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高中数学兴趣的培养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6:33   浏览次数: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双a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许多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太重视,所以“双基”培养往往成了习题的演练、字词句篇的抄写背诵,学习变得很枯燥。学生厌学、学习负担过重等都与此有关。新课标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得愉快,充满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教育来说,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对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学生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比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然而,不少学生感到的却是数学的枯燥与乏味,少数人因此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失去兴趣。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结合实际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一)数学基础较差。

良好的数学基础对进一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得知:有83%的同学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基础当然重要。学数学如同盖楼房,强调扎扎实实的根基,特别强调一步一个脚印。一些基础不太好的或者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可能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已经对数学一窍不通了,自然也就慢慢地失去兴趣了。

(二)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一部分同学在上数学课时或考试前才会去学习数学,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去学数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差。这些同学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去学习的,缺乏自身的主动性,是典型的“要我学”,而非“我要学”。

(三)学生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失去了求知的渴望,视学习为负担。

(四)缺乏自信心。

一些同学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中学阶段,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情况而产生心理负担。如有的学生抱怨课程多、作业量大、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缺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二、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一)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从心理上认同老师。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自己第一印象要好,老师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素质要高。首先教师要做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其次教师要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研究教材要有八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要有八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视野宽广,一定要取百家之长,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在把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炼,因此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没有灵感、没有深刻的领悟是不行的。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师所教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像一潭死水,要为学生制造悬念,这样才能带动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要有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与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教师要多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3.对学生充满爱心,多鼓励关心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主动接受教育和指导,即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情感总是相互的。只有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心理上感召学生学数学的浅层倾向,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进而使学生热爱数学这一学科。这一点对后进生而言,尤为重要。

(二)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真正下功夫学习数学的人,往往会感到数学具有很大的魅力,能吸引人,使人愈学愈爱学,甚至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这正是由于数学本身存在着“美”,惹人喜爱,令人神往的缘故。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高中生并非都知道“数学美”的存在。因此,老师需要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数学里许多的知识,只有感到其美,才能对它感兴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这一公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也不美观。只有学生了解它,知道±表示有两个根,a≠0,根号里的判别式△=b-4ac会显示根的数目与方程的性质时,才会感到它的美好。

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公式,能给人以美妙的感觉。例如,勾股定理:a+b=c(a为一直角边的长,b为另一直角边的长,c为斜边的长);正弦定理:△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则===2R,结论是如此的简单、和谐、美妙。又如在做数学习题时,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一条辅助线的添加,就能让难题迎刃而解,这时的心情只能用一个“妙”字可以形容。

欧拉关于多面体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间的著名公式:V-E+F=2(欧拉公式),由于未对其条件加以限制竟引来一批令人失望的反例。于是1893年庞加莱将公式修改为:对任何凸多面体,其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满足V-E+F=2。这些都是追求完美、奇特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要做到完美无缺的一种“美”。

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1∶0.618或1.618∶1,即0.61803398…。在正五边形中,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达·芬奇即称黄金分割比为“神圣比例”,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三)以数学发展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够,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数学的趣味性被教师所忽视了。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或数学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的治学态度,了解他们是如何经过不断钻研来发现数学原理的。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能使其从中受到教育。

(四)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的思想。

科学愈发达,需要的数学就愈多。哪里有“形”,哪里就有“数”,哪里也就少不了“数学”。当今科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所有各门学科的“数学化”。这种重要性能吸引广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财务报表要用到统计分析;市场价格和销售量分析要用到抛物线的极大值和极小值;设计齿轮、轴承、螺杆,灯泡形状等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学曲线,如阿基米德螺旋、渐开线、双曲线等;发射卫星时,要用到圆锥曲线的知识;分析各种变量相互作用的农业技术,要用到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多元线性回归与分析,等等。教师在授课时如能将这些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分析到位,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之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去经历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数学真正变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由学数学到喜欢数学,由喜欢数学到自觉运用数学、探究数学,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奋斗的目标。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适当的教学方法,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 兴趣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