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总结

滨海县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14:29   浏览次数:

滨海是苏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过去工业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进入“十五”以后,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提出了“以工兴县”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兴办园区,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实行全民招商引资,走上了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5.5%,规模企业由45家增加到158家,规模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税收总额分别递增24.5%,36.1%和48.6%,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40:29:3l,调整为29:40:3l。由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产出效益还不高等等。对此,我们把“工业强县”作为“十一五”时期实施的首要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抓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必须以发展开发区经济为重点。开发区能够有力促进工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有效解决新建项目投资难、企业布局分散等问题,便于集中办理手续,体现高效服务,有利于人才、市场、资金等要素的聚集,有利于产业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是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我们举全县之力于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兴建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和化工园,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规划设计院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开发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的原则,不断提升园区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还明文规定,今后凡新办工业企业项目原则上都安排进同区,不进园区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用地指标。鼓励企业将新的基建项目、技改项目、高新科技项目、出口创汇项目集中到园区建设,鼓励县城中心的工业企业以土地置换的方式搬迁到园区内,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十五”期间,全县进园区同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6个,新增规模企业113家,总数达158家。化工园2004年还荣获十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园区”称号。实践证明,发展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县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今后,我们将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新形势,一方面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控制项目占地面积,努力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资量,通过大力鼓励现有项目扩建二期、三期工程,“零地招商”;规定投资系数,提高开发区进人“门槛”;鼓励企业并购,充分利用旧厂房等方式,节约提供项目用地。另一方面,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道路、排污管道、供电、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升承载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开发区实现销售过300亿元、税收15亿元、注册利用外资2亿美元。

二是必须以加强规划引导为保障。制定科学的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政府转变职能、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我们按照省、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始终坚持高起点编制滨海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尤其是精心编制了《滨海县沿海经济发展规划》、《滨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滨海县工业发展规划》和《滨海县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滨海县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等专业性详规,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科学性统筹安排,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避免了重复建设。在经济开发区方面,我们明确了园区的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可接纳的工业门类,规定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指标、绿化指标和污染控制要求,特别是针对化工项目,排出了化工进区项目目录,坚决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者污染严重的项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三是必须以推广循环经济为支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所以,我们坚持绿色招商,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和项目筛选制,大力引进产业生态链长、产品关联度大、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坚决放弃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县域生态环境的项目。我们从建设“循环型”园区和实施“隔墙效应”两方面进行思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梳理建档,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你废我用,鼓励企业引进技术、资金、人才进行嫁接改造,促进园区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

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策应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放大农业优势。滨海禀赋优越,是国家级粮棉生产基地县、林业生产大县、草柳编织大县和首乌之乡。近年来,我们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先后组织实施了80万亩“双油”和50万亩“优质稻米”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了林业、何首乌、蔬菜、畜禽等一批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我县亟需突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强势布局,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滨海特色品牌,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开拓和占领市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重点发展大米、油脂、啤酒大麦、林木、何首乌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为目标,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择优扶持华宝、金昉、震洲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把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产加销的紧密结合。继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中介组织,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形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放大劳动力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已达2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6%。今后,我们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目标,以构建转移就业载体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的新路子,以转移就业促调整、促增收、促发展。始终坚持一手抓订单、一手抓培训,加快劳动力培训输出步伐。充分整合现有的网校、职校和现代教育中心等

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培育资源的最大效力。同时,加快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组织建设,通过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作用的发挥,带动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努力提高劳动力培训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10万人在家种田、20万人打工挣钱、10万人经商创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格局。

三是放大环境优势。沿海高速的建成,将使我们离上海只有2个半小时的路程,这为我们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按照产业规划定位,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选择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向园区集聚。培育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地方化工、机械、纺织弱小散的局面,发挥“洼地”效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为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搭建强势载体和坚实平台。滨海最大的希望在沿海,最大的潜力在港口,我们将充分发挥滨海港深水近岸的资源优势,把滨海港作为沿海开发的龙头,按照“以工兴港、以港兴县”的思路,加快港口开发建设,促进滨海港区和化工园区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沿海特色农业、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海滨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使沿海经济成为全县“十一五”重要经济增长极。滨海在努力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始终把软环境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定期开展“企业评机关”活动,大力推行“五制五不准”,努力营造“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一切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浓烈氛围。当前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涌流,特别是南方一些企业计划向北方迁移,除了看中我们在土地、水、电、劳动力以及区位方面的优势,更看中的是我们的软环境,这对我们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我们要把握这一机遇,竭力打造资本投资的“洼地”,让外来投资者投钱放心,兴业安心,生活舒心,最大程度地为他们提供保障。

四是放大工业基础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已初步形成了纺织、化工、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纺织业上,我们将按照“做强棉纺、做大服装、发展织造”的思路,以华宝、金昉为龙头,带动中等纺织服装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群。注重调整纺织业结构,扶持发展高档面料、品牌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化工业上,以化工园区为依托,围绕“双百亿”销售目标,按照“提升层次、完善配套、主攻项目、规范管理”的思路,重点培育医药、染料、盐化工和基础化工四大特色产业链,着力引进投资额高、产品关联度大、链接线长、配套功能强的龙头项目、外资项目和基础化工项目。机械加工业上,围绕培植纺机整机、泵阀制造、特种车辆和汽车配件的集群发展做规划,激励规模企业联合重组,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培育核心竞争力,努力增强集群效应。力争“十一五”末,纺织、化工、机械产业占全县工业比重达80%以上,化工、纺织、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200亿元、100,tL元、100亿元。

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确保新型工业化实现

改革是解决推进工业化深层次矛盾的主要手段,创新是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必须在改革和创新上寻求突破。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创新。要通过深化行政改革,切实解决政府行政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地方,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市场经济主体服务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证照办理时间,为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从立项、征地、建设、投产运行给予企业全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用工、用电和办理手续难的问题。加强政府与企业互动,在企业市场开拓不充分、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由县政府牵头,聘请有关专家为企业发展把脉,引导企业明晰方向、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县域之间竞争实力的消长,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必须真正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的路子上来。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保证企业竞争的后续优势。我县吉然化工、普信化工、万恒铸业、海源机械均成立了技术改造和研发中心,从科研的选题、立项到新产品的试制及产业化均以目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内生动力,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

三是努力提升经济外向度。企业发展思路不宽、眼界不高、管理落后、市场化程度偏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依靠行政推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南北协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引导企业改制重组、挂大靠强,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发展壮大,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重要的支撑。

责任编辑:郭渐翔

推荐访问:滨海县 工业化 加快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