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经验

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51:53   浏览次数:

摘 要:拥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陕南旅游产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通过扩大招生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就业倒逼学习、推广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适应陕南“山水”“人文”“历史”“生态”旅游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教育产业发展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

关键词: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旅游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04-02

随着近十年来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对旅游产业极其重视,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推动本地旅游经济发展。对于陕南地区而言,国务院在2012年5月批复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了陕南三市作为区域发展中心城市,旅游产业作为陕南地区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3月,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陕南三市从此有了国家定位。根据《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安康市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汉中市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商洛市建成秦岭南麓生态旅游城市,交通——生态——旅游,已成为陕南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向。但不能回避的是,由于陕南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目前陕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两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陕南地区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学历较高、专业对口、实践能力强的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将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现实困境

陕南旅游产业目前是陕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陕南地区是陕西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陕西“山水秦岭”形象的核心区域,是“西三角”经济区的生态屏障和休闲高地,是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是世界同纬度生态环境最美的地区之一,如汉中市的“最美油菜花海”、安康市的“香溪洞景区”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外,陕南三市还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如汉中市就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如褒斜道、武侯墓、古汉台、拜将坛等数十处两汉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和华阳古镇、青木川古镇等人文景区,历史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极为丰富。但是,在陕南地区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陕南旅游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旅游服务业的欠缺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陕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看,由于陕南地区旅游业增长太快,游客众多,景点密布,作为旅游业核心支柱的旅游服务业仓促上马,导致大量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导游、旅行社管理者、酒店服务员、酒店管理者等)通过在短时间内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跻身旅游业,缺少丰富的旅游知识和实习锻炼的缓冲期,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服务态度冷淡、导游组织能力较差、酒店接待人员

摘 要:拥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陕南旅游产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通过扩大招生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就业倒逼学习、推广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适应陕南“山水”“人文”“历史”“生态”旅游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教育产业发展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

关键词: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旅游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04-02

能力有限等,极大地影响了陕南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对于地方旅游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拥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是陕南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从专业旅游人才的供给看,目前陕南地区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教学校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不到8所,每年培养出的学生不足300人,再加上大量毕业生向东部地区外流,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陕南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希望进行系统旅游知识学习和培训的人员找不到合适培养平台的矛盾现象,这将制约陕南三市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大力推进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

除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数严重不足之外,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现有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陕南旅游发展的需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效果看,与关中地区旅游业突出“历史”、陕北地区旅游业强调“红色”相比,陕南地区旅游业的定位放在“生态”二字,各高校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千篇一律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完全适用于陕南旅游经济特色。但由于陕南各所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应的时间积累、缺少基础性设施建设,因而无法构建起系统完整的、与陕南旅游产业需求相融合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制约了具有陕南“生态”旅游特色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发展。陕南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但由于经济欠发达,是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奇缺区,“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及摆脱目前专业发展困境的必经之路”[1]。怎样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是陕南三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二、改革建议

1.扩大招生规模

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火爆的人才需求和有限的人才供给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当前地方高校连年扩招、尽力抢夺生源的背景下,陕南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顺时而动,努力扩大专业招生规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的连年攀高为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生数量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保障。凭借良好的就业市场和较高的就业率,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建议学校给予更多的招生指标。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不但可以保证专业的存在与发展,而且能够从数量上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能提升陕南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解决了众多毕业生最为头疼的就业问题。一举四得,对专业、经济、形象、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十分有利。

2.适应市场需求

陕南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应当进行改革,积极主动向市场需求方向靠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智慧旅游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旅游业态,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2]。面对“有备而来”的游客,必须以“特色”取代传统的“普遍”,在旅游服务中加入地方特色知识。在旅游管理专业制订培养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到本地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抄全国通行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本地旅游特色。陕南地区的旅游市场突出其涵盖“山水”“人文”“历史”三大内容的“生态”旅游特色,因此在制订理论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加入与地方旅游知识密切关联的课程,充实学生关于陕南地区的旅游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地理知识等相关知识。如专题介绍汉水流域的“汉水文化研究”、专门介绍民俗风情的“陕南文化研究”、与陕南历史密切相关的“两汉三国文化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阐述的“秦巴历史地理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陕南导游服务过程中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当地旅游市场的知识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3]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旅游市场上的实际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将是未来的安身立命之本,这就需要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只有设置校内的课程实践环节和校外的旅游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导游技能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4]除理论课程外,各种面向地方的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如“模拟导游”“酒店服务实训”“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使得学生获得学历文凭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尤其应当重视的是“教学实习”环节,“实习是为了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特别是针对学生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中就包括旅游专业,需要通过实习达到锻炼与巩固学业的目的”[5]。学校应当主动联系当地饭店和旅行社,推动学生在学业结束前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这种校企合作的实习模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够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经济需求决定教育建设、以教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共同发展。

4.就业倒逼学习

“89%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学生倾听’,这种师生间缺乏沟通的交流方式,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6]因此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缺少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特点,要求从事旅游服务管理的人员既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也要具备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性知识”[7]。只有具备了多种知识体系和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才可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丰厚的工作报酬。就业市场的环境会倒逼学生主动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时就需要旅游管理专业与外语、计算机、历史、地理等其他相关专业携手合作,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相关课程,吸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主动选修,既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知识的机会,又客观完成了学业成绩和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不积极主动学习学生终将被就业市场淘汰,苛刻的就业市场倒逼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学校需要做的就在于尽可能搭建起知识涵盖更为广阔的课程选择平台。同时,学生如果选择在未来从事导游行业,就必须首先考取导游证。这种就业门槛杠杆就会推动学生积极学习专业课程,尽可能在在校期间考取证书。如地处汉中市的陕西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强调考取导游证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学生在就业压力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既为自己增添了就业的砝码也带动了专业整体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5.推广职业教育

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旅游管理类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就业选择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高职阶段学习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层次技能和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基层管理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重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8]单纯从实践技能上来说,经过教育目标直接对准就业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突出的技能特点。“在现实中,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往往出现学历高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尴尬局面,一些旅游企业宁愿选择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也不愿录用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9]职业教育与陕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陕南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能够保证陕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游知识和卓越动手能力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队伍,能够长期为陕南旅游服务市场提供新鲜血液,具有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旅游产业建设双赢的社会经济价值。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明确的职业化教育培养和专门的导游培训,数年间为汉中市的导游市场和酒店市场输送了大量经过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大多数都成长为行业的业务骨干。大力推广旅游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将是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结语

面对陕南地区短期内迅速增长的旅游产业发展背景,在目前有限的师资、生源、经济支持的现实基础上,通过上述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出适应陕南“山水”“人文”“历史”“生态”旅游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教育产业发展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专业‘特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因而,专业建设要常抓不懈,‘特色’要与时俱进。”[10]因此,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学历高、能力强、适应性强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实现学历与能力、学习与就业、教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教育经济和旅游经济多边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77.

[2]刘宇迪.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271.

[3]关丽萍,郭汉全,齐洪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J].中国培训,2016(6):161.

[4]代玉岩,宋春风.浅析旅游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J].才智,2016(8):160.

[5]吴峰旭,周振东.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的管理[J].品牌,2015(12):282.

[6]张丹.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4):204.

[7]林天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亚太教育,2016(14):103.

[8]吉良新,秦志玉,胡秀丽,吴国杰.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科技展望,2016(12):327.

[9]张立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2):114.

[10]曹明贵.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6(4):37.

推荐访问:陕南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 地区 研究


[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