师生。

(4)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根据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積极探索为我省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服务的新途径,构建高水平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形成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河南省中小学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高中校长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2.2 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协同创新

(1)健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负责制定相关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以及课程建设保障制度和教材选用审核制度,指导相应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承担相应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2)加强教师教育团队建设,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教育技术教学团队、学科教学论教学团队、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导师团队、实习指导教师团队、联动发展共同体(实验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团队内部、团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3)建立适合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管理制度。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方案,结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组织完成一个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育类课程教师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服务基础教育,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服务基础教育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师教育类课程专职教师职称评审单独推荐,教学、科研业绩条件在符合河南省职称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实践性的特点。

(4)资源整合,学科融合,探索师范生培养新途径。以师范生教育实习为契机,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授团”与实习单位的中学教师结对,不止同学科之间相互组成合作小组,而且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中学一线教师组成合作小组,在共同指导师范生(不止指导本学科的师范生,同时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指导其他学科的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同时,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学科融合的工作方式,加强了指导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探索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新途径。

2.3 师范生培养机制协同创新

(1)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开展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我校确立的“师资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采用4+2或4+3两段制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使师范生4年达到初级卓越教师(本科)、继续读研2年或3年达到高级卓越教师(硕士)。依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要求,以强化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为核心,与合作中小学共同研究,重构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师范生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使师范毕业生达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

(2)构建“轮岗见习-定岗实习-在岗研习”三岗联动的教育实习模式。将教师教育类学生实践环节分解为见习、实习、研习三个部分,并分别计算学分。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到不同中小学、相近学科、学校内部不同岗位进行轮岗见习,观察教学行为,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育情境等;大学四年级进行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即到中小学定岗实习;在定岗实习期间及教育研习阶段围绕指导教师授课、名师示范课、教学录像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开展教育研习并提交相应的研究报告。将毕业论文与实习结合,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大校内教师教育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和教师教育基地专项经费,启动教师教育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规划项目,建设教师教育基本技能训练类实验室、媒体技术类实验室、模拟教学类实验室、教学研讨类实验室、远程交互类实验室、教育资源开发类实验室、创新教育类实验室、教师教育研究室、交流活动室、教育资源云服务中心等。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成集教师教育技能训练、理论研究、应用开发为一体,为师生搭建全方位、多功能、高层次的实践平台,提升广大师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实现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

(4)加强教师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我校获批的“教育部区域性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1+100”协作共同体为支撑,加强与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政府、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共建共赢、共同发展,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JSJYYB-014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Z].2012-09-06.

[4] 戚湧,张明,丁刚.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149-154.

[5] 许天心.教师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实践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0):61-63.

推荐访问:协同 探索 模式 创新 教师


[“G—U—S”合作模式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