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低碳经济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0:40   浏览次数:

摘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发展策略。为实现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挑战;策略

收稿日期:20111205

作者简介:李茂荣(1987—),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王立红(1963—),女,山东莱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1014604

1引言

当前,世界能源安全和气候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也迫在眉睫,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也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它是相对于人为碳流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流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物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实现低碳生存。

2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从经济所处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重工业化阶段,而支撑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能源供应。只有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2)从社会结构转型进程看,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而作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活动频繁、交通拥挤和财富集中的庞大有机体,中国城市高消耗、高排放的“高代谢量”特征十分显著。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越来越快,控制城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成为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的关键所在,发展低碳型城市化乃大势所趋。

(3)从社会发展战略看,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的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发达国家的发展导向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使得中国的生态文明应当立足于国情,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动态导向型社会”,重点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和构建清洁能源结构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4)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看,“碳排放”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碳排放占总量的1/5,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所占份额还会上升,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与日俱增的碳减排压力,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3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3.1.1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推出若干重大举措,其基本模式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系统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发达国家的低碳之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1.2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创造新的投资点和消费点,从而促进内需的扩大,使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据汇丰银行的德利马预计,低碳经济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到2020年时,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亿美元。

3.1.3碳交易的发展将带来商机

中国获得联合国批准的核证减排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0%。根据国际清洁发展机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这其中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也可以在碳交易中直接得利。

3.1.4外交环境将发生变化

能源、环境与经济被认为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3大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将这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而自1990年启动国际气候谈判以来,围绕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分担等问题的国际政治谈判日趋激烈。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演变成为一个环境、经济和政治的外交“大拼盘”。中国经济的持续进步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适应和借助外交环境这一变化来改变高碳经济模式,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2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3.2.1能源消费结构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t标准煤以上。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9.5%,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高碳”的挑战。从图1可以看出,原煤消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最主要形式,占总能源消费的2/3以上,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以煤为主,如今在碳排放指标的压力下,中国的能源结构必须做出调整。

图11985~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

3.2.2产业结构的挑战

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仍停留在1∶5∶4的状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重工业比重偏重,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占比重也较低。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从1985年的51 068万t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90 167.3万t标准煤,增加了2.72倍(表1)。但目前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仍然较低,以大量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受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挑战,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又不能在低碳经济之路上被发达国家所牵制。因此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一次挑战。

表1主要年份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费量万t

年份农林牧

渔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生活消费19854 0455 75243 4601 8561 3023 7137662 47013 31819904 8527 77857 4542 3461 2134 5411 2473 47315 79919955 5059 940.978 367.77 882.81 3355 8632 0184 51915 74520003 9149 305.2369 516.5210 811.92 14310 0673 0395 85215 96520056 07113 251.5127 683.8917 122.983 41116 6295 0318 69123 45020078 24514 055.77156 218.819 892.724 03120 6435 9629 74426 790

数据来源:中宏数据库

3.2.3经济增长模式的挑战

中国近30年的GDP以平均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几乎也在同步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高碳”消耗为代价的。按照这个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煤炭消耗大约为每年40亿t,而中国煤炭产量的峰值大约在2027年达到27亿t。按照当前的“高碳”模式发展,不但能源供应将成为增长瓶颈,环境的危害和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也无法应对。因此,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是我们当前的必然选择。

3.2.4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的挑战

目前我国在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比如,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中国仍不太成熟。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又存在技术壁垒,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先进的技术,尤其是煤炭的清洁化技术。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要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4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分析

4.1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又一个重要方向。产业结构调整应侧重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旅游、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要减少中间制造环节的能耗、物耗和污染。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单位能耗创造的GDP有明显增长,在国际分工中实现价值链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低成本制造业优势的现状,限制“三高一低”产品出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012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4.2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1)要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

(2)加快对碳减排技术、碳固定技术和碳替代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碳减排技术,包括先进的烟道脱硫脱硝技术,燃煤高效发电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碳固定技术,包括碳汇、光生物合成技术等;碳替代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等。

4.3推进碳汇生态建设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我国拥有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基本潜力,可从以下方面推进碳汇生态建设。

(1)结合生态保护与建设,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效增加碳汇、保护碳贮存和减少碳释放。

(2)借鉴国际碳汇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逐步完善现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体系。

4.4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1)完善低碳经济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发展低碳工业并对低碳技术实行补贴政策,支援低碳消费者或生产者;积极构建碳权与碳市场,开展国内自愿性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另外,还要建立碳基金、碳汇生态补偿机制、投融资机制等。

(2)完善低碳消费政策,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大力推广我国的低碳标志认证制度,鼓励企业生产低碳型产品,把温室气体减排同商品销售的竞争挂钩;制订和完善主要工业能耗设备、家用电器、机动车等能效标准,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另外,还要在“政府采购”中加入低碳采购的相关标准等。

(3)完善低碳强制性政策,加大政府保障作用。积极拟定碳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制订低碳城市评估标准及建设规划技术指南等,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5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发展策略

5.1建立高效率,低排放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体系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上推广各种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力度,以期建立高效率、低排放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体系。

5.2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之大,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之快,在很大程度上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有关。从主要年份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来看(表2),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提高速度相对缓慢。1983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只有6993%;2007年能源加工效率仅提高到71.25%。我国能源加工效率提高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电及电站供热效率较低,目前只有40%的效率。因此,提高发电及电站供热的效率是提高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关键所在。

表2主要年份我国能源加工转化效率%

能源加工1983年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7年总效率69.9368.29 67.271.0569.0471.1671.25发电及

电站供热36.94 36.8537.3437.3137.3639.8740.24炼焦91.18 90.7991.2891.9996.2197.6197.78炼油99.16 99.197.997.6797.3296.8697.17

5.3实现能源替代

(1)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力度。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利用中所占比例很小,其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水平发展滞后。只有促进技术研究与开发,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够转化为方便利用的形式,并降低开发利用的成本,才能实现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替代。

(2)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实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仅凭政府的人为干预是很难奏效的,还需要寻求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节。要扩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意味着要把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转换,即从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转换到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上来。只要化石能源消费成本高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成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转换就很容易实现。

5.4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低碳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保证低碳经济得以推行。随着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一旦达成碳配额公约,分配碳配额将对各国产生碳排放限制。

为了争取国际碳排放优势地位,我国必须建立起“碳”配额管理体系和“碳”交易市场管理体系,从而在国内根据碳排放目标分配碳配额,并通过“碳”市场来激励企业积极走低碳发展道路。此外,要尽快建立有利于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以发挥财税杠杆功能,促进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 刘志雄,梁冬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011(1):49~54.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柴发合,罗宏,裴莹莹.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10(11):89~93.

推荐访问:视域 经济研究 科学发展观 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