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心得

宋儒大家执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对传统文化再造辉煌的深远意义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51:26   浏览次数:

摘 要:宋代儒学复兴,始于对孔子生平施教授业之重要性获得正确衡定。学与教为先,政治次之,著述乃其余事。北宋的传统教育效果开花南宋,结出丰盈的文化之果,这从南宋缙绅及社会普遍对艺术的深邃鉴赏得以验证。宋代大儒学家甘为铺路奠基人,躬耕不已,隆兴教育,以授业敦促社会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再造辉煌产生了深远影响,今之重温反思,于新时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宋儒教育;价值取向 ;文化特质;雅俗并存

一、北宋教育厥功甚伟

著名思想史家全祖望撰《庆历五氏书院记》(以下简称《记》),特别褒美浙东明州①先贤“甬上学统,肇开于庆历五氏” ②杨适、杜醇、王致、楼郁、王说,在北宋庆历间,潜心地方教育,谓为中国教育史上之里程碑。

浙东学派③真正形成并活跃于宋代学术思想界的时间约在公元1127年之后。当时北宋政权屡遭金军侵扰,宋王朝被迫把政治中心从汴京移至浙西临安。政治中心转移,学术文化中心必定紧随。为避难,大批文人随之流入东南或返故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浙东史学界鼻祖吕祖谦(1137—1181),其随父辈从河南迁徙浙东婺州。这次迁都,文人云集临安,给两浙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南宋时代,浙东人才辈出,涌现出吕祖谦,永嘉薛季宜(1134—1174)、永康陈亮(1143—1194)、瑞安陈傅良(1137—1203)、永嘉叶适(1150—1223)、慈溪杨简(1141—1226)、鄞袁燮(1144—1224)、定海沈焕(1139—1191)、奉化舒璘(1136—1199)、鄞王应麟(1223—1296)和慈溪黄震(1213—1280)等扬名千秋的思想史学家、教育家。其中,特别卓越者有明州五氏:杨简、沈焕、舒璘、王应麟和黄震。一方风土产生出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必然有造就和培养他们成长的土壤。明州五氏乃隆兴教育,以授业敦促社会文化提升的铺路人。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卷六“士刘诸儒学案”开章明义,指出“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有士建中、刘颜,夹辅泰山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之儒志(王开祖,字儒志)、经行(丁昌期,学者称为经行氏)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师仁。皆与安定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晞,亦古灵一辈人也。关中之申(申颜)、侯(侯可)二子,实开横渠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实开范正献公之先。筚路蓝缕,用启山林。皆序录者所不当遗”。④全氏阐述了散居各地,身在穷乡僻壤不畏贫困,力图创新理念,教导后进,在闭塞地兴起新文教的诸多兴教先驱者。这足以证明宋代思想界濂洛关闽学,并非是在不毛之地唐突冒出,其形成中有众多先驱大学者、教育家甘为铺路奠基石。全氏《记》开篇后接着说:“吾乡杨杜五先生者,骈集于百里之间,可不谓极盛欤。夷考五氏,皆隐约草庐,不求闻达,而一时牧守来浙者,如范文正公、孙威敏公,皆抠衣请见,惟恐失之。最新近者,则王文公,乃若陈、贾二相,非能推贤下士者也。而亦知以五先生为重。文公新法之行,大隐、石台、鄞江已逝,西湖、桃源尚存。而不肯一出以就功名之会。年望弥高,陶成倍广,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邱樊缊褐,化为绅缨。其功为何如哉。云云。”⑤文中谓之“明州五先生”就是北宋庆历年间,在明州致力地方教育的“助教杨大隐氏适”“学师杜石台氏醇”“处士王鄞江氏致”“正议楼西湖氏郁”和“银青王桃源氏说”。他们都曾受到范仲淹、孙沔(天禧三年进士)、王安石(1021—1086)、陈执中(991—1059)和贾昌朝(998—1065)等当朝大臣的赏识。撰《记》意在表彰本土先贤呕心沥血、十年树人的功绩。先于全氏礼赞杨杜五氏躬耕本土教育功绩者,有浙东鄞县的王应麟氏,撰《四明文獻集》卷一“先贤祠堂记”、《深宁文钞摭余编》卷一“九氏祠堂记”,同样载有五氏传。这些文献收于《四明丛书》第一集,《深宁文钞摭余编》卷一收有五氏传:

大隐杨氏传:杨先生适,字安道,慈溪人。隐居大隐山。为人醇厚介特,议论辨博平正。人有善则称之,不善如未之闻。为学要行乎己,惟恐为人所知。毁誉荣辱,不以动其心,人莫得而亲疏。盖自比仲元、叔度之流。乡人严惮之,相语不以名氏,而尊之曰大隐先生。衣食尽自给,非义之馈,一介不取。躬耕养亲,族之贫者分赈之。邻盗其稼。人告之。先生愀然曰,彼穷厄而求其生尔。勿治也。盗闻之惭悔。其后无敢侮者。善言治道,究历代治乱之原。孙威敏公沔自谏官出按浙东西刑狱。欲见先生、先生不肯见。先生之越时,范文正公守越。闻之,就见焉,舆致府中。澹焉无求,公益贤之。先生治经不守章句,黜浮屠老子之说。歌诗卓越超迈。容仪甚伟,衣冠俨如。始友钱塘林逋,后与同郡王致、杜醇结交。后进莫不师之。退处四十年,德行益高,名闻京师。仁宗诏求遗逸。太守鲍柯以名闻,赐以粟帛。太守钱公辅又荐之。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州遣从事致诏书,袍笏与从迎之。先生辞不受遁去。寿七十有六,遗令篆石圹前,曰宋隐人之墓。熙宁二年,荥阳张峋为文表之。⑥

慈溪杜先生传:杜先生醇,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庆历中,鄞始建学。县令王文公安石,请先生为之师。其书曰:天之有斯道,固将公之。我先得之,而不推余于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愿先生留听,而赐临之。安石与有闻焉。先生引孟子柳宗元之说以辞。再书强起之曰:孟子谓好为人师者,谓无诸中,而为有之者。岂先生谓哉。柳宗元恶知道。韩退之毋为师,其孰能为师。天下士将乌乎师哉。先生始就焉。慈溪令林肇立学,又起先生为师。亦固辞。王文公作《师说》以勉之。二邑文风之盛,自先生始。先生谈诗书不倦,为诗质而清。当时谓学行宜为人师者也。⑦

鄞江王先生传:王先生致,鄞人。与同郡杨、杜二先生为友,俱以道义化乡里。诸生子弟师尊之,称三人皆为先生。尝与牧守言政事。王文公安石复书曰:无事于职而爱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为仁矣。年七十,乐道安贫,妻收遗秉,子拾堕樵,浩然无闷。乡人莫不高其行。⑧

城南楼先生传:楼先生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厉,学以穷理为先,为乡人所尊。处穷约屡空自乐。庆历中诏郡县立学,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先生掌县庠者数年,又教授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时英俊,皆在席下。门人之知名者,清敏丰公稷,光禄袁公毂,天台罗公适也。登进士第,调庐江主簿。自以禄不及亲,绝意仕进,以大理评事终于家。有遗集三十卷。赠正议大夫。子孙皆踵世科。五世孙钥,德行文章,为时名臣,仕至参知政事。⑨

桃源王氏传:王氏说,字应求,鄞人。鄞江王大隐氏之门人也。与弟设皆著名。教授乡里三十余年。熙宁中,以特恩補州长史。无田以食,无桑麻以衣,怡然自得。子孙世其学。子珩,宗正少卿。孙勋,提举庆南市舶。一钱之利,皆归有司。家人不识舶货之名。及卒,贾胡率钱二百万缗为赙。正己却之曰,吾父以廉直闻。虽贫犹能负丧以归,不愧廉叔度也。清白之传,实先生家训。正己终太府卿。⑩

王应麟还在《先贤祠堂记》中和《九氏祠堂记》的庆历五位氏里加上了南宋淳熙年间的舒璘、沈焕、杨简、袁燮四位氏。赞颂他们潜心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厥功盛伟。

古之有道德者,教于乡里,谓之乡先生。在乡而祠于学,犹在国之祭于瞽宗也。诗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大学以为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秉彝好德之良心,千载一日。况其迩者乎。明自唐为州,文风廖廖。宋庆历中,始诏州县立学。山林特起之士,卓然为一乡师表,或受业乡校,或讲道闾塾。本之以孝弟忠信、维之以礼义廉耻。守古训而不凿,修天爵而无竟。养成英才,纯明笃厚。父兄师友,诏教琢磨。百年文献,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淳熙大儒,疏涧漉之源,而达之洙泗。是邦诸老之学,始得江西之传,而考德问业于朱吕張子之门。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根本,以颜曾四勿三省为准。阐绎经训,躬行践履。致严于进退行藏之际,致察于善利理欲之几,明诚笃恭,俯仰无所愧怍。学者知操存持养,以入圣贤之域,四先生之功也。《先贤祠堂记》。

古之乡先生,祭于社,近世祠于学。社所以养,学所以教,而教之功尤大。秉彝好学之良心,百世犹旦暮。况其迩者乎。诵其诗,读其书,尚友古之人,非一乡之望也,天下之望也。四明乡先生有九人焉。宋庆历建学之初,杨、杜、二王、楼公,以道德文行,师表后进。或授业乡校,或讲道闾塾。衣冠文献,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淳熙之沈、杨、袁、郑诸公,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根本。阐绎经训,躬行实践。学者知操存持养,以入圣贤之域,四先生之功也。《九氏祠堂记》。B11

那么,他们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据王应麟《先贤祠堂记》“明(州)自唐为州,文风廖廖。宋庆历中,始诏州县立学。山林特起之士,卓然为一乡师表,或受(授)业乡校,或讲道闾塾”B12的记述,表明明州自唐代升格为州,“文风廖廖”意味文化教育落后。B13科考无中榜者,未有成为文人官僚者。然而以北宋庆历年间,奉诏各州县兴办官立学校为契机,长期隐居的文人纷纷出茅庐施教于乡立学校,或开私塾导后进。王氏的记述特别强调“宋庆历中,始诏州县立学”,印证了该地区学问兴盛人才辈出的社会基因。

公元960年,五代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927—1076)登位,建宋王朝。他认为,唐末五代混乱之因在于军阀跋扈。即位后,他锐意削减军阀势力,重用文人官僚为政纲。太祖之意,欲逐步地建立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官僚国家。B14为实现宏愿,首先必须完善科举制度,培养造诣高深的文人士大夫。这非朝夕之事。因此,宋王朝成立初的八十年间,文人官僚在政治舞台并不活跃。整个王朝机制依旧,文人官僚处于摇篮期,社会比较安定,政纲宽厚仁怀。自第四代皇帝仁宗天圣、庆历年代开始,文人官僚的政治活动却骤然活跃起来,文人官僚已脱出摇篮,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然而,宋王朝逐步面临曲折多难,受到西北方党项族侵扰。党项族在向中原侵扰中,实力迅速扩张,建立起了独立的西夏国,威势直逼宋王朝。正如王偁在《东都事略》卷八中所言:“宋自建隆治平百年间,四圣相授,深仁厚泽,浃于人心者至矣。承平日久,事多舒缓。”持久太平盛世,政治松懈,出现久安之弊。社会要求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逐步趋于成熟。B15这就是范仲淹等发起庆历政改的嚆矢,至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运动使这次政改达到顶峰,就中的教改举措更值得一书。

宋王朝为培养能够胜任新时代的栋梁人才,作为朝廷大业投资振兴地方教育是其建国八十年后庆历初年之事。《东都事略》卷六,仁宗本纪记有庆历四年三月颁布的诏书曰:“夫儒者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聘其说,而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牵拘之,则吾豪俊奇伟之士,何以奋焉。士有明纯朴茂之美,而无教学养成之法,其伤身励节者,使与不肖之人杂而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之贤,何以见焉。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子大夫之行,而更革弊法,以尽学者之材。其于教育之方,勤亦至矣。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学者其思进德修业,而无失其时。于是诸路州府军监并立学。如修学者多及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B16

鉴于上,各地遍设官办学校。B17出现弦诵相闻盛况,教育在各地兴盛起来,成为地区教育中流砥柱之力量的,正是前述的杨、杜、二王和楼等五氏。他们具体授业了什么?在官办学堂执鞭者有杜醇、楼郁。其他三位仅以私塾师表后进。稍晚辈的王说从师谁无从查考。但从传记可知,其学问都是修己治人的儒教伦理。其施教正如王应麟《先贤祠堂记》所言:“本之以孝弟忠信,维之以礼义廉耻。守古训而不凿,修天爵而无競。养成英才,纯明笃厚。父兄师友,诏教琢磨。百年文献,益盛以大,五氏之功。”B18

在全国教育大发展背景下,明州五先生勤恳施教,培养的人材有何特色呢?全氏《记》赞誉:“年望弥高,陶成倍庆,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邱樊缊褐,化为绅缨。其功为何如哉”。B19并逐一介绍五氏之弟子尚德品高:

排奸诋奄,谠论廩廩,丰清敏之劲节也。急流勇退,蕖月蘋风,周银青之孤标也。再世蘭芽,陔南弗替,史冀公父子之纯孝也。史冀公简,为鄞江氏高弟。事母最孝,实开越公之先。或谓其作吏用杖者,旧志之谬也。越公为西湖氏高弟。再世与丰清敏公同门。婴儿乐育,以姓为名,陈将乐、俞顺昌之深仁也。陈摅、俞纬,其历官之事略同。四明七观,载俞而遗陈,蓋漏也。杀虎之威,同于驱鑩,姚夔州之异政也。于公治狱,民自不冤,袁光禄之神明也。一编麟经,以绍绝学,汪正奉之丰滀也。汪正奉春秋,实与孙明复齐名。容斋称其丰滀不施。而近志妄谓其官阁学。金橘不知,萧然诗叶,望春氏之清贫也。即以有负门牆,如舒信道者。其人不足称,而文辞终属甬上名笔,则五氏之渊源可知矣。嗟乎,岂特一时之盛哉。故国绵绵,凡周之士。奕世衣冠人物,历久不替。终宋之代,如楼、如黄、如丰、如陈、如袁、如汪,其出而搘拄吾乡者,必此数家。高曾之规矩,燕及子孙。然后知君子之泽,虽十世而未艾也。B20

如排列上述五位先生的高弟,有十一位之多:丰稷、周锷、史简、史诏父子、陈摅、俞纬(《宋元学案》中为‘伟’)、姚孶、袁毂、汪洙、王该、舒亶。其中有中举人而高居文人官僚之列的。他们的传记载在《宋元学案》卷六《士刘诸儒学案》中。其中有几人仕途亨通荣达,《宋史》中详立其传。足知其为政功绩。

上述五先生鼎力开拓,荒野变成了弦诵相闻地。优秀人材层出不穷,其中有史诏的孙子史浩(1106—1194),袁毂的玄孙袁燮,汪洙的儿子汪思恩(1077—1157)和孙子汪大猷(1120—1200),楼郁的玄孙楼钥(1137—1213)以及杨简、沈焕、舒璘、王应麟、黄震等等。在宋代,他们都以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身份而受到敬仰和拥戴。他们构建起一座辉煌的文化学术殿堂,使整体社会文化得到了提升。这座学术殿堂培养的人才通过科举的严格考试走向仕途亨通。

宋代科举,旨在重整精英社会,使睿智艺高人才充实官僚系统增强朝廷智囊。儒学文化修养深厚,有深邃思想的文人获得机会,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十一世纪下半叶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子文人,如司马光、苏轼三兄弟、欧阳修等。从北宋中期开始,这些士大夫在朝廷施展才能,构建起深厚文化底蕴,为民谋福的国体、政体发展方略。他们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中展示才艺才能,尤其把修身养性、吟诗绘画作为一种“意在其中,理在其中,无须以言”的表达方式,以诗画会友寻求深度交流。从另一意义上说,诗画以隐喻言时政和社会背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诗”之画评,从这个角度而言有相通处。宋迪(约1015—1080)绘成八景图,正是一个可以具体看到文人绘画是抒发胸臆的生动实例,这也是宋迪文学修养、文史知识深厚积淀的冥思之作。

北宋高水平教育帶来的文化普及,夯实了社会文化底蕴基础和鉴赏力,也缔造了中华及世界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艺术成果,至南宋,高宗定都钱塘,改“行在”为临安,一百五十年时间里,人才荟萃、风光明媚、资源富庶,结出丰硕的文化硕果乃水到渠成。

二、北宋教育南宋开花

南宋(1127—1279)是中国精致雅丽宫廷艺术的极致期,是禅宗文化与极简艺术全然体现的时代。南宋的艺术与文化,如书画、雕塑、建筑、庭院、陶瓷、玉、铜、金银、漆器、织品、版画印刷等各种工艺,无论是审美情趣、艺术造诣,既承继了北宋基业,南渡后,又创造了江南地理与人文新局面,与北宋并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双璧。

南宋一百五十三年(1127—1279),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南宋文化模式的特点是特别重视教育。孔子以“有教无类”开教化先河,以礼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当社会秩序崩盘时,孔子痛心疾首,喊出“礼崩乐坏”。中国传统尚文,至宋代,文学、艺术、哲学造诣高深且渐趋普及。朝廷重振礼乐规章,重视教育,奖励经济发展,敦促农耕进步,繁荣商业、手工业,推进对外贸易。南宋人吴自牧著《梦梁录》、周密著《武林旧事》进行详细的史实记载。南宋人的精神、物质文化十分多元丰富。与本研究相关的诗画、工艺精制作品样式和内容,因皇室倡导,天时地利人和,创造出极具特色且艺术精湛的作品,对后世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三、文化态势雅俗并陈

宋代大儒执鞭教育,儒家文化深入浸润,造就而后的中国文化创造的黄金时期。经济繁荣教育普及,造就了以儒为业的士大夫。掌握了厚实知识的士大夫具有多元发展空间。《袁氏世笵》陈述了南宋士大夫群庞大,社会经济宽泛,入仕之外士大夫职向稳定谋生多途径:“其才智之美者,能习进士业者,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者可以开门氏,收以束修之奉。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养生而不致于辱先者,皆可为也。”B21这为社会夯实了文化基础,进而趋向精神追求,使整个时代在本质上趋于内敛,酿成雅俗并陈的文化态势。B22

儒家道学,至宋代呈现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突显的学术特点,对宇宙哲学的探求极具至理深意。北宋张载、二程揭开序幕,至南宋中期分流、竞逐再度整合发展。道学名家张栻、吕祖谦、叶适、陈亮、二陆、朱熹,高智贤士辈出,互攻争雄。嘉定庆元党锢后,朱子学力图整合,至端平后,理学以科考、书院助阵政治,从而确立了理学独尊的地位。B23

理宗亲政,出现“熹之书满天下,不过割裂掇拾,以为进取之资”B24现象。但其中也不乏沽名钓誉者。周密引沈仲固语:“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捍边者,则目为粗才;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天下竞趋之,稍有议及,其党必挤之为小人,虽时君亦不得而辨之矣。其气焰可畏如此。”B25

四、诗文逸风自由多元

基于上述背景,南宋文学作品,诗、词、俗文学,彰显出多样式、兼容并陈现象。诗学方面,元初重要学人袁桷指出“南宋诗坛主要有三个流派,包括江西诗派、江湖诗派及理学诗派。种种流派的分野不仅反映社会环境与时代变换,也凸显了士大夫群体的不同价值取向。”B26袁桷所言“至乾淳间,诸老以道德性命为宗,其发为声诗,不过若释氏辈,条达明朗,而眉山、江西之宗亦绝。”B27道学寓于诗之内涵,张扬理想,科举施教意图性地以诗移风易俗作为教化工具,视作成士的典范之为。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确定后,富含道学思维的“击壤体”流行,朱子学传人真德秀以“夫子”态固持己见,主张“诗当切于世教民彝”B28。道学家叶适虽力反诗文教化性,抨击为“洛学兴,文字坏”B29,但叶适崇尚晚唐姚贾,认为回归人性自然的诗风具有清新气。藉此永嘉四灵崛起,江湖诗人效之,形成江湖(自然山水)诗派。两派诗风转变,反映出士大夫群体不同的风貌和道学精神,也反映了宋晚期社会尚文尚变的文化面貌。

江湖诗派兴起于宁宗嘉定年间,组成诗社聚集士大夫,以四灵派诗人刘克庄为楷模,精神追求与晚唐苦吟诗人酷似,漂泊羁旅,诗皆肺腑,饱含人生感悟、世态炎凉,“映衬出庶民心声,表达出社会底层生产力。”B30南宋中期,大量中晚唐诗文刊本面世,以江湖诗家陈起为核心,摘选其酬唱诗中佳作出版,继而散漫集结成群体,书屋成江湖诗人雅集点,陈起声名鹤起,曾“因《江湖集》问世遭谗言,酿成江湖诗案,名震一时。”B31“陈起的书肆主营中晚唐诗文刊印本,很多诗集留存至今。”B32晚宋,刘克庄的诗、诗论受叶适推崇,确立了在诗界的地位。“刘克庄引领了江湖诗派的形成与发展,他与四灵诗人交谊笃深,却能超脱。刘克庄师从真德秀,诗作曾受道学影响。”B33他揭示了“诗作应乎性情,引领江湖诗派走向清新方向。倡导以杜甫为标杆,赋予江湖诗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晚宋诗学主流”。B34

南宋文士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诗派,雅俗并存,反映了时人既有追求功名以光宗耀祖的进取意识,也有士大夫因家庭、个人因素,弃仕途,求个性的生活价值观,士大夫群的文化样态呈现出自由多元的状态。

五、结语

“宋代儒学复兴,始于对孔子生平施教授业之重要性获得正确衡定。学与教为先,政治次之,著述乃其余事。故于五经之上更重四书,孔孟并称,取代了汉唐时代以孔子继周公齐称之旧规。此不得不谓宋儒阐扬孔子精神之一大贡献。”B35北宋的传统教育效果开花南宋,结出丰盈的文化之果,这从南宋缙绅及社会普遍对艺术的深邃鉴赏得以验证。日本学者内山精也《宋代八景现象考》B36一文,以八景诗为中心就南宋“潇湘八景”的普及和实地“八景”选定,从宏观到微观作精辟论析,指出“八景”产生的文化渊源和文学底蕴在于儒家教化的深层浸润。宋代大儒学家甘为铺路人,躬耕不已,隆兴教育,以授业敦促社会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再造辉煌产生了深远影响,今之重温反思,于新时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注 释 】

①鄞、奉化、慈溪、定海、象山和昌国六县。别称甬。

②《鮚埼亭集外编》卷十九丰学士画像记。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项记载:“浙东学派”名称,原与“浙西学派”抗衡而赋名,指清朝黄宗义、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贺诚、刘宝楠、陈立等浙东出身的学者团体。渊源可追溯至浙东出身的明代王守仁、刘宗周。“浙西学派”指顾炎武创立的一个团体,该团体大多数人崇尚朱子学。

④《四部备要》第61册,中华书局1920—1936,第103页。

⑤《四部丛刊》缩编缩本第95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74页。

⑥⑦⑧⑨《深宁文纱摭余编》卷一,第6册.浙东:鄞县張氏約園出版(民国图书),第51—53、53—54、54—55、55—56页。

B10《深宁文纱摭馀编》卷一,第6册,鄞县张氏约园出版(民国图书),第56—57页。以上《四明丛书》第一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1966年版,有载。

B11B12《四库全书》第11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193页。

B13阅四明出身者文献之大成《四明业书》全八集,可知宋代以前,四明出身学者的文献,质与量都极为少,仅汉代任奕《任子》一卷;唐代虞世南《虞秘监集》四卷;唐代贺知章《贺秘监集》一卷、《外纪》三卷;唐代郃《孙拾遗文篆》一卷、《外纪》一卷;晋代虞耸《穹天论》一卷;晋代虞喜《虞徵士遗书》六卷;梁代虞荔《鼎禄》一卷;晋代虞预《会稽典禄》二卷、《虞预晋书》一卷而已。

B14王應麟:《因学纪闻》卷十五;邵伯温《邵氏闻见禄》卷一;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李焘:《续资治 长编》卷三;脱脱《宋史》卷百六十一职官一;《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文苑”一等资料。

B15王安石:《王临川集》卷四十一“本朝百年无事劄子”;叶適:《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八等。

B16《四库全书》第3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B17关于庆历建学前后的教育情况资料,鄞的先辈,南宋袁燮撰《四明氏应继壁记》《絜齐集》卷十:国朝庠序之设,徧于寓内,自庆历始。由隆建以来,迄于康定,独有所谓书院者。若白鹿洞、嶽麓、嵩阳、茅山之类是也。其卓然为后学师表者,若南都之戚氏,泰山之孙氏、海陵之胡氏,徂徕之石氏,集一时后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深矣。而问其乡校,惟兗颖二州有之,馀无闻焉。及庆历与学之后,虽陋邦小邑,亦弦诵相闻。而课其绩效,是有愧于私淑诸人者何耶。道义相与根于中心之诚,而法令从事,则与有司无异。本末固不侔也。虽然当法严令具之时,能以道义为本,而不规规乎有司之所为,则亦不大戾于古人矣。云云。相关资料有王应麟《玉海》卷百十二学校下;同卷百十六“庆历贡举条例”;同卷百六十七“宋朝四书院”;洪迈《容斋三笔》卷五“州郡书院”;李焘《续资治通 长编》卷百四十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七郡国乡党之学”;《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二“郡县学”等资料。

B18《四库全书》第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B19B20《四部丛刊》缩编缩本第95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74、674页。

B21袁采:《子弟当习儒业》《袁氏世范》(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中,第22页下。

B22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B23何俊:《南宋儒学建构》第5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40页。王宇:《刘克庄与南宋学术》第4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1—155页。

B24脱脱:《徐侨传》《宋史》卷422,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614页。

B25周密著,吴企明点校,《发辛杂识》“道学”续集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9页。

B26王宇:《刘克庄与南宋学术》,第195页。

B27袁桷:《书汤西楼诗后》《清容居士集》(四部 刊初编)卷48,第5页。见杨亮:《宋末元初四明文士及其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8页。

B28B29杨亮:《宋末元初四明文士及其诗文研究》,第69—74、70页。

B30张宏生:《导言》《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4页。

B31张宏生:《江湖诗派的形成》《江湖诗派研究》第1章,第8—24页;该书附录三“江湖诗过考”,第358—370页。

B32宿白:《南宋的雕板印刷》《文物》1962(1),第18页。转引自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第21—29、271—317页。

B33王宇:《刘克庄的诗学思考》《刘克庄与南宋学术》第6章,第195—210页。

B34向以鲜《超越江湖的诗人:后村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版。孙克宽《诗与诗人》,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03页。

B35钱穆:《序言》《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页。

B36《中国詩文論叢》第二十集,《新宋学》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编校:余学珍)

推荐访问:执鞭 再造 传统文化 深远 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