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应用公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7 14:35:04   浏览次数:

摘要:情境教学符合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的数学学习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数学情境教学不仅包含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还包含去情境化的过程,只有重视并研究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才能使学生经过抽象概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产生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情境化;去情境化

有研究表明,情境的引入能帮助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支持儿童内化数学,实现日常经验的数学化,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情境教学法已经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新授课上能够积极的采取情境教学法,对于练习课的教学则回归讲解性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情境化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一班的教学用告诉的方法,把学生从未接触的新知识直接进行讲解,很明显是错误的。事实也证明,学生接受非常困难,教师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其他品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种告诉的方法获得了失败。二班和三班的老师都重视了情境的引入,所不同的是二班的老师是自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已知的情境中,不管这个情境是不是儿童所乐于接受的,或者是不是儿童所喜欢的,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决问题;三班的老师则出示算式后,让学生自主联系生活的经验,提出自己对于算式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联系情境教学,情境化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去创设,让学生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经验,并经历把一般性的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符号,在困惑中形成数学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接着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抽象成一般性的方法,再应用一般性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二、去情境化的过程必不可少

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对客体的认识,并不像镜子一样是客体的“复印”,而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知识纳入(整合)到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客体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因此,情境、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情境导入等等,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中频频出现的概念,为什么要采用“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数学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很显然,情境教学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既然情境教学只是促进学生获得数学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去情境化”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去情境化”是西方认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从而超越情境,成为概括性的知识。显然,情境教学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步骤,即:情境化——去情境化——实际应用。情境化就是创设情境,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情境化就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日常经验的数学化;实际应用就是应用新结论解决问题,从而最终促使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两个过程缺一不可,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班的教师自己创设情境,领着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式子和数比较大小的意义。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实际意义解决问题,但由于未能形成一种抽象的方法,没有去情境化的过程,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三班的老师出示算式后,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说说算式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说这是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情境化的过程。在学生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比较的方法,可以说这是去情境化的过程,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最后,再让学生解决其他问题,是把得到的新知识进行再应用。

推荐访问:情境 数学课 浅谈 化与 堂中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