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弘扬文化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41:27   浏览次数:

[摘要]评书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走向大众文化传媒的舞台,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广播评书节目要发挥好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作用,表达形式要注意贴近大众,充分挖掘传统文明的题材,同时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延伸评书艺术的生命力。

[关键词]广播评书 贴近大众 传统题材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评书从民间起步走进大众文化传媒的舞台,伴随中华文明的脚步,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由于其文化艺术形式自成体系,传艺方式方法独具特色,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要贴近大众

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长篇评书《红楼梦》,这是根据曹雪芹的古典小说《红楼梦》改编的。在这之前。同为古典名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早已被制作成广播评书,而且在听众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红楼梦》如何扩大其受众面,让普通百姓甚至大字不识的民众都能听懂它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来享受文学经典艺术,提升欣赏品位,这对于节目编辑来说是必须思考的。为此,我们和改编者、演员沟通,研磨作品,斟酌人物与语言,突破其情节复杂、迂回的障碍,并将原著诗词歌赋雅致细腻的语言转而用评书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由小说改编成评书,文学艺术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欣赏和品味的方式截然不同。怎么才能用通俗语言把故事说清楚,把复杂的人物关系讲明白,让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够接受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做节目前,为了加深对环境和人物的理解与把握,作为编导,我专程到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纪念馆和城南的大观园亲自感知和感觉个中情境。这部评书稿最初得益于改编者庞立仁、庞立胜两位先生的改编创作,但是书稿改写出来后,按评书套路,达到大众接受和演播讲述的程度仍有一定的距离。于是王印权先生又根据评书播讲的特殊需要,对书稿再进行了调整、统筹,刘兰芳先生接受书稿后,又按照说书人的理解进行了再次修改调整。案头工作完成后,在录制的过程中,编辑和演员又从听觉的角度进行再度修改、调整。用刘先生的话说:“听众认不认可暂且不提,首先得让自己认可了才能把这部书说好。”因此,在制作这个节目时我们力求雅中求俗,雅俗共赏,注重艺术的文化性和文化的大众性。如: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位貌美才高的女子,对于她的美,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描绘,如表现刘姥姥见林黛玉时演播者运用了评书独特的表现手法“开脸”,就是对人物的外貌,包括容颜、穿着、打扮和外在的特征加以扼要的描绘,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刘姥姥上一眼下一眼,左一眼右一眼,眼睛都看直了。只见眼前这位美女年近二八,头上青丝压腮墨染高挽发髻,一不插花二不戴朵,鬓边插根金簪,鹅蛋圆形的俊脸吹弹可破,柳眉杏目琼鼻樱唇皓齿如贝,长脖腔削肩加蛮腰,这小腰最多不到一尺七,一身素服往那儿一站是天然秀丽自然端庄,说书的没词儿能形容出黛玉的美,你就琢磨这人怎么美她就怎么美。”这里用的是评书特有的通俗语言。具体细腻、绘声绘色地将人物形象勾勒出来,俗中见雅,充分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这段描述我就非常认可。而对大家非常熟悉的《葬花词》,只能采用雅中求俗的手法,这种“俗”就是情感。长达三分多钟的朗诵,演播者刘兰芳先生饱含激情、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地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感人。结束时,她已是泪流满面,在录制室里的我也被这种真情实感所打动。对于书中大量的诗词歌赋,我们要求取其精华,点到为止。该节目在当时的中央台一套《评书连播》栏目播出之后,便收到了许多听众的来信,绝大多数听众对这个节目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总之,把曹雪芹这部文学艺术性极强、欣赏品位要求极高的旷世之作,完整地录制成评书,通过传统评书艺术展示经典文学作品,让它走向大众,对改编者、演播者和编导都是一次挑战,也是曲艺工作者和广播工作者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要充分挖掘传统文明题材

中国人常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轩辕黄帝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景仰。小说作者刘海法依据《史记》、《帝王世纪》等历史书籍撰写了章回体小说《轩辕黄帝》,旨在让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先祖创下的辉煌业绩。将这部小说改编成长篇评书对于节目编导和演播者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轩辕黄帝所处的是原始社会,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居住条件和生活用品也非常简陋。什么时候出现文字、什么时候出现相应的劳动工具、穿着打扮如何,都必须在评书节目中得到恰当的表现。虽然评书艺术,可以夸张、虚构,但必须有一个可信度。有一天,我和演播者刘兰芳老师通电话,就如何展现轩辕黄帝的生活和爱情以及他的艰辛创业历史和丰功伟绩,聊了很长的时间。为了开好头,刘兰芳老师可是煞费苦心设计了好几个开头,问我哪个最好?我是第一听众,又是责任编辑,我以双重的身份选择了其中的一个。为了做好节目,我收集了许多与轩辕有关的资料,还到首都博物馆从远古时期的出土物品中找寻当时人们的生活。最后,评书《轩辕黄帝》通过曲折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让听众对这段远古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为讲述史前先帝的另一部长篇评书《虞舜大传》是根据作家、文学翻译家王金铃先生历经20年写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原作《虞舜大传》在考史、考实、考典的基础上,以四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为社会背景,以虞舜为中心人物,讲述了他的坎坷人生以及波澜壮阔的伟业,描绘了史前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创世过程及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轩辕黄帝和虞舜大帝虽然都处在远古时期,但是两部书的风格和侧重点绝非相同。前者主要描述了轩辕黄帝发奋立志,击败蚩尤、奠定华夏统一基业的过程,里面所表现的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很多。而后者则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虞舜的出生到成长为九州之长前所经历的苦难和坎坷,而后半部分则表现的是虞舜从一个普通百姓承继尧帝之位后的品德和才能。这部书有相当长的篇幅讲述的是少年时期的舜帝,因而在语言方面,刘兰芳先生采用的是更生动、更细腻,甚至融入了时尚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展示出来。这种处理特别容易被少年和年轻人所接受。在录制这部书的时候,我恰巧到江苏无锡开会,会议组织代表参观附近的鸿山遗址。我对此感到特别的兴奋。因为我知道在鸿山遗址的土墩中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遗存,在这些遗存中出现了几何印文陶、曲折纹、回纹、方格纹等典型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考古特征。在那里,同时展出的还有大量的远古时期各类用途的陶器及陶制的编钟等。我用数码相机拍了不少图片,带回来发到改编者和演员的电子邮箱里,为改编和讲述故事的人提供了

参照物。因为这部书与其说是虞舜大传,更确切地说是虞舜励志经历。陶制品在这部书里作用非常大,因为那个时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交都跟它息息相关,而主人公虞舜的命运也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作为一个广播电台的编辑,首先得做一个有心人,通过细致地捕捉和作品相关的东西,不断地丰富知识,才能为听众奉献好的节目,让听众在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三、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要不断创新

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评书《逗你没商量》是根据孙福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它讲述了相声界的义与情、人与艺、爱与孝、悲与怒、苦与乐,集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为一体,整个节目不仅讲述了相声界的师徒传承关系、行规行话、经典相声作品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在趣闻轶事之中融入了相声的发展历史和在创新中求生存的历程。最初确定演员的时候,准备由一个人演播。后来考虑到它的内容和选用的素材,改用甲、乙演说的方式,由两位从艺多年的相声演员田立禾、王文玉边演边说。王文玉曾学说过评书,田立禾是老相声艺人张寿臣的徒弟,耳闻目睹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因此在做节目中,我以原著为大框架,不断地挖掘更多的故事,把两位老先生收集的许多珍贵资料也加了进去。为了让节目和以往的评书在表现形式中有所不同,我们还让他们根据故事的需要加入了模仿唱段。一开始两位老先生有顾虑,怕模仿不好让行内的人笑话,愣是张不开口。我就耐心地做工作,“做节目和演出是有区别的,加进适当的模仿会为整个节目增色的”,直到他们认可为止。还有选材也很关键,因为个人的阅历对选材的取舍差异很大。遇到有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停下来彼此相互沟通,等到思想统一了,心情舒畅了再接着录。录完之后,编辑必须进行严格把关,精心地审听、剪辑才算完成。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得到了听众的喜爱。用评书的方式讲述相声的趣闻轶事,如同用一根线将五颜六色的珠子穿缀起来。不仅对拓展说故事的路子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对相声界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具有挖掘和研究的作用。相声老艺人代少甫的女儿、年过八旬的代连蓉听完这个节目之后,执意让儿子带她到台里来见我,她说:“父亲去世时,我才十多岁,父亲怎么死的不太清楚。我从你们播出的节目中了解了我父亲的一些情况,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我非常地感谢你们。”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也是文艺之声推出奥运特别节目《评书说奥运》开播的日子。我们为此首次尝试将传统的艺术与时事新闻相结合的形式,来宣传报道奥运赛事及奥运精神。北京奥运期间,各种赛事、信息是听众的热点需求。在传媒多元化的今天,任何新闻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递。那么,作为以故事为主的频率,如何在满足听众需求的基础上,做一档既符合频率的特色,又能满足听众娱乐,还能在节目内容形式上有所突破的节目,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书说奥运》是一档准直播的节目,它不同于以往的评书,因为这档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每天的脚本都要根据前一天的赛事进行即时创作,同时每天的节目又要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当天上午在播出前的短短几个小时里,既要完成脚本创作、录音、剪辑、发播,又要保证节目的时效性、信息量、趣味性,这对编导和评书演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绝对是一场千载难逢的硬仗。为此,我们每天在观看比赛、浏览报纸、网站的时候,总是从做节目的角度出发,和演播者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与此同时,还派相关的人员不断地寻找与奥运赛事有关的趣闻轶事。并把这些故事提供给演员。评书演员经将所有的材料整合之后再与我沟通。在他们演播完之后,我还要进行必要的剪辑,以精练故事内容,调整信息顺序,让节目变得更加紧凑。做到不仅信息量大,还要好听。除此之外,紧紧地关注比赛,在播出前的第一时间加播奥运金牌的信息。这对于传统评书艺术来说能够紧追赛事,和赛事报道相结合,讲述赛事背后的传奇故事并予以趣味品评,确实是一个创新。它不仅使听众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评书的魅力,也同时感受到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评书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它的价值和作用是多向性的,既要承担传承任务,又要承担艺术的发展和创新的任务。其生命力离不开评书传播方式方法的创新,评书作品内容选择的创新,和评书艺术本质要素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须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只有这样,它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求,保持民族民间艺术的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频率)

推荐访问:传承 开拓创新 文化 弘扬 文明


[弘扬文化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