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用创新手法推动传统回归大众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2 08:41:58   浏览次数:

如今,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保护、政策保护外,地方法律法规对非遗的保护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重视。在湖南,还建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成为全国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去年,在江苏苏州高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苏绣)顺利落户。

与此同时,一些我们所熟知的专业院校也积极投入到对于非遗的研究和保护中。这些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校、天津工业大学等院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大胆尝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柒牌携手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自2008年成立以来,基金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公开征集项目,每年投入100万元经费赞助科研项目。共支持非遗研究项目累计60项,遍布全国35个地区,研究项目涵盖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等领域。

北京服装学院近年来也成立了包括织绣、印染、制书、拼布、金工等传统工艺在内的“天工传习馆”,担负着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设计创新、服务社会五大功能。

2013年,天津工业大学举办了第一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竞赛。纯布艺制作、色彩艳丽而又美观大方的苗族手镯;用传统染色技法在废旧泡沫上绘出的形态各异的鱼;集平绣、鱼骨绣、包纸绣、打籽绣等绣法于一身的锁链……这些作品都出自学生之手,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创作者对纺织非遗的深刻领悟和推陈出新。

可以说,专业院校对于非遗的推进比较突出,尤其是湖南省走在前列。湖南省推行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湘西,非遗进入了每个小学,并有非遗课本。在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如阳戏、毛古斯、剪纸、刺绣等专业。在吉首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湖南师大则建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研究机构。

业内专家认为,让非遗“活”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把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现实需求的那些东西,重新拉回到当下的生活,让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老百姓的需求、欲望重新对接。无独有偶,诸如京剧、青花瓷、刺绣、剪纸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时尚界的设计师们肆意汲取,全球时尚界的“中国风”愈刮愈烈。

作为《Lux Shine》艺术盛宴的主导者,马瑛瑛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放弃了原先央视戏曲音乐频道主持人、编导的工作,用时尚激活非遗。作为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特邀主持人,马瑛瑛对京剧艺术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与创展激情,近年来创业京剧文化产业,打造“京剧新文化”品牌“亮相”。

马瑛瑛和她的“亮相”团队做了诸多的刨新实践,时尚、流行元素的混搭、京剧、昆曲、秦腔等地方戏曲的融合,取得了极佳的舞台效果,获得了包括业界权威人士的首肯。外交家李肇星、名将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小威等对“亮相”的新派京剧艺术给予很高评价。

而今后,马瑛瑛将开发具有京剧元素的定制礼服、成衣、潮牌等产品,并实现批量的生产,让更多的大众从服装开始逐渐喜欢京剧。

此外,马瑛瑛还表示,作为美食大国,餐饮文化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将京剧主题与餐饮文化进行结合,是一个很受期待的探索。目前,这些构想正在逐步实现,去年,她更是收到了一笔不菲的天使投资,让她信心满满。

在中国非遗被肯定、被看好的今天,利用好多元的传播工具与方法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不断提升中国非遗的话语权,是文化复兴、文化繁荣中必须抓住的重要环节。

推荐访问:大众 手法 回归 推动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