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述职报告

自然地理学科通识教育初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38:35   浏览次数:

摘要: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自然地理学科加强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自然地理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要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及考核评价改革方面进行试验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1-0061-02

1

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1-31,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专业教育往往亦称专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大学中的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专业教育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从而使得大学培养的人才基础薄弱,适应面窄,创造力匮乏,成为单向度的人。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未来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2

自然地理学科通识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分支,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当今世界和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区域和平安全问题等,无不具有世界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些都与地理环境的变迁和发展有关;科学的宇宙观和人地协调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也无不体现着地理科学具有的朴素的空间和时间观念。一研究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对科技产生十大需求,即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压力、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国家安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这十大需求都与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有密切关系。

自然地理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科学,它具有理论性,也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它所具有的朴素思想和观念,应该成为现代人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目前国家更是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这更是对人们在地理和环境素质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地理环境品德素质、地理环境行为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自然地理学科加强通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3

通识教育的实施

3.1 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识教育的成功实践不仅要有教师的参与,而且要有学科造诣高、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的参与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自然地理学学科的通识教育离不开具有精深专业知识和广播相关学科以及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作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的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这是进行学科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广播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是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条件。在讲到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时,用苏轼的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问学生为什么说高出不胜寒。这要比单纯问学生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发生怎样变化效果要好的多。教师还有具有质疑批判精神,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所从事的教学内容进行批判质疑,如果教师没有批判质疑精神。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而创新能力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

3.2 传授知识与注重育人结合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或让学生选学更多的学科,更要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大学教学,往往是教师只是把自己要讲授的内容完整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是否在学习,是否来学习,教师大多不闻不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不少老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团委、学工部的事,而教师的事是教书,其实这种割裂极不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韩愈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先于授业的,一个没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学识越丰富,越不利于社会。而学生也是“亲其师”,才“信其道”。我们在自然地理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差不多的内容,不同的老师讲授的效果很不一样,那些只顾自己讲,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指导教育的老师,学生反映效果较差,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也差。

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前的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多是老师拿着教本教案直接在讲台上讲授,现在则是一上课老师就念PPT,时间一到,直接走人不管学生会不会,懂不懂。通识教育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到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大气圈第一节大气的结构时,教材上说,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地区18km左右,中纬地区12kin左右,高纬地区9km左右。笔者就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另外,北回归线附近以炎热干燥的荒漠气候为主,为什么在我国却没有出现?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广布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古诗里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只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挑战权威,才能增加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魅力,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4 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识教育还要求将课上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同学科的结合是创新的催化剂,质疑是创新的捷径,而实践则是创新的源泉。所以,通识教育决不是上好每一节课就能实现的。

在课堂上学习了气温的直减率的概念后,我们就设计了一个题目: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这座山叫什么名字,海拔多高,按照气温直减率,此处的气温应该比山下低多少?查一查天气预报,对比山上山下实际气温的差异是多少?为什么?从白居易这首诗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气候是处于温暖期还是寒冷期。这样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将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组建了植物物候观测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代表性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等物候现象进行检测记录,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区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我们还吸收学生参加到教师主持的各种科研课题中,使他们真实感受到仅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从而促进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而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正是通识教育的过程。

3.5 改革考核方法

为了促进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我们对考试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改革,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学生平常在课堂中的表现,如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表现以20%记入最后的考核中,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占最后考核成绩的20%,最后的考试占60%,其中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学生知识面的内容占到三分之一。科学的评价制度既是检验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措施,我们对此正继续探索着。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幼:第3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王鲜萍,从大学生就业难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用价值,教育探索,2009,9.

[5]黄秉维,郑度,赵名荼,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王向军,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与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24):64-67.

[7]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中心.中国未来十年十大科技需求[J].科学网,2004-01-1.

[8]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等.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J].地理学报,2004,59(6):811-8.

[9]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97-101.

推荐访问:自然地理 初探 学科 教育


[自然地理学科通识教育初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