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撑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06:12   浏览次数:

摘 要:“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强势发展劲头,但仍存在着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企学研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等制约因素。本文从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项目结构、推动技术联盟式创新机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交流与服务、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0-03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科技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原动力和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科技创新促进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积极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吉林省自主研制的奔腾混合动力轿车和解放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已批量投放市场。生物产业在长春、通化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形成了生物产业群。新材料产业已在长春、吉林、辽源等3个优势区域形成了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碳纤维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有机柔性显示关键材料、聚醚酮树脂工程材料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别居于全国第12位和第10位,分别比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上升了8位和2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逐年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

(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2008年以来,吉林省专门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补助计划,使工业技改步伐显著加快。2008年吉林省工业经济改建(技改)投资增幅平均在63.4%,高于工业经济全部投资增幅18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行业中,有20个行业技改投资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占全省工业经济投资的65.4%。技术改造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各工业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科技成果对新产品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到2008年,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新产品贡献率均达到20%以上,尤其是汽车产业新产品贡献率已经超过30%,有力地支撑了中小型科技企业实力增强和竞争力水平提升,促进了全社会就业水平的增加。

(三)科学技术的辐射有力地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区是吉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左右。长春高新区增加值占长春市(市区)工业经济增加值的35.9%,吉林市高新区增加值占吉林市(市区)工业经济增加值的67.9%。到2009年末,在全省已有202户高新技术企业中,长春市高新区有78户,吉林市高新区有22户,通化医药高新区有12户,长春、吉林和通化3个地区的科技资源和工业企业科技产出均占全省的80%以上,区域的产业集聚和科技辐射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意见》等文件,为科技创新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逐年加大了科技投入。2006年仅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6500万元,2010年财政投入增加到4.1亿元。三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有所突破。通过与建设银行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授信额度达30亿元。

(五)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

随着吉林省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对引领和支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纯电动汽车技术、350km/h高速动车组核心技术、高清晰度高均匀度全彩色LED大屏幕数字电视技术、碳纤维及其原丝的关键生产技术等,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据科技部统计公告,2010年吉林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1位。

二、制约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

尽管科技创新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创新主体实力不强、产业技术路线不明确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

(一)科技投入增速和总量较低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R&D经费支出年均增速为20.4%,低于全国20.7%的平均增速。2010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15%,比国家低0.55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仅为10.3%,比全国同期水平低2个百分点,科技投入占GDP比重、R&D投入占GDP比重还呈现下降趋势。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吉林省有R&D经费支出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R&D经费支出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0.5%和0.3%,远低于全国的1.1%和1.5%的水平,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更大,其医药制造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10%以上。

(三)企学研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排在全国第19位,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比重仅为13.6%,比浙江省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比重为49.4%低35.8个百分点,比全国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比重为37%低23.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具有较强实力,但和企业、产业的联系较弱。2008年全省独立科研机构的从业人员、在职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支出等指标均居各省区第8位;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居各省区第2位;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科技实力分别居于全国第11位、第14位和第20位。

(四)科技支撑环境建设有待提升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低,不足全国的1%。二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少,远低于全省经济总量、总人口占全国大概2%的比重。三是高校每年的技术转让只占知识产权拥有量的1.8%,这与高等院校研发人员40%的比重不相适应。四是企业在科研机构R&D经费中尚不足4%。五是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仍有待加强,在科技活动经费中金融机构和其他资金比重仅占2.5%,难以支撑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作用。

三、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环节,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形成产业新优势和抢占制高点为目标,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生物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六大产业,打造亚洲最大的生物产业、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产业、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产业等五大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引导、示范作用

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应用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一是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应大于2%,并确定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科技投入的标准。二是要保证科技投入年均增长率高于经济发展速度3~5个百分点,建设以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为保障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机制。三是以省、市、区(县)各级政府联动,引导企业参与,设立科技发展专项基金。

(二)突出科技投入重点,优化科技项目结构

围绕全省八大工业跃升计划和长吉图先导区开发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实施一批科技专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大项目、好项目,带动科技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形成项目促进科技发展和成果产业化良好格局。

(三)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推动技术联盟式创新机制的形成

利用好部省会商机制,推进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科技企业的部省共建。加强区内资源整合,针对区内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为主线,推进长吉图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水平。以联合攻关和战略合作为实施形式,在新能源及节能汽车、光电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制造和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破新战略性兴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建设一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的科研队伍。进一步落实“双十双百”工程,结合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原始创新型、技术创新型和企业创新型三类高端人才,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引导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以企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或以科技经费补助、项目支持等进行激励,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创新骨干。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育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

(五)强化科技交流与服务,推动科技资源流动

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参展推介成果、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虚拟联盟或实体联盟,进行多领域交叉、多地区融合、多国家先进技术互补的科技交流与对接,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中药、汽车等优势领域的技术、高新技术产品输出;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等资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规范现代服务标准和行为。继续深入开展“双千”行动,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县域企业为重点,以科技人员为媒介,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资金、科技奖励和评职晋级优惠政策为激励,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把知识、技术、信息带向企业,提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腾飞的能力和效率。

(六)大力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已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提升知识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完善已建的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创新中心,强化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三是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国家级高新区“二次创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是创建“光电子、碳纤维、新材料、新能源、医药”五大产业基地,不断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五是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以公共设施、商务信息、咨询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科技服务平台管理制度,强调制度对科技服务提升的引导作用。

(七)改革科技投入体制,创新科技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形成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多渠道投入的新格局。重点支持100个创新型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省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办法,探索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成长的政策与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绩效,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市场机制、利益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学仪器、检测设备、重点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强化创新投入来源渠道多元化,引导国内外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对创新型企业予以支持,推动企业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毅、宫毓刚、刘冰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R].“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成果汇编,2010.

[2] 李建华、张危宁等.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撑能力研究[R].“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成果汇编,2010.

推荐访问:战略性 产业发展 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 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