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的高等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42:28   浏览次数:

摘要:气象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气象高等教育,包括气象人才的培养、大气科学的学科发展、相关学科的学位教育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培训等,一直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课题。目前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式单一、培养创新气象人才的途径不多、气象人才培养与其他单位合作较少等问题。在“协同创新”这一新的理念推动下,大学通过协调高校内部创新活动,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和与外部资源联合培养等模式,促进我国气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meteorological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talent training in China.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early 20th Century, higher meteorolog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training of meteorological personnel,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degree educa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on-the-job personnel and so on, is always the focus of the world"s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urrent meteorolog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limited, has a single mode, and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s not much, and the meteorological personnel training cooperation with other units is les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hich is a new concept, the university through the college intern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coordination,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and joint training with external resources and other modes, promot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a"s meteorological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气象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higher meteorological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6-02

1 高校“协同创新”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协同的概念是德国学者哈肯于1971年提出的。协同是指复杂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调、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达到1+1>2的效果。“创新”一词是1912年一位蜚声美国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彼特最先提出。彼特认为“创新”需要将生产要素重新整合,使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呈现“新发展”,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协同创新即在创新过程中引入协同思想,通过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诉求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和价值创造[1]。

“协同创新”理论运用于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最早体现在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2011计划”)(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强调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协同,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根本任务”。高校的协同创新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对硬件、软件技能的整合、分享,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指高校与社会资源(如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以实现一定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目的,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2 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2.1 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纵观现有气象人才培养模式,仍过多地采用校内培养模式为主的单一方式,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依然是现在的教学主流方式。采用相对集中统一的培养管理方式,教师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在人才评价标准上,虽然已经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但依然存在标准的统一化、简单僵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导致学生的批量生产,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2.2 气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

目前在国内高校比较普遍的培养方式有大学生研究训练、科技大赛这样少数几种途径。不仅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宽,而且很多竞赛、项目研究流于形式。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气象类专业,我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较少,类似全国挑战杯之类的气象专业竞赛几乎没有。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气象行业通过不断积累,也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气象人才,然而高素质、有创新性的、可普通应用的培养模式仍然欠缺。高层次有创新性的人才紧缺与行业需求扩张的矛盾依然是高校氣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2.3 气象人才培养与其他单位的联合合作培养较少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早些年,在相当部分的高校中,都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我国气象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科研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问题。由于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没有被引入联合,造成高校与社会、学生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使得气象专业人才培养在促进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气象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以科学研究、发展气象学科知识为取向的高层次学术型气象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以气象业务试实践工作为取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形成合理才可以全力推进气象事业以较高的水准可持续发展下去。[3]气象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天气预报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是气象事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4]。在“协同创新”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要挖掘出更多更新的培养气象人才的模式。

3.1 协调高校内部创新活动,开展交叉学科培养

在高校内部强化学校内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其他学科学生多选气象类选修课、第二学位、跨专业学习,以不同学科背景的气象人才为对象,建立跨学科组织。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打破常规,关注时效,强化所开设的选修课、通修课的交叉性、实用性及综合性。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大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生源选择范围,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并深度参与到气象行业的课程学习中来。

3.2 高校与外部资源联合培养模式

3.2.1 联合气象类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对高校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联合办学,并且现代教育的协同发展也需要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并且高校合作办学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的要求。高校之间具有比较多的协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各个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设置方面都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而由于每所高校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历程和所处的地理区位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于无形中缔造了高校独特的治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师资结构、课程结构、教科研力量、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实践教学等多个维度都有合作的可能,这恰恰是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3.2.2 联合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础,均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机构,沟通容易,利于开展工作。在该培养模式下,需要重点表现出对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专”与“博”,促进气象与其他的相关学科实现深度的融合。为了满足气象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要注意地球科学和水文与水资源以及生态学和城市环境与空气污染预报等各个专业领域知识的培训,并且提升应用的水平[5]。在和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时,能够比较好地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研人员和研究项目以及研究平台等方面的资源,这对于构建出学术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

3.2.3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使高校气象人才培养实现从高校到社会的延伸,加强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联系。结合当前时期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实际需求,结合气象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需求,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与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从而更好地进行气象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夯实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承担研究和教学之外的工作,还需要做好科技创新示范和推广等工作[6]。

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需要肩负起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责任,加强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开阔思维的培养。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促进地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

3.2.4 气象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模式分析

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先进组织机构的合作联系,建立起基于协同创新的国际化培育平台。加强与境外同行合作,开辟新的教育资源设立分校;亦可在境内与外国大学合作,利用已有资源共同培养学生。一方面要着重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另一方面针对合作性学习,进一步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与国外的科研机构合作,拓展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的视野。国内开设气象专业的高校较少,更需要有开放的眼光,积极寻求与气象行业相关的海内外高校的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陈丽贞,陈慧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6).

[2]李念良,李望国.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

[3]王海君.我国高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4.

[4]吴波.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

[5]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R].2009.

[6]朱红霞,马晓霞.高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4,3.

推荐访问:协同 视角 气象 理论 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的高等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