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让浓郁的“数学味”充满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54:34   浏览次数:

【关键词】数学味 数学课堂 数学本质 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34-01

纵观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数学化”的倾向,有的教学过于注重形式的创新,而淡化了数学本质;有的教学过于追求一种热闹的场面,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显然,这是有违于数学教育规律的。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对策在于让数学味回归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

一、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数学味”

教材虽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地研究教材,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把知识建构中显性的和隐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恰当的方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角的度量》一课,通过认真剖析教材,笔者以为“量角、角的度量单位及测量工具的产生”是本节课的载体,因为它们凝聚着人类对度量及度量单位知识建构的思考,其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与方法,而经历获得量角方法的过程后,不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数学的思考就会积淀下来。

二、引发思考,在再创造中还原“数学味”

数学思考首当其冲是数学课堂的“主角”,因为思维活跃才是一堂优质课的“灵魂”。如笔者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买了6个足球,课后活动时想分给男生和女生,谁来帮老师分一分。这时学生踊跃举手,有学生说:“男女生各分3个,这叫平均分。”有学生站起来表达不同观点:“这不太合适,因为我们男生人数多,是不是应该多分一个呢?”男女生中出现了争议,面对此情景,笔者说:“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根据人数多少进行分配?男女生究竟各分多少个才更合理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在争议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思考中还原了“数学味”。

三、渗透思想,在经历过程中凸显“数学味”

在“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数的大小”中,笔者先是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接着让他们用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折出不同的分数,取出一份并图上阴影。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折出的分数有很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笔者选取了一些粘贴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分数进行排列,然后追问:“这个圆可以继续分下去吗?如果可以,我们还可以将它平均分成多少份?”“20份、32份、64份等等。”学生跃跃欲试。笔者笑着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10000份吗?”笔者用省略号来表示在这些分数后面可以无限地分下去。问:“仔细观察一下,不管分成几份,分的份数数越多,得到的一份就怎样?”……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极限思想蕴含其中。这样的设计,既是对前面方法的验证、补充和巩固,又能巧妙地使学生直观地感悟无限分下去的结果是得到的那一份不断变小,得到的分数也就越小,进一步理解了算理——分子同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所表示的分数越小。

四、价值引领,在文化浸润中留住“数学味”

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或科学研究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文化。透过这种文化,一片更广阔的数学天空便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可以看到数学与生活、历史、生产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而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 “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阴阳太极图;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后荡起的波纹、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通过“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总之,要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数学味”,就必须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去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

(责编 罗永模)

推荐访问:浓郁 小学数学 课堂 充满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