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视听艺术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42:05   浏览次数:

摘要:历史人文纪录片以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播者对历史解读后通过电视元素表达出来的影像作品,这就要求创作者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清醒的主体意识、独立的人格和艺术品格,带着先进的文化重任传播文化。历史人文纪录片来源于生活,又不真正等同于现实生活,它是生活精华的提炼和聚焦。充分运用影像和视听艺术彰显景象和人物的文化内涵,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提供给观众思考审视现实空间的一个摹本。纪录片《江南》就基于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内涵,重点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贴近性,本着面向本土的同时向全世界传播。

关键词:人文关怀;历史文化;地域特色

历史人文纪录片《江南》通过解说词加画面中规中矩的表达手法,充满人文情怀的叙述口吻,声情并茂的镜头语言,为观众轻揉慢捻地展开一幅江南水乡的泼墨画卷。运用垂直板块式的空间为结构,分别向我们解读了江南古镇——周庄、同里、乌镇的风土人情和居民等人文意境。试图传递中国文化根系扎入土地深处的人文情怀。最早人文关怀一词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由此延伸而来的一种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人文精神的滥觞,更加注重的点是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既关注民众的现实生存状况,又重视个体及民族的全面发展,建筑于历史本身、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的历史人文纪录片日渐成熟,就是依托于如此强烈深厚的文化背景,《江南》以其独特细腻的文化视野,含蓄抒情的镜头语言,承载着千百年的人文历史,生动委婉地诠释了江南宛若痴情女子长久地守候在南方的那一份深情。

在整个纪录片推动的节奏和内容构建上,似乎有意将“水”这一意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贯穿全片,给人一种诗歌散文的韵味:形散而神不散。世人眼中的江南似乎跟水是息息相关无法割离的符号,《江南》恰好利用了这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符号,透露出纯粹的中国文化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跟随着缓缓移动的镜头,来到三月的江南水乡,细雨霏微,幽婉缠绵,仿佛置身于其中,一条长河如同血脉流通了所有古镇小城,代代相承的水乡居住文化一目了然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船夫穿过玲珑的小桥,橹声咿呀,橹下的岁月却无声,随着东去的流水悄悄的逝去……这幅船夫摇橹的画面曾多次出现,为影片的自然过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沉重的橹声也抒发出一种岁月长河,悠久的历史感,从而更加契合影片的基调。这里的“水”是纪录片的主要线索,更是成为了江南历史的见证者。

纪录片《江南》根据不同的景致画面,单纯以男声女声的旁白解说结合背景音乐的表现手法,不仅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还达到了区分空间结构,抒发情感的效果。影片的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乐器的种类上区分,主要的是笛子和长萧。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极赋有清新脱俗的韵味,仿佛是专门为江南水乡而造的,音律时而悠远婉转,时而明快灵动,为纪录片增添了一抹艺术气息。而当表现战火纷争,南园茶楼被大火吞没时,音乐渐渐悲亢凄凉,钢琴和大小提琴的运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战争的激愤,以及火烧南园的痛惜哀伤。西洋乐器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文化的包容性,人文是不分地域国界的,情感是统一的。惟其如此,纪录片中才多次出现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女声民谣唱曲。农妇轻摇着船橹,行驶在水面上,淳朴的唱腔旋律,平民化的视角,自然的南方小调更能带动观众走进画面的真实感受。《江南》不仅揭示社会历史的现象,战火年代的景象及社会变革中的普通人群世相,以平民化的视角记录江南人群的生活状态,顺着悠远的音乐,仿佛把观众带到了文化历史沉淀的最深处。

“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又明确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风采。”诗情画意的解说词配上同等秀美舒缓的画面,视听上的双重结合将观众带入了一幅幅动人的江南水乡图中。通过大文化的視野,运用思辨、叙述、抒情为一体的,多个视点,全方位的诠释了江南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美。无论是展现江南地域风情的园林、山水、市井、工艺等,还是蕴含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都凸显了中国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怀和名族精神,但这不意味着纪录片《江南》传统教化,还有什么比尊重地域文化、生命、热爱生活更大的意义,把教化蕴于平凡之中,润物细无声,更能显示《江南》其韵味的深厚。

而今的江南,继续沿承古时的风土人情,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闻名遐迩。无论是周庄、同里、还是乌镇,都是江南水乡上一道迤逦的“倩影”,她们凝结了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深情地守候在水一方。同样,纪录片《江南》肩负着历史文化,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而创作,凡是矢志于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都充满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主题的提炼和构思中延续了潜移默化的启迪和引导作用,人文关怀的意识一脉相承,鲜明强烈,不着痕迹地透露出江南水乡最真实纯粹的特质。

中国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视听艺术大致如同《江南》,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制作形式的单一导致整体节奏缓慢枯燥无味,很难留住观众的视线,这也使得国内的人文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在保留最大特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是中国历史人文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例如《江南》在描述南园茶楼被战火吞噬的年代,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历史重现在,但其没能用镜头语言详细将故事展开叙述,考虑到整体纪录片的结构和基调只能一笔带过。实际上不仅历史人文纪录片采用故事型作品广受欢迎,就连政论型、文献型纪录片,也都在努力搜集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侧重于表达社会人群或者典型性人物的刻画,这样一方面能够让纪录片的人文关怀更加平民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更易于走进大众视野,用以书史、说理、传播知识,从而把教育性、理论性题目做得更富于影视特点。

中国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视听艺术既有中国文化自身的表现力,又能够博采众长包罗万象,作为一种影视类型,必然随着时代的大众审美取向的变化而变化,抛弃传统式的说教和单一乏味的拍摄手法,学习影视作品中故事化的特点,增强艺术表现力,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感观和精神需求。这必定是一个舍旧取新的过程,在记录真实的前提下,重点渲染那些富有张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用富有立体感多层次的人物去感动观众,用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去吸引观众。中国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视听艺术一旦摆脱了传统的理论说教,画面加解说的枯燥单一,就能变得多元具体、从而捕捉更多鲜活而有意义的真实故事,使纪录片更富有情感,更加人性化,更引人入胜,更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振海.试论纪录片的故事性[J].纪录片之旅,2000(06).

[2]周文.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单万里.中国纪录片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纪录片 人文 视听 艺术 研究


[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视听艺术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