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价值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0 08:48:13   浏览次数:

摘要:数学文化培育了数学教育,数学教育承担着传播数学文化的任务。当我们努力挖掘数学的文化价值,把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真正融入到数学课堂并加以提升的时候,数学文化的魅力就会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吸引学生进一步地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课堂;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79-02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数学不仅指狭义上的思想和方法、精神和观念以及语言和符号,其广泛的意义更在于数学家、数学发展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各种学科的关系。它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着突出的贡献。而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担负着传承数学思想和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文化的教育。然而,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命题、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却往往容易忽略数学的文化价值。因而学生对于"数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有什么用"等问题非常模糊,以至于边学边丢,学完就忘,走出校门也只会基本的计算,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悲哀。著名数学家柯朗就曾严厉地指出:"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在推崇文理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将数学教育提升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面,让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努力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呢?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有几点初浅的体会。

1.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理性思维

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是孕育理性思维的摇篮,正如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作为理性主义的典范, 数学思维活动体现了理性思维的精髓:客观而辨证、抽象而严谨、批判而开放。当数学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从简单的原理出发、到逻辑演绎出理论体系、进而揭示出真理,这就是数学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力求从这种理性的视角去解读文本、设计教法、进行教学对话,从而避免单纯追求数学学习的知识化倾向,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培养数学精神、发展理性思维。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就要结合具体的实物、计数器或数位顺序表等教具,运用对应的思想,在数形结合中了解数的含义、读写、组成以及大小;"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步骤;在几何教学中又常常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可以给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把圆等分成无数个小扇形再拼合,从而发现拼合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并提出运用长方形的面积来推算出圆面积的设想。但怎样才能使拼合成的图形更趋近于长方形呢?学生在猜想和进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等分的个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从而了解了朴素极限思想,也使学生体悟到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品尝到实验验证带来的挑战和乐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与形、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恒等与不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转化与变形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渗透这些思想和方法,揭示数学背后的理性精神,让学生体察到理性思维的精确、奥妙和完美,从而领略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2.挖掘数学的美感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数学是美的,但它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也不同于社会美,数学的美存在于数学思想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深邃的、理智的,甚至是严肃的美。如数学公式和符号的简洁美;数学推理和证明的逻辑美;几何图形和公式的对称美;数量关系及其等式的和谐美;以及排列组合中的奇异美等等,在看似枯燥乏味的推理和演算中,实际却蕴藏着抽象而严谨、深沉而含蓄的数学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数学特有的美育因素,搜集展现这些数学美的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到数学的美。例如,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广泛搜集并展示自然界中关于动植物的色彩、形状变化规律;社会生活中服装和建筑设计的规律;音乐中的节奏变化规律;体育运动中的动作变化规律;美术创作中的图案和色彩搭配规律;以及四季的更迭、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潮起潮落和花开花谢等等自然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往往具有和谐美、韵律美和对称美,在欣赏规律美的同时,产生创作美的愿望。

数学世界美不胜收!十个阿拉伯数字加上不同的符号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数学王国。那些看似简单的定理、命题和公式涵盖了宇宙万物,揭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从时间到空间的无数质能变化规律,在这些变化规律中却展现了一种理性的美、形式的美和结构的美。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呈现这些数学的美,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跟着学生一道在数学教学过程去捕捉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我们就可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3.加强数学与人文学科的整合,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此论断充分肯定了数学文化在人文、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数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认识数学并从数学的角度去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是数学素养的具体体现。数学教育既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就需要将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教育整合起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即得到理性精神、科学批判精神的培育,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

比如讲到对称图形,就可以和诗文中的对仗联系起来,引用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与"清"相对的形容词词性不变:"月"与"泉"、"松"与"石"同为自然景物;"间"对"上"、"照"对"流"皆表现了空间方位的对应及动态的美感。讲到立体图形,不得不读到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之泪下",这是时间和三维欧氏几何空间的文学描述:天和地犹如两个平面,时间无极限,而诗人好比一个原点,身处这悠远空旷的时空,感慨的是这宇宙时空的浩淼无穷,悲悯的是人之渺小孤独,这诗中意境恰恰补充了对数学的理解。像成语"四面八方"有助于学生认识四个面(上下左右),八个方向(东西南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而"不管三七二十一"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万无一失、十拿九稳"可以联系概率问题进行思考。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诗文都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品味数学的文化内涵,音乐、美术、建筑中的数学元素更是无处不在,我们在课堂上适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就可以促进学生触类旁通,甚至有恍然顿悟之感。尤其是将这些文学及艺术作品的意境之美、构造之美与数学知识的理解相联系,便以特有的数学美陶冶着学生,学生不再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他们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开展数学交流;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而在读数学、写数学和玩数学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能力和信心,进一步地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提升品位。

4.探究数学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价值体现在不仅拥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能透过数学来探索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因而数学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992年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把2000年定为世界数学年,并指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是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一把主要钥匙。"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数学应用于生产技术,与社会生活日益密切的联系;也提示我们只有把数学融入到社会实践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抓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和处理问题,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数学教育也就能真正起到传播数学文化、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作用。

新教材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设计了各种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学习了质量单位"吨",教材设计了练习"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如果我们能将此加以拓展,以"珍惜每一滴水"为主题,开展关于用水和缺水状况的调查,通过展现和分析一些数学信息,尤其是要提到地球上有10亿人缺水,每天约有6000到35000名儿童因缺水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水危机就在眼前,从而树立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再如学习了面积计算后,可根据地域特点和班级实际,自主设计以"我家的住房面积"为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测量计算"我家的住房面积"巩固相关知识,并拓展到"我家住房的变迁"、"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对比调查"等综合实践领域。通过类似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再逐步学会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5.引入数学知识和故事,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数学文化是在数学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没有历史的积淀,也就没有数学文化。当我们积极地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的课堂氛围就能够真正鲜活起来。比如适时向学生介绍古代计数的工具和方法、计算符号的演变、某种方法的发现、某个数学问题的求证历程;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成就等等,让学生走近历史,去发现数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数学的丰富神奇。

如六册教材里有关于计算符号的由来:"+"和"-"是五百年前德国人最先使用,到三百年前才用来表示加和减;"×"与"+"是相关的计算,由三百年的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而"÷"是最先出现在瑞士学者雷恩的书中,后被译成英文才被世人认识和接受。如果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时,学生会对数学符号的沿革以及各种运算之间的联系加深了解,也会对"需要产生数学"的理念有所感悟。除此以外,还有关于"七巧板"、"刻漏计时"、"分数的产生"等知识的介绍。当我们打开新教材,不难看到很多数学家、很多数学趣闻趣事,几乎每册都有五、六个通俗易懂的数学小知识。这些数学史料,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感受数学对人类的作用,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推荐访问:数学 渗透 感悟 价值 文化


[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价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