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活动总结

三维立体化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1 08:51:31   浏览次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研究,延展数学课堂的“长”、“宽”、“高”,提高数学课堂的结构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带领学生踏上神奇的思维之旅。

一、延展数学课堂的“长”——播种一棵数学树

在数学中,直线的长是无法度量的,是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数学知识本身也存在着一环套一环的知识链关系,数的认识、计算技能的掌握、统计的本领等都是逐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学习,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虽然对学生来说,某一时期所学习的内容仅到某个程度,但教师必须深入研读和挖掘教材,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因后果”,努力探索教材内容的数学体系、本质和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将这种内在的关联在教学课堂中渗透给学生,延展数学课堂的长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图,绘出一棵有扎实遒劲的根、有脉络清晰的干、有延伸向上的叶的生机盎然的数学树。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探索学习,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有了基本认识,但是错综复杂的知识点让不少学生一团混沌,如何帮助学生梳理概念,逐步建构起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结构图,我想到了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怎样的思维导图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呢?“共画一棵数学树”的点子让我跃跃欲试。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来完成一棵数学树(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一年有12个月,我把它画成粗壮的树干。想一想,上面的分枝你怎么画?

生1:我想画成12个树枝,因为一年有12个月。

生2:我觉得画3个就可以了,可以分大月、小月和二月。

籍此,教师追问了按大月、小月和二月分类的依据(根据天数分,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日子最特殊),并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画上了3个分枝。

师:这3个分枝画得一样粗细吗?

生:我觉得大月要粗点,二月特别细。

师:你怎么想的呢?

生1:大月有7个 ,小月是4个,二月只是1个月。

籍此,引导学生共同回忆7个大月、4个小月以及记忆的好方法,并梳理在数学树上。

师:二月我该怎么画呢?

生2:我觉得二月不仅要细点,还应该分两个叉,因为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师:他考虑得真细致,那么我们怎样来判断平年、闰年呢?

籍此,引导学生回忆平年、闰年的缘由、判别方法,梳理上树,并补充习题巩固技能。

师:年和月的关系梳理清楚了,你觉得我们这棵数学树还可以补充什么关系?

生1:年和日的关系。

生2:年和季度的关系。

生3:季度和日的关系。

生4:半年和日的关系。

……

通过交流、补充、完善,师生共画一棵数学树。这样的树型整理,不仅帮助学生抓住了重难点,在头脑中构建出清晰的脉络,而且便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结构性 ,融会贯通,找出数学的本真。

二、延展数学课堂的“宽”——汇聚一片数学海

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与语言、文学、音乐、自然、人生、品德、美学、政治、经济等万事万物戚戚相关。它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或图形,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儿童则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儿童所处的生活以及相关的经验对于知识形成至关重要。同时,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促使人完善的文化素养:教人求真、导人向善、使人崇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抓住数学本身的综合性,延展数学课堂的宽度,海纳百川,汇聚成一片数学海,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数学、感受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课前我请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启发思考“找找这些三角形中的共同特点”。

课上,学生共享了许多关于三角形的资源,如有的房屋,房梁和房顶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自行车的三脚架是一个三角形;古代的鼎,如果把脚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三角形;空调外机的支架上藏着三角形等。抓住这些实例,我适时提问:“为什么古今设计师在设计房顶、三脚架、鼎的时候都钟情于三角形呢?如果改成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别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呢?三角形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这样有趣的生活问题激发起来,使数学和建筑学、物理学、美学有机地结合。

在探究环节中,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后,我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话题展开实验:小组合作,动手用小棒首尾相连,制作一个三角形,再做一个四边形或五边形,比比看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惊喜地发现:三角形很难拉动,而四边形、五边形等很容易就变形了。于是,建筑学上的设计原理被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问题:坐久的椅子有些摇摆了,你能来修理并说说原理吗?不少学生很快想到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椅子脚摇摆处添加一根巩固条,和椅脚、椅面构成三角形来加固。

这样的学习将数学学科融入生活科学中,在生活实例中质疑,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获得,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变得形象、鲜活,丰富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活动经验,更多的是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课堂所得化归成生活智慧,这样的认识是丰满、深刻的。社会科学性的介入并不只是给数学课堂“加了点盐”,而是将数学学科置于大综合体系中,实实在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数学,只有知其源,才能会其神,最终通其用。

三、延展数学课堂的“高”——攀登一座数学峰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态的:绿色、自然;是强生命的:学生自生长、自发展;是多智慧的:激慧根、启睿智。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挑战,延展数学课堂的高度,带领学生攀登一座座数学高峰。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认识平行》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幅图中都有两条直线,你能根据两直线是否相交来分分类吗?问题抛出后,我没有急着去讨论、交流,而是静静地用鼓励的眼神扫视全班,看到几个学生急切地举手,我也轻轻地示意他们再想一想,多留一些时间给其他同学。一分钟后,我请学生和周围的同学轻声沟通下想法,看能否达成共识。初步讨论下来,矛盾冲突点产生了:4号(其中一幅图)的两条直线究竟是否相交呢?之后,留给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间,我看到有好几个学生试着用手比划起来。“也许和XX同学一样,比划一下更容易帮助你找到答案”,在我的启发下,更多的学生以手化桥,比划起来,切身体验之后,难题迎刃而解。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性和有质量的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数学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应该延展出属于自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三维立体化地推进数学课堂改革,才能使课堂更丰满,更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且充满灵性和智慧。

(责任编辑 刘 颖)

推荐访问:立体化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推进 改革


[三维立体化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