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面试经验

论四川岷江上游羌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05 08:52:00   浏览次数:

摘要:羌族剪纸作为羌族妇女的一种手工技艺是羌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花园里与其他民族的艺术争奇斗艳,灿烂地绽放在峡谷、村寨之间。这种独特的艺术符号凝聚着羌族人文、历史的精神所指,是功利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羌族 剪纸艺术 风格特征 夸张 变形 信仰观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50-0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在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上游一带,阿坝是成都平原通往青藏高原大地阶梯中十分重要的台阶,这个台阶不仅垂直高原而且广阔壮美,在广阔壮美的岷江河畔,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居住着大量的羌族人民。羌族,自称“尔玛”。在其“磊石为室、逐水草而生”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其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羌族没有文字,故羌族的文化艺术始终给人以神秘之感。有的学者认为羌族文化是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文化。羌族把宇宙看成一个宏大的在时空上按一定规矩、秩序运行的整体,以“亲和自然、遵从自然”,以自然为大,与自然分有共享为文化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观和价值观无处不渗透在他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手工技艺之中,羌族剪纸作为羌族妇女的一种手工技艺是羌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花园里与其他民族的艺术争奇斗艳,灿烂地绽放在峡谷、村寨之间。羌族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以深入的民间技艺,被称为“云朵上的手工艺术”。羌族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大多以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作为题材,作品充满了亲切、自然、朴实之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符号凝聚着羌族人文、历史的精神所指,是功利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

一、羌族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

羌族剪纸艺术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是羌族剪纸艺术的存在形式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其发展历史与羌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并存而行。由于羌族普遍有自然崇拜的观念,以天地神灵为大,日常习俗活动开展时都要举行祭祀等一系列相关仪式,在这些活动中都由他们的文化领袖——释比,主持并开展。“释比”是羌族神与人相通、半神半人的羌族文化的传播者,在羌族的一切重大活动,比如:“转山、驱鬼初秽、祭祀还愿等……”均由释比口诵释比经典在神秘的羊皮鼓的打击氛围下完成。剪纸最初的形式就是祭祀神灵时用纸裁成的神旗,这种用纸裁成的神旗羌语称为“博辉布”,人们认为是神灵的法器,具有通神的功能。“博辉布”最初的材料是平面的、柔性的兽皮、树皮,后来由于纸的广泛运用,纸张薄而轻盈,释比师傅把它作为其最神圣的神猴祖师的神衣材料,从而代替了兽皮与麻布,因而纸逐渐成为剪裁艺术的主要材料。

另外,羌族的剪纸艺术也来源于羌族一些重要民族节日或文化事件中,如羌族过年时,羌族妇女一定要用红、黄、绿、白等各色纸剪成“万字格、星状格”等吉祥的图案贴在窗户和堂屋的神龛上。这种风格独特的羌族神龛装饰,体现了羌族人民希望通过供奉诸神,保佑家庭平安、六畜兴旺的朴素心理。羌族神龛用剪纸的方式、装饰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在羌族的嫁娶婚丧等红白事件中随处可见蕴含着不同意味的剪纸装饰,体现了羌族传统的审美心向。

二、羌族剪纸的风格特征

1.题材和种类

羌族把自然作为艺术的母体,把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巧妙地纳入到他们的生活创造中。羌族妇女在剪纸之前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生活,她们把自然中的花草瓜果、昆虫飞禽、走兽灵物、图腾字符都巧妙地设计进入她们的构图之中。桃花、八辦花、鸡冠花、羊角花是羌族妇女最常用的剪纸题材,她们把桃花时而剪成单独的造型,时而又剪成对称或一株完整型,花叶搭配栩栩如生,叶片边缘通常剪成云朵造型。八辦花也是羌族剪纸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题材,由于此物造型饱满,八是吉祥数字,故运用较多,剪纸中常以八辦花为中心,搭配其他纹样辐射剪开成适当的样式,大气而精美。另外,羊角花是羌族的守护之花,羌族把羊作为图腾崇拜的标志,他们自称是羊的儿女,故称为“羌”。羌族女性的頭饰都以羊角的造型呈现,在羌人的成人冠礼上,释比要把羊毛线打成结系在成人的颈上作为标志。羊在羌语中叫“且”或“吉子”,羌人认为羊有超自然的灵异和超凡的生殖力且温顺亲和,因此,在青年男女结婚时,洞房的窗户上都要贴上具有吉祥意义的羊角花剪纸图案,寓以早生贵子、恩爱和美、吉祥如意之意。在瓜果飞禽这类题材中,羌族妇女最爱用的是“石榴”“蝴蝶”为题材,石榴因有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的寓意,而“蝴蝶”为题材则因为“蝴”与“福”同音。人们常以蝴蝶飞舞时张开翅膀为基础进行夸张的处理,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期许。除此之外,羌族妇女还把宇宙中的所见,如:“日与星辰、祥云”等作为元素进行设计,羌族把漂浮的祥云作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是因为她们认为羌族是云朵上的民族,因此,祥云就成为剪纸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

羌族剪纸艺术的种类主要分为宗教活动中的剪纸和节庆活动、红白喜事事件中的剪纸,不同的场合,题材和样式各不相同。

2.构图特点和造型手段

羌族剪纸艺术通常采用平视的构图方式,即将物体和景物由三维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突出重点,强调虚实关系的对比,用平面的视角表现世界的物象。用这种平视的构图方式是因为剪纸用的是平面的纸张,其基本的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之材料的限制性,剪纸艺术不容易表现光影效果和体积感。因此,只有扬长避短采用平视的构图方式。这种平面化特征有助于创作者随心所欲,凭着灵感和经验任意取舍、大胆创造,为了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限制,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平面上,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表现多维的动态空间,在有限的平面上自由发挥,打破客观世界物象的束缚,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用“团花式、对比式、连续式、衬托式”等手法,用“稳、准、狠”的刀法将这种平面的若干形象创造性地组织起来,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体现剪纸艺术的独特表现力。这种平面化取物的手法,增强了剪纸艺术的主观性、合目的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和审美愿望。

羌族剪纸艺术的造型手段主要是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羌族原始艺术的直接载体,在夸张和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羌族剪纸的内容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事物,但它并不是仅仅对所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表现对象、题材进行超越客观现实的改造,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古的图腾崇拜。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和人生观的主题,只能在主观上想象,这使剪纸的形象可以随心所欲、大胆发挥,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羌族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复杂的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而不是对自然客观的直接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

羌族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的“真”向艺术的“美”演绎、深化的过程。羌族妇女在对生活长期观察和体悟的过程中,运用娴熟的技巧,将平衡、参差、疏密及不规则的线条进行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真”“美”的审美心向。

三、羌族剪纸中的文化内涵

羌族剪纸是羌族妇女用剪与刀这种普通的工具,通过“画、折、剪、刻、撕、烫”等方式,采用阳刻和阴刻的手法创作而成的具有合目的性和审美性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这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蕴含着羌族的生活、历史、习俗与宗教信仰,透过这种普通的手工艺作品,我们可以明晰地从点线面的组合间管窥到羌族剪纸艺术的几点文化内涵。

1.以剪与刀为工具源于羌族早期以猎杀动物、飞禽、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对刀依赖与敬畏的观念意识。是对狩猎、采集经济文明的族群记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回忆与守候。

2.在宗教活动中,用刀或剪,裁纸、皮、布、毡等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并把它们贴或卡在剖开的竹子中竖起,这些作品既是祭祀物件又是礼器。这种双重象征意味的剪裁艺术,成为羌族普泛的信仰载体。

3.由于羌族没有文字,这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以师徒口口相授并按一定的规定和程序传承沿袭,体现了羌族神圣與秩序的文化观。

四、结语

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羌族人民来说,剪纸艺术独特的造型语言与图案都是其文化传承的符号化表达,是羌族观念与秩序的物化体现。剪纸图案中把大自然中各种物象经过灵巧的双手,在刀剪与纸的接触、剪割中演绎着羌族聚散游弋、苦难与勇敢的生活历程,表达了他们体悟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万物的生态文化观。这种独特民间技艺的选择、取舍、融合、传承的过程,既是一种生产的文化,也更是一种动态性的文化生产和构建。

今天看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羌族民间剪纸艺术也正在变迁与发展中演绎着自己民族开放的审美心态。它必将随着岁月增长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的财富,成为本民族记忆深处的不灭召唤。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赵曦.羌族艺术文化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岷江 羌族 剪纸 特征 民间


[论四川岷江上游羌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