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美术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做法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1 08:48:29   浏览次数:

〔关键词〕 美术教学;文化教育;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87—01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及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贯通与包容,这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渗透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现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两点做法。

一、挖掘美术学科内部的文化因素,增加美术课的文化含量

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文化实践的突出成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挖掘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以增加美术课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积淀的产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和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经常让学生欣赏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画的含蓄;工笔彩绘的精细;写意泼墨的奔放;花鸟画的灵动;人物画的逼真优雅;风俗画的民风民情。同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画家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大师的思想感情及文化精神。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许多学生表示难以理解,有些学生甚至把它们视为洪水猛兽。笔者有意识地选择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幅作品中发现些别的什么吗?”学生很快行动起来,积极从画面上寻找,不多时,他们抢着回答:“我看到了马、牛、人……”笔者趁机进一步提问学生:“画面上的马、牛、人和现实中的有什么不同?”当他们看到开肠破肚的马、冷漠的公牛、濒临死亡的士兵与悲痛哀伤的母亲,以及惊惶不定的市民,都感到困惑不解。笔者抓住时机,介绍了毕加索其人和他创作此画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感知这种充满恐怖感、荒诞感及爆炸性的视觉冲击与战争的创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后,启发学生感知毕加索宽广的文化情怀、内心的忧患意识,引导他们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自觉维护安定、幸福的生活环境。

二、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美术文化教育功能

学科间的整合及多学科教学的沟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摄影、建筑与工艺制作等,与历史、政治、哲学、宗教、文学、环境科学、几何、物理、生物及音乐等学科都有相通性。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父亲那饱经沧桑的脸,那粗糙有力的手,无不使人肃然起敬,他是中华民族劳动者的真实写照。学生在真切感受艺术作品超凡表现力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当时巴蜀农村地区落后和封闭的生活状态,从而增强了对农民的同情和热爱及对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责任感,认识了党和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更加拥护党中央的英明领导。美术和音乐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感觉信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范宽、马远的山水作品时,播放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品味莫奈、雷诺阿流光溢彩的油画时,让他们聆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达·芬奇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及发明家,他把艺术构想与科学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笔者在向学生展示达·芬奇的绘画名作、建筑设计、数理研究和发明创造时,则适时向他们说明“立体构成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相通,“线的肌理”与物理学中“核磁共振”知识相通,“三原色”与“光谱”相通,油画和水彩调色、配色也与化学反应相通。

总之,笔者认为,对美术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也不应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应是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感知与训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编辑:孟 刚

推荐访问:渗透 人文 做法 美术 教学


[美术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做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