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54:58   浏览次数:

基金项目:2011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摘 要:本文以当下时代和特定地域环境为研究背景,以研究甘肃以及沿古丝绸之路的传统印染艺术和技术为着眼点,以积累、提取传统染缬技艺和精神符号的遗传基因为目的,从造型表象、内涵及美学角度,全面探索、阐释古老染缬艺术,从而完成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创作的对接。

关键词:丝路;染缬;创新

作者简介:曹海艳(1980-),女,吉林市人,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防染技术称之为“染缬”。最著名防染工艺有四种: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夹染)、和灰缬(灰染)俗称“四缬”,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与艺术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以及民俗研究的进一步扩展人们惊奇地发现,世界范围内染缬技艺存在的广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染缬研究又一次成为文化研究的焦点。对染缬的研究截止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基础的认识还没有统一起来,如染缬的起源问题就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1. 埃及说,英国L. W. 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早在公元前1500年染缬技术已经成熟。2. 印度说,美国学者Vivian Stein 的著作《Batik as a Hobby》和杜玛斯·法兰西斯卡特的著作中《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认为棉花的发源地是印度。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印度是开端。在日本佐野猛夫氏的《染色入门》和伊势拱子的《蜡染的技法》两书所述,蜡染约在2500年前,产生于印度。到了五世纪,经波斯西传埃及,七世纪时传入中国。中国唐代的蜡染术在7、8世纪时经过再次融合、发展传入日本。今年初,本课题组在美国耶俄华州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注意到美国学者普遍支持这一观点。3. 爪哇说,美国人Ernst Mueh ling 著《The Book of Batik》一书认为蜡染发源于爪哇,他认为在公元1515 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它传至世界各地。4. 中国说,在考古实证方面,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早期印染品,足以证明当时中国印染业已建立。在敦煌及吐鲁番发现的印染品中,曾采用了媒染剂和防色剂。由此证明了远在五世纪左右,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已知用防染剂,故染缬起源于中国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中国传统染缬研究有三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公认的传统染缬最繁盛的区域,也是这几年中国传统染缬研究的核心区域。第二个中心是江南地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张琴所著的《中国蓝夹缬》,对江南地区的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第三个中心是新疆、甘肃地区。一方面,敦煌以及沿丝绸之路一带是染缬艺术的兴盛区域,截止目前,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染缬实物,依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缬艺术珍品。另一方面,敦煌壁画以及以敦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染缬的存在环境、流传方式、演变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图像和丰富资料。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新疆吐鲁番地区以及甘肃丝绸之路沿线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染缬纺织品以及流失海外的敦煌染缬文物,使得这一地区成为近些年来研究染缬文化的新焦点。

尽管我国众多学者对传统染缬的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恢复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深度挖掘工作,然而从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回归自然、本源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染缬文化再一次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染缬文化已有扩展到其他文化产业的势头,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染缬文化旅游在西南、江南地区方兴未艾。另一方面,染缬研究的相对隔离性也成为阻碍研究染缬艺术的主要瓶颈。北方地区由于染缬文化的历史中断,其目前的研究以恢复失传技艺为研究中心,南方地区的染缬文化虽未中断,但其发展日渐衰微,其目前的研究以保护现存技艺为研究侧重点;从这些研究来看,学术界对染缬的研究集中在整理、挖掘、复制传统工艺的工作中,却很少考虑这些成果应用,使得传统染缬的创新成为研究的盲区。将染缬文化进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实现染缬文化资源全面开发的整体意识还未形成。

要进行创新,传承是基础,历史研究是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的根本。

第一,传承汉唐时代的视觉艺术符号,发扬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的辉煌神韵。

从染缬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染缬始于秦代,后唐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秦始皇始染缬的记载。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十引《二仪实录》也说染缬“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虽然染缬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但非常少见。目前发现的秦汉时期的染缬品也极少,说明那时的染缬工艺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用于服饰。《隋书·食货志》记有:隋炀帝下令制作五色夹缬花罗裙,用以赏赐宫人及百僚母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夹缬,在天蓝色绢地上遍布白色小团花,犹如夜空群星闪烁,说明染缬技艺在隋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代时期,染缬除作为妇女的衣裙外,还是家具的装饰品,日本奈良正仓院至今都藏有唐代的多种染缬屏风。由此可见,唐代在印染技术上已相当成熟。中唐以后穿用染缬品成为社会风尚。在唐代传世的绘画作品如周虻《簪花仕花图》、张萱《捣练图》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郭煌唐代壁画中,都可见到染缬品的广泛应用。甘肃地区是盛唐时期染缬艺术发展史中的成熟期所在地。在汉唐时期流传至今的染缬作品中,观者可以领悟其浑厚的艺术风格与精湛的制作工艺。明、清的染缬作品多以阴柔和轻灵为主,其代表地域为江南和西南的贵州地区。与明、清的染缬作品相比,甘肃地区流传下来的汉唐时代的染缬作品,其艺术风格可以用厚重和瑰丽来概括。正如唐三彩一样,唐代的染缬作品色彩绚丽,图案大气磅礴,丝绸之路地区的染缬作品图案多以边塞风情为主,大漠的恢弘壮阔,商旅队伍的夕阳前行等,都给作品描绘上了浓浓的异域风情。当然,这是由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开放现实带来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的结果。这种开放、厚重和阳刚的汉唐精神,让我们的染缬作品也因此壮美、华丽,熠熠生辉。

第二,强化地理文化内涵,将甘肃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应用到现代染缬作品当中,塑造出铿锵有力的甘肃丝路文化形态。众所周知,甘肃地区文化资源丰厚,自古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甘肃作为的丝绸之路文化中心地区,敦煌以及沿丝绸之路一带是古代传统印染艺术的兴盛区域。一方面,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染缬实物,截止目前依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美的染缬艺术珍品。另一方面,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甘肃石窟艺术真实的记录染缬艺术珍贵的图像资料。另外,贯穿甘肃全境的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以及民间民俗活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染缬的存在环境、流传方式、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文献资料和文化土壤。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黄土地文化、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等民族精粹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漠黄沙的壮阔,夕阳残霞的秀美,古道黄沙的苍黄和高峰奇石的跌宕,让所有行走在丝路上的人都为之震撼。古今中外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和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画笔、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奇异景色。而这些亦成为独特的甘肃地区的视觉符号和造型法则,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态。这一过程的难点就是经过融合、消化使得甘肃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染缬创作。

第三,重视现代创新研究,全面提升丝路文化形象。对染缬艺术的创新性研究,既包括对传统染缬工艺技法的继承和突破,也包括对染缬文化艺术的延续和更新。就创作技法而言,我们可以从染料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对染缬艺术创作进行创新。

1.与当代生物制造技术相结合。

对天然染料进行深度开发和再造。染料的运用是传统民间手工印染的关键特色之一。古代的印染主要以天然染料为主,然而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天然染料的优势和劣势所在。首先,天然染料多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所以很难做到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过多地对自然生物进行开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其次,天然材料能满足质优的同时,未必能充分保证价廉,这对于印染中染料的大量消耗来说,会无可避免地增加其制作成本,同时,有些非常名贵的药用资源,如靛蓝和红花染料等,将这些材料大量用于染料的提取,也是不够经济的;再次,传统的天然染料在染色方法处理上还存在着色量较低和容易褪色等问题。与当代生物制造技术相结合,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对染料原材料植物进行种植培育,不仅能够带来种植业的发展,同时对医药行业也有着间接的支持作用,完全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染料的提取过程来看,当代生物科技技术对染料的溶解,色素的萃取,面料对色彩的充分吸收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能够弥补传统印染技术的缺陷。更重要的,运用现代化的工艺手段,处理过程简便,成本低廉,这也决定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艺术形式的突破和创新。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决定其在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和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别就更大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传统工艺与西方艺术完全不能融合,恰恰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吸收西方绘画中对光影的色彩感觉,把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与染缬的制作工艺联系起来,强调色彩的想象力,关注光影。同时,重视色彩产生的心理作用,从点、线、面、色中找到抽象的视觉表达符号,改变人们原有的审美定势,逐步形成染缬特有的文化语言。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从构成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深入研究染缬技法的拓展与应用。从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入手,通过对染缬艺术形式的感知、理解,进而完成对染缬艺术的升华和对现代艺术理念的消化超越,最终实现古老染缬艺术的全面的振兴。

染纈艺术研究为甘肃文化资源的开发开启了一个长久被人们所忽视的领域,为文化产业的提升繁荣提供了一个新的亮点,也为古老的染缬艺术走向未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有责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着眼点,以积累民族文化深层的点点滴滴,使之化为走向现代和未来的宝贵基因为目的,从造型表象、内涵及美学角度,阐释传统染缬艺术和文化的新生命。并在继承传统染缬技法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将现代艺术理念、思潮与染缬传统文化的神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中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定位,使现代染缬艺术作品散发出中国文化博大而包容的民族神韵。

参考文献:

[1]管兰生.现代扎染创作新探[J].装饰,2010.12:105-107.

[2]鲍小龙.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2007.07:50-52.

[3]管兰生.浅谈现代染缬艺术[J].艺术理论,2010.12:68-69.

[4]许为.扎染艺术的传统与现代[J].上海工艺美术,2006.12:92-93.

[5]郑巨欣,朱淳著.染缬艺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12.

推荐访问:丝绸之路 传承 创新 艺术


[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