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政务

浅议高中学生历史空间概念的培养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39:58   浏览次数:

综观近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历史学科中单纯强调记忆的题型逐渐被各种能力考查的题型所取代,知识的迁移也更加多样,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更加灵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时空概念。因此,教师对学生时空概念的培养必须加以重视。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呢?

一、教会学生认识和应用历史地图

读史必读图,这是中外读史的传统。历史地图能够反映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进程,提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历史教学地图以简明、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并与课本知识紧密配合,是取得学习最优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地图不少于百余幅,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更精确、直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空间轨迹。

1.要让学生认识历史地图上的各种图例符号。图例符号是历史空间概念的表现形式,在历史教学图中,常见的图例有以下几种:①表示位置的居民点符号。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在专门的政区图中,“双圈”、“ 一圈一点”、“单圈”这三种居民点符号的级别是不同的。“双圈”代表历史上不同王朝的都城;“一圈一点”代表一级行政中心,如先秦的方国或诸侯国,秦汉以后的郡治、州治等。元代开始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自元、明、清以来,“一圈一点”所代表的是省一级的政区行政中心驻所。“单圈”代表除上述两级之外的其他居民点。历史政区图以外的形势图、事件图中常常简化为“双圈”与“单圈”两级,即把“一圈一点”并入“单圈”这一级。当然,这时居民点符号也发生了变化,如“单圈”就不再代表政区级别的涵义了。②表示政权部族界、国界以及一级、二级政区界的境界线符号。③表示河流、湖泊、道路、山峰、关隘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符号。④表示历史专题要素的各种符号,如《红军长征路级图》中表示进攻、退却、转移路线与方向的箭头符号;《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中表示的不同势力区域的符号;表示战场、包围圈、防御阵地等的图标符号以及表示各种经济、文化标志的符号,等等。同时,有些图例符号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并掌握其代表的事物。只有熟悉各种图例符号,才能初步破译地图这种特殊的“语言载体”,并藉此从指定地图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

2.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可以分为疆域图、形势图、分布图、路线图等几种类型。疆域图主要体现疆域的周边、政治权力中心和一些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城。如秦、汉、隋、唐、元、明朝的疆域图;形势图是历史活动的一种表现,如列国形势图《战国七雄形势图》,战争形势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分布图一般表示一定时期历史事物的展开情况,以经济图居多,如《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路线图主要表示战争中敌我双方进攻、退却、转移的路线和方向,如《红军长征路线图》,或表示对外贸易的路线,如《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3.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在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历史地图和各种图例符号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在学习各朝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该朝的疆域图所包含的周边少数民族,如唐朝的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等,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同为一家”,从而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地图结合起来,通过有层次地提问来指导学生,逐步提高他们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地形的动态变化

一般而言,自然地理的变化是很少的,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重要的地形有了动态的变化,如运河的开凿、河流的改道等。在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共分为四段;后来由于淤泥淤塞河道运河中游,中断了航行。元朝时,为了适应南粮北运,就疏通淤泥,并开凿了两段新的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来的大运河重新连接起来,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另外,黄河的改道是最明显的事实。在秦、汉、隋、唐封建社会的发展鼎盛时期,黄河流域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是最发达的地区,而这种繁盛的背后却是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包括黄土高原的森林及草原全被砍伐或开辟为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不断恶化;西汉末年,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下游河水高于平地,到处泛滥,由此,黄河下游改道已成定局。从西汉、东汉时期的全图,北宋、南宋时期的形势图,明朝全图,鸦片战争形势图等历史地图中,都可以看出黄河因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而改道的痕迹。

三、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历史地名的沿革和交化

历史地理的重大特点之一是地名的历史性,即同一地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就要先让他们掌握重要历史地名的沿革和变化,例如,北京在秦朝称蓟,隋、唐时称涿郡,五代十国时称南京,北宋时称幽州、辽宋夏时改称中燕京,金入主中原后又改其为中都,元朝时称大都,明朝时正式称北京,清朝时称京师,民国时又称北平,直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通过认识这种时空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了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并在变化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

四、利用时间概念建立空间概念

任何历史事件必然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任何一个地域,必然有它的过去、现在。地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历史则把这一地域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如巴尔干是一个重要的地域,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历史上这个地区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又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1942年7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秋的阿拉曼战役等,学生应能马上联想起这些战役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作战双方是谁,结局怎样,对后来整个世界大战的形势有何影响,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时空的交错,知识的糅合,从一个新的高度整合知识,构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实现史地知识的结合,就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然,中学生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课堂中慢慢探索和领会。教师应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逐步认识和应用历史地图,以掌握重要历史地名的变化及重要地形的变化,培养其历史空间形象思维及空间思维的创造能力。

推荐访问:高中学生 培养 概念 历史 空间


[浅议高中学生历史空间概念的培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