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数字媒体技术与民俗艺术发展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0 08:53:18   浏览次数:

摘要: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肥沃的神州大地上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然而时间在流逝,历史的长河在奔腾向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艺术载体,这些古老的艺术结晶正在发展进程中慢慢消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保留住美好的传统民俗文化,本文探讨了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民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从而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民俗艺术;应用技术

丰富充实的文字记载,多姿多彩的影像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文化遗产,但是并不能完全保留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发展,突破了文化遗产保留方式上的局限,让民俗艺术的智慧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一、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民俗艺术后的价值体现

(一)打破原有的束缚,引领时代潮流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改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一直是“孤芳自赏”的状态,走出国门,看见世界的中国文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让文化发展呈现出另一种发展可能,冲出原有束缚走向世界,从而引领时代潮流。民俗文化艺术也打破了原有的束缚,冲出地域走向全世界,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时代艺术。

(二)加快民俗文化的传播,唤醒千年之美

白族的扎染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不少人都对它有所耳闻,但是从未亲身感受过这种艺术。区别于机械印染工艺,扎染将织物部分结扎,在印染打绞后再拆除,从而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记录丰富多彩的扎染技术,同时可以创设多种互动平台,通过和观众的有效互动进一步理解这种传统艺术。从不为人熟知到人们的啧啧赞叹,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唤醒了千年的纺织艺术之美。

(三)创新民俗艺术元素,激活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与新兴技术,古老与现代的文化碰撞,激荡出多姿多彩的时代火花,激活了文化价值。“古画会唱歌”是一个传承民俗文化的主题活动,来自全球的各类音乐爱好者,选择故宫典藏的古画进行创作演唱。音乐人的笔是富有魔力的音符,运用扣人心弦的旋律,赋予画作灵魂,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让世界听见来自珍藏古画的“歌声”。比如,画作《千里江山图》,出自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之手,在创作歌词中写到“这丹青千里,是谁少年豪情落笔”,一下子赋予了画作生命力。音乐与绘画,是两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发生的故事都可以被记录,娓娓道来。二者这樣结合的形式创新了民俗艺术元素,激活了文化价值。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的敦煌,是世界最丰富的佛教圣地。以它同名的电影《千年莫高窟》,运用新兴技术展现了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梦幻佛宫》,超高清的8k数字球幕电影全方位的展示了7个经典洞窟。直径18米,面积达500平方米的球幕电影,运用鱼眼镜头的拍摄,让观众仿佛跟随者镜头来到窟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探索之旅。莫高窟,通过这样的数字化展示,给予游客不一样的旅行体验,深刻感受到莫高窟的震撼力。

数字化技术重现了莫高窟,让己被时光侵蚀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而对于己被列强抢夺的圆明园来说,数字化工程更加侧重于“虚拟修复”。

空旷颓败的圆明园,稀少的文化古物,很难让行色匆匆的游客有驻足停留的机会。这些建筑残骸下,不应该继续埋下人们漠不关心的种子,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历史,铭记历史,永远不忘圆明园的辉煌。为此,聪明智慧的清华大学学子,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组织了一个“数字圆明园”的项目论证会,他们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复原”圆明园原貌,通俗地来说,就是让观众站在圆明园遗址前,通过点击已经安装好软件的平板电脑,进而就可以观察到昔日园内的繁荣景象。

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圆明园遗址“死而复生”,让人们的思绪回到了1860年,回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如此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建筑就这样毁于一旦,相信此情此景,会唤醒每个中国人的爱国心。

历史与现在,繁荣和破败,如此强大的视觉震撼,呈现出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仿佛在告诫每一个游客,每一个中国人,珍惜当下,负重前行。

数字技术的发展,保护了历史文物,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开展数字化的文物保护工作。各个省市的博物馆也加大了对信息的采集,并开设了多种体验项目,让更多游客能够近距离、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面对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人们会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呆板生活下,失去生活的信仰。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用一种新型的方式,让人们了解民俗艺术,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民俗艺术,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结晶,它不应该成为一种高大上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它应该贴近民众,拥有亲和力。数字技术赋予了民俗艺术新的发展形式,更加与时俱进。

新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仅仅是为了文物的复原再现?答案是否定的,比如扎染技术,我们希望人们在感受这种纺织艺术的同时,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运用到当前的纺织技术中,比如会唱歌的古画,它不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行给古画编排的艺术,它是让人们能够真正理解古画背后的意义,比如圆明园的视觉再现,我们更希望观众在这样的视觉冲击下,能够有自己的民族感。总而言之,艺术再现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的核心价值才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邓军,孙银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9(07)

[2]项东红数字媒体技术复活民俗艺术的价值研究[J]传媒论坛,2019(07).

[3]刘欢欢.数字技术助文化遗产重现“青春”[J].上海信息化,2015(01).

作者简介:余晓宇(1987.04.28-),女,汉,重庆人,最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新闻与传播、新媒体技术等。

推荐访问:民俗 探讨 数字 媒体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