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城镇化进程中陕南民间美术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6 08:43:23   浏览次数:

摘 要:陕南民间美术作为陕南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魅力深藏在秦岭巴山之间,依附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民俗、民风、和民情的特色。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陕南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陕南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生存现状堪忧,亟待保护并解决,笔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陕南民间美术;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陕南位于陕西省南部,辖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该区域是沟通中国东西的重要纽带,也是我国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陕南地区属于内陆偏远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相对完好,陕南民间美术种类较多,有剪纸、皮影、年画、挑花、藤编、纸扎、玩具和雕塑等,大多分布于广大乡村。

一、城镇化建设的对陕南民间美术生存空间的挤压

1.改革开放后陕南民间美术生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生产力的进步中,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受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被瓦解,物资短缺时所形成的节俭意识也荡然无存,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美术正日益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吞噬和同化,失去了原生性,与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其地位也在不断地降低,甚至已被忽视。

民间美术也伴随着老民间艺人的陆续谢世而销声匿迹,老艺人的后代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民间技艺不屑一顾,民俗技能后继乏人。在世的民间艺人也因商品化经济的浪潮被迫改变自己的创作作品原汁原味的特色。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前景很不乐观。杭间认为:“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 ①随着工业化、商品化经济发展的同时,流传在民间的传统艺术品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地被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手工劳动,逐渐地被标准化、大众化、批量化的现代工业产品所代替,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魅力,民间传统的乡土意味丧失殆尽。

陕南安康市民间美术品曾被选送参加陕西省民间美术展览。其中剪纸、刺绣、 皮影曾被省艺术馆收藏。1989年,安康恒口罗崇珍的剪纸曾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罗崇珍剪纸48 件赴澳大利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受到赞誉。1996年,安康市汉滨区剪纸艺人李再芬在“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中获“技艺奖”,木雕艺人陈继武获民间美术“创新奖”, 烙画作者李建设获民间美术“创新奖”。1996年,为促进安康民间美术品的开发利用, 使民间美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妇联、工会和文化部门曾举办“安康巧手赛”。

2.城镇化进程中陕南民间美术的生存现状

近年来政府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这一政策对陕南地区民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文明不断改变着当地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陕南当地的移民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从深层次上讲,城镇化建设还消解了陕南移民文化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崇尚现代文化的当地青年越来越多,陕南不同文化的家庭代际传承出现断裂。陕南地区的城镇化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我国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具有名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逐渐减少,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并走向衰落。

近年来,陕南地区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各地政府将一些具有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原始村落进行经济开发,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间美术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建设当中。“传统手工艺应该在时代的浪潮下蜕变,在经济蓬勃发展、生产力飞速前进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价值,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在和‘世界接轨’的呼声中,我们不能忽略自我精神与意义的肯定与提升,总之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传统手工现状与出路。”②城镇化进程中,陕南民众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快速式微式失落,原始村落、传统民俗活动的快速消失或嬗变,民间美术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

二、陕南民间美术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多采用传统的传承方式,局限性强

陕南民间美术传承是采用传统的民间美术传承方式,表现为师徒传承或是家族传承。这种方式具有周期长,针对人群单一的局限性。所以在现代社会,许多民间艺人由于生存的压力不能继承或者坚持导致民间美术传承出现断层。如今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民间美术不受重视,原先从业人员生存压力大,也被迫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边缘化,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十分不利,严重者甚至导致民间美术形式的消亡。

2.传承危机未能真正解决,后继乏人

目前由于许多非遗类民间艺术从业人员生存境遇不佳,而且传统手工技艺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带来了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吸引力弱的共性表现,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后继乏人局面严重。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小,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和费时费力的手工艺术,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乃至人绝艺亡的境地;另一方面传承人年纪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都很高,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在60~70 岁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在80~90岁,少部分在90以上和40~50岁之间,而且招收学徒传承技艺的积极性未能很好发挥出来。

3.文化生态环境遭破坏,生存空间萎缩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当今,陕南民间美术面临着严峻的的生存、发展挑战。大量蕴含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古老建筑在新城市的建设和开发中遭到破坏。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不复存在。同时部分商人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将民间艺术作为挣钱的机器,唯利是图,变相破坏、摧残民间艺术。

4.缺乏对民间美术的保护、管理

由于社会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保护、管理,大量的民间艺术流失,由于经费不足,不能引进现代科技手段,相关部门无法有效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且由于缺乏对民间艺术的管理,民间艺术精品难以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其后续开发。

比如目前安康刺绣品多为旧时遗存于民间的传统绣品,作者姓名大多已无法查考。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行,陕南民间剌绣青年人才减少,健在的刺绣老艺人也不多,同时民间刺绣的实际需求已显著减少。当下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发生改变,农村姑娘结婚,自已剌绣少量门帘、枕头之类,大多在街上购买机制绣品。

三、陕南民间美术保护几点措施

1.注重陕南民间美术的生存方式的保护

陕南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经过了漫长的变化发展过程,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巫神相通、吉祥求福、和谐对称、乐观奔放等文化精神。这些精神财富以民间节日、民间风俗和民间美术活动等为载体,世世代代地流传下来。民间美术的传承,是以家庭和族群的方式为特征的。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审关取向和思维模式,这就决定了在民间美术的创造中,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某种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和道德观,以及受其所制约而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其所用材料就地可取,工具简单,其形式既有一定的程式可循,又有各自的自由发挥和创造,并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关于造型、色彩、民俗、信仰、道德、伦理等方而的规律和特征。

在城镇化进程中,陕南民间美术的保护必须既注重保存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形式,又要把握住民间文化的根脉,依附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发展脉络和社会生产背景综合所形成的民俗文化生态。只有基于一定的发育成熟的地方民俗文化,才能从传统的乡土的民俗民间美术中,开发出满足城市化、大众化的消费需求的民间美术新样式。在收集和整理各地民间美术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命名和定位,在形式、材料、工艺以及运作方式等方而进行改良和开发,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和审关追求,以彰显民族精神,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2.注重陕南民间美术与旅游的结合,打造产业化名片

民间美术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仅仅依靠保护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必须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而民间美术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要与产业相结合。民间美术产业要形成规模效应,向文化产业转化,必须进行产业整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产业分工。从民间美术产业内分工的专业化方面来看,手工艺者以及相关工艺产品制作的专业化程度无疑是很高的,陕南民间美术产业在多样化名片方面则非常缺乏,商业化的运作仍然较为单薄。至于民间美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文化资源和各种产业的成功嫁接,形成产业价值链等,还需要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以及文化企业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陕南依靠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陕西旅游业的领头力量,旅游纪念品是消费者最热衷的“购物”对象。相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商品的史场却显得滞后。全国从南到北各地工艺商品似乎干篇一律,商品的个性特色的开发显得不足。“在消费社会中,想要促使人们以更新为目标去消费,而不是以功用为原则去购买产品,产品的文化含量及其他的附加价值就受到了重视,需要不断的提供新的消费点和切入点。”③作为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载体的各类民间美术应与现代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推出具有陕南当地传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民间美术作品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既有利于提高旅游产业的收益,也为濒危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继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会赋予旅游纪念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是产生旅游行为的根本原因,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民间工艺,地方文化的符号才是最具吸引力的。

四、建立专门的民间美术展览馆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特定的风俗礼仪、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与之相应的也必然具有特定的民间美术品类,此即所谓“草根文化”。作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从弘扬地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出发,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区域性的民间美术展览馆,着重于收集和宣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种,尤其是那些本地区特有的民间美术“绝技”、“绝活”,唤起人们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使人们能从中感受那超越时空的本土文化气息,呼吸到泥土的芳香,凸显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令人亲切的民俗风情。民间美术的陈列展示,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为了向公众宣传和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公众得以了解和欣赏到带有陕南当地文化气息的民间艺术,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05(1)P18-19.

[2]王胜选.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走向[J].文教资料.2010(3):P92-93.

[3]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科:读解与建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63.

作者简介:

庞瑞,女,陕西紫阳县人,安康学院艺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专业本科生。

推荐访问:陕南 城镇化 进程 生存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