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地勘单位企业化背景下高职高专地质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2 08:38:07   浏览次数:

[摘           要]  在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单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受到国家政策、资金来源等影响,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扩大市场影响力,还需要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人才是一个单位的生产力、创造力、源动力,如何在当前企业化背景下进行地质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    键   词]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人才培养;高职高专;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80-02

国有地勘单位在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建立的部门一般为事业单位,地勘单位的经费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国家下达工作计划,成果交由国家。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事业单位竞争力下降,运营不灵活,管理体制没有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滞后,职工待遇提升缓慢。2011年《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本文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始进行企业化改革探索。《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之前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人才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宝贵的社会发展资源,在当前地勘单位企业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企事业单位现有人才队伍如何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竞争力,迎接新挑战,努力开拓新时期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国部分地勘单位改制情况

2016年末,全国地勘单位的分类改革基本告一段落,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所属单位作为中央直属管理的事业单位,已基本完成了分类划定工作:局机关、广州海洋局、沈阳地调中心等16家单位划为公益一类;地科院、地质所、资源所等7家单位列入科研机构分类专题研究;矿业报社暂不分类。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等隶属中央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成建制地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成为地勘类中央管理企业。

陕西作为首个地勘单位转企的省份,从2008年就开始逐步推进,2009—2012年间陆续成立了陕西省地矿总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中陕核集团公司四家地勘企业集团,于2014年撤销了4个地勘局,53个事业建制。2015年基本完成转企工作。

辽宁省地勘单位进行整体整合转企改革,2016年省地勘局、东北煤田地质局、省有色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和省化工地质勘查院通过整合,成了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5月,妥善安置职工,涉及退休矛盾较为突出,整体转企仍在推进。

山东省地矿局于2016年12月组建山东地矿集团和山东泰山地勘集团,推进事企分离,并设置了三年的过渡期,期满后由有事业编制的人员自主选择去留。

贵州省地矿局2016年2月进行绩效改革,综合预算,收支分离,同年11月形成“一局一(集团)公司”。

河北省地矿局2016年8月,以“两减、一补、一减”开展清理规范,减少10%事业编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一次性核减空编,人员只出不进,编制只减不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行业特殊性、复杂性,将地矿局列为暂缓分类单位。

云南省地矿局所属事业单位25个,在2018年12月29日下发的《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将云南省地矿局被划为生产经营类,5个地质大队和八○二、八○七等6个地质队、2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滇南地质大队、机掘坑探工程队、地质科学研究所、物资供应中心被暂定为公益二类,地质矿产测绘院、中心实验室、地质矿产勘查院、职工疗养院、培训中心、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被划为生产经营类。

二、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面临的矛盾

事业单位的改革远比企业复杂,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孙绍骋曾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强调,“我最不放心的是全国40万人的地调队伍。要稳住这支队伍,如果队伍散了,没有10年、20年是建不起来的。”地勘队伍的发展处在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势必对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改革有直接的影响。

(一)国有地勘队伍体制改革没有统一指导文件

由于全国各省份发展不平衡,《指导意见》提出了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基本原则,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提出推进转企改制、完善过渡政策,各省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推进,缺乏统一的行业政策,需要定量测算,解决改革中会涉及的各种问题。

(二)自主经营自主权受局限,缺乏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自主权比较灵活,而地勘单位局限于国有预算的投资体制,历史积累少,设备功能单一,企业的主导产品和主导劳务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地勘单位在主业萎缩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和主导劳务,总是居于被动地位。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立足。

单位体制也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地勘投入减少,一旦面临大的经济风险,地勘单位则很有可能举步维艰[1]。

(三)难以确保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行业属于艰苦行业,随着社会发展,家庭条件逐渐变好,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愿意让孩子从事危险性大、收入低、条件艰苦的一线工作,加上地质行业本身不景气,近年来地质类专业的招生也明显出现了下滑趋势。地质人才培养的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效结合的人才,一方面地勘单位对调动职工积极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再加上工作强度大,长年在野外工作,导致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的可能性也降低,人才的学历提升、专业提升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提高地质人才培养水平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地质工作观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在巩固发挥地质、水文、物探、化探、实验测试、工勘施工、地理信息等综合优势的同时,要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能源地质等领域拓展,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彰显地勘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抓住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机遇,着力开展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可通过拓展课程学习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地热能目前储量比人类利用能力的总量多,不但无污染,而且可再生,随着国家环保意识增强,能源日益紧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拥有广阔的前景。

(二)致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地勘单位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实现地質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单位科技竞争力。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的原则,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自身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够力,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为地勘单位输送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有着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重视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地勘单位改制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期在“体制内”的职工习惯了“铁饭碗”的工作环境,难免对学习比较松懈,对复杂的市场竞争没有准确的判断,并没有准备好迎接竞争和挑战。

因此,还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植力度,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2]。可以针对地勘单位职工订制人才培养方案,利用网络教学等灵活的授课方式,完成继续教育、职业培训。

(四)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建设地质人才培养基地

高质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已经不能由学校单体来完成。校企合作是发展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平台建设、技术培训、合作研究、实习实践、校企双导师等方面展开合作。学校作为理论教学场所,拥有一批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课教学。企业作为实践场所,拥有一个高技术、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生提供贴合一线生产的实践课教学,两者共同搭建平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理实一体”教材,合作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开发更为适应市场竞争的专业拓展课程,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合作完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更好的效益,为学校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

(五)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地质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3]。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培训等方式,重点打造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培养服务国际地矿资源的优秀人才。设立国际培养奖学金,扶持优秀的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委托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等方式,积极探索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学生培养新模式。学校与地勘单位合作,为单位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让青年骨干教师有出国研修的经验,聘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毕业生到校任教,提供给有海外留学经验、出国研修经历的教师职称晋升优势,通过“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的方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引进国外优秀课程资源,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开发与国际接轨的项目课程、开展联合教学等。

参考文献:

[1]万春荣.新常态下地勘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建议[J].投资理财,2017(18):66-67.

[2]冷鲲.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探讨[J].魅力中国,2018(8):9-11.

[3]郑秀华,刘莎,吕建国,等.浅谈国际型人才培养:参加欧盟Erasmus Mundus国际合作项目的一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0(9):116-120.

◎编辑 武生智

推荐访问:企业化 人才培养 地质 高职高专 单位


[地勘单位企业化背景下高职高专地质人才培养问题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