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8:51:51   浏览次数:

摘要:史料实证,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史料来讲解历史知识,以保证学生在分析、处理史料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进一步挖掘历史内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借助史料进行历史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应当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得来的。史料实证便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从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学会从中获取知识,如此,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能得到很大提升。

一、 史料实证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融纳核心素养特别是史料实证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史料的類型,掌握史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别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明确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产生对历史的客观还原认知,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可见史料实证教学对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拓展历史思维、激发独立思考等都有极大帮助。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史料实证教学有助于实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使用史料实证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改变课堂氛围,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进步。如,在教学“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当时英国各个阶层人民对这一体制的看法,笔者便给学生展示了这样几个史料:摘自伏尔泰的《巴比伦公主》的一段材料中这样说道:“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更有当时某一英国宪法权威人士的言论:“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在讲到英国议会拥有无限权力时,又引用了“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一略带夸张的表述等等以上的言论。这些材料使课堂增添了人文氛围,必将一下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之后再鼓励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论证,让他们从中体悟到“英国代议制”这一政治体制的特点以及其产生时期所经历的挫折,从而对其有深刻的理解。

第三,使用史料实证教学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如何突破,方法多样,而用史料教学来突破重难点是较好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三《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一课中,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笔者选用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旧式的纺织生产单位非常小,一般以户为单位,妻子、孩子甚至连丈夫一家人在一起织布。但随着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的出现,生产规模就大大扩展了,更多的人能在一起工作。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尤其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场的效率,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诞生。——《大国崛起之工业先声》

材料三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我们所描述的那样的大规模的工业扩展。——《西方文明史》

让学生认真阅读和分析材料,从三则材料中逐一概括,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作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如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如果能适当地补充一些原始的史料,重点难点就更容易迎刃而解。

第四,当前的高考历史科目也逐渐突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以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题目25、26、30题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考题通过相对陌生的史料呈现,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即要求学生从简短的材料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或者引导学生从一些诗词中提取出相关的社会内容,从而进行推理判断,以从中凸显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但是,当前多数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非常淡薄。学生在平时的习题练习中,他们往往会忽视史料题目。而高考题目对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考场上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材料。若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视了这一能力的锻炼,那么他们在考场上遇见材料较长、内容较多的史料题目时,难免会心浮气躁,也很难从中读出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渗透史料实证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也能够学会如何解读史料,如何分析史料,更好地完成试题。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

二、 在高中历史应用史料实证进行教学的原则

鉴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善于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内容结合起来,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但即便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在平时的实践操作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真实性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提前进行甄别、选择,深入挖掘史料的深层内容,确保这些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看见真实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内容。

当前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许多都是需要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答案,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便可以从高考题目中筛选满足自己需要的内容。比如,讲到“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2015年高考题目中的关于描述北洋军阀时期时局的史料题目,“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此,学生就能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且这些史料真实可靠,对提升学生自身甄别史料正确与否的能力也有极大帮助。

2. 开放性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因此,每个人对待历史事件的看法可能不同。鉴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多元的史料,让学生从不同的史料中,拓宽自身的历史文化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在讲到“孙中山”这一人物时,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各种人对他的评价,像孙穗芳说,“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尋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韦慕庭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这样多方面呈现出关于孙中山的评价,学生就会对他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意识极有帮助。

3. 适度性

一味地堆砌史料,并不能让学生迅速了解知识,反而让他们在反复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对学习历史产生厌倦情绪。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取适度的、代表性强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学习“儒学的兴起”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题目中关于这一知识的史料内容:像卞孝萱等人的《韩愈评传》中:“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中呈现的关于儒学的内容:“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这些材料就足以说明儒学的发展以及后人对其的看法,在课堂上展示这些史料,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利用史料的目的在于辅助教师教学,但教师若是在课堂上拼命堆砌史料,留给学生的时间就会变少,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反而得不偿失。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只需给学生展示关于西方主要国家像英、法等国的革命现状,而不必要将其余国家的经济状况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不能起到相应作用。

教师应该多渠道去搜集整理史料内容,更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史料,以充实自己的史料库,这样的话,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便能对想要使用的史料做到信手拈来。

4. 适时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适时地抛出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尝试着在某一教学环节中,呈现出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史料,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那些比较难以掌握的历史知识。

如,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讲解了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但是多数学生对此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可能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此时,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关于这一内容相关史料。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就给学生呈现2011年海南单科试题中所说的一段话: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让学生从这一段话中分析出兴办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即洋务派创办此类企业的原因是想要抵御外辱求富求强。如此,学生就能从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再比如,影响我国此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可以寻找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史料,并在适当的时间内将其抛出,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再比如,学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史料: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随后,笔者便让学生开始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并在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开始引导他们开始思考史料中所呈现的知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他们想“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但是由于他们“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于是他们便“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这就致使日本逐渐走上了侵略道路,开始侵略经济、政治落后的国家,与其邻近的中国便成为其首先下手的国家,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便是其侵略扩张中的毒辣行为之一,这便是史料中所包含的内容,即他们所采用的毒辣手段。

史料实证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拓宽学生的历史人文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都有极大帮助。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善于将史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要教学生基本的史料解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史料的作者、出处,史料明确告诉我们什么、史料暗含作者什么立场或意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史料其真实含义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培养学生以史料为证据解释和理解历史问题,以达成学科素养的养成。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善于甄别史料,注重史料的出处,保证史料真实、客观。让学生根据史料去构建比较宏观的历史框架,从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思维。总而言之,相信只要教师善用史料,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会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过程变成核心素养发展过程的转化,达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雪松:浅谈历史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

[2]张颖: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简介:

林爱娇,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推荐访问:实证 史料 高中历史 教学中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