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基于校地协同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5:52   浏览次数:

【摘 要】阐述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探讨“城乡联动、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校地协同 高师院校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20-03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多个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了系列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师范生培养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广西作为后发展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而言,如何既能扩大高等教育受众数量,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也迫切需要高师院校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路径。

一、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师院校已意识到传统模式、理念和机制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并积极进行新的尝试,探索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形成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联合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西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亟待破解。一是广西农村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等现象日益突出,优秀的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二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广西基础教育教师补充面临着诸如双语教师供给等特殊问题;三是广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教师补充问题存在差异性,如学前教育主要是数量不足、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科结构失衡、中学阶段主要是新课改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师型”师资短缺等。

(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不够。许多学校对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长,但仍局限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城区优质中小学接纳师范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质量。

工作环节,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2.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每年选派一部分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有效调动城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发挥了城区中小学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近5年来,先后有24所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将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在帮助和指导当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对自身职业进行反思和规划发展的机会。

3.农村学校教师被置换到高师院校培训。农村学校每年选派学科紧缺教师“回炉”高师院校深造。置换培训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共有全区21个市县的206所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了顶岗置换脱产培训。

(三)实施“卓越未来教师—城区教学名师—乡村教学能手”城乡师资培养模式的同步改革。具体如下:

1.启动“陶行知实验班”。学校先后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举办“陶行知实验班”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双实习”制。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20多位城区重点中小学校特级教师或八桂名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他们通过指导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持力量。

2.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学校与城区中小学合作,以名师培育为重点,实施名师培育项目和课题研究合作项目,先后承担钦州市名师培养工程、柳江县名校长培养工程、民族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项目,发挥名师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为在职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同时,通过“广西高中课程资源库”、“Moodle和博客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等课题联合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和基础学校实践资源的整合优势,针对性地开展制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攻关研究,加快成果的转化运用,提升理论水平,反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

3.实施“乡村教学能手培育工程”。学校以培养乡村教学能手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承担置换培训任务,先后探索了“二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五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二年制农村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等模式,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乡村教学能手”。

(四)建立“城乡联动、校地协同”运行平台。具体如下:

1.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高校为主导,协同城区优质学校,带动农村学校,联合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目前,学校先后与革命老区百色市、壮族聚居地崇左市等地市教育局及武鸣民族中学、马山合理村平安希望小学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协议,开展了“校区合作实践拓展基地”、“校区合作顶岗支教”、“校区合作教师培训”、“校区合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围墙,形成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搭建城乡远程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平台。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合作项目为依托,以视频技术、远程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起集多媒体教学、课程录播、教学直播、交互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议于一体的城乡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将高师院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目前,学校已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如教学在线观摩中心、基础教育情景实验室、移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室、远程见习多媒体教室等,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城区教师、农村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更直观、快捷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实时观摩基础学校课堂教学实景,开展教学见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观摩系统,开展远程培训,共享高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左兵.协同创新理念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3)

推荐访问:协同 探索 院校 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校地协同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