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充分关注学科特性 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1:34   浏览次数: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批新教材的推行,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更新,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文化的重建。在课堂中,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而产生的,因此课堂文化建构的核心在于教学文化。钟启泉先生认为:“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隐性观念主要指价值层面的观念,即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适应。”

地理科学是一门“生活化”的科学,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是注重“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科学。传统地理教学中,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往往被忽视,“灌输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理念占据主导,地理知识学习“难”、“繁”、“旧”等问题突出,而对生活的体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尤其是对地理现象的“观测”、“调查”、“统计”、“实验”、“模拟”以及地理思维发展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从社会大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灌输式”教学和“知识”本位教学是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习惯“灌输”,学生习惯“被灌输”,这种教师与学生文化适应的“惯性”,也的确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的一大阻力。但抛开上述共性,从学科教学本身来看,地理学科特性的缺失,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科教学中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缺乏学科独特的个性,必然缺乏学科魅力。因此,关注地理学科特性,构建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充分展示地理学科魅力,促进地理课程目标达成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愉悦”、“互动”、“探究”、“合作”等理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的共识,在地理课堂教学文化建构中,除需要注重上述诸多共性的要素外,还必须结合学科特性,建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1、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地理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地理学科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新课程改革把地理学科定位为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要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教学文化中对地理教学有益的成分,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文化”,数学学科的“思维文化(如建模方法)”,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文化(如实验操作技能)、观测文化(如自然现象观察)”,政史学科的“调查文化(如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搜集)、论述文化(如通过论述阐明观点)”等等,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不同领域都需要充分运用。

2、地理学的思维特性要求地理教学建构“思维型”教学文化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记忆型”教学文化的色彩极其明显,“死记硬背”成为很多人公认的地理学习法宝。地理学科“有地无理”也因此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事实上,当前地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被赋予新的内涵,地理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例如,在区域地理学中从传统的强调现象描述转为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在地理学传统的综合研究基础上,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它要求实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等等。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是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的过程体现出“地理味”,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3、地理学的决策功能要求建构地理课堂教学的决策文化

地理学在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研究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已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都为国家提供了决策依据。从目前中学基础学科设置来看,具有决策特性的学科并不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问题分析、制定方案、方案对比、模拟决策等环节,充分展示地理科学的决策功能,这也是展现地理学科魅力的重要途径。

4、地理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首先,地理学的社会性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紧贴时代脉搏。从宏观上来看,地理学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等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看,地理学在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以及在重大项目的建设方面都能够提供大量的决策依据。地理学关注社会,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理性分析和反思,是促进地理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地理学对上述系列问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的。例如:在沙尘暴问题、江河泛滥问题、全球变暖问题、城市化问题、重大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相关的前沿观点,充分发挥地理理性分析和反思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反思力等批判性思维。

其次,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体验。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实地考察、调查等手段在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得以充分运用。地理教学应充分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学生体验地理规律和现象的重要手段。当然,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在上述活动无法开展的时候,地理教学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

5、地理学所传递的价值观要求地理课堂关注环境伦理教育

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价值观的传递和渗透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同时也是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地理教学所传递的最主要的价值观,要从观念走向行动,必须通过人们的伦理道德来促成,这种伦理道德就是环境伦理。环境伦理虽然在发达国家逐步发展为大众伦理,但在我国仍然是前沿伦理,所以以地理课程为载体进行环境伦理教育,也是地理教学顺应时代潮流和切合中国国情的重要体现。

责任编辑:刘永庆

推荐访问:重塑 课堂教学 学科 特性 地理


[充分关注学科特性 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