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的困境与拓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2 08:39:44   浏览次数:

【摘 要】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面临的困境,解构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关 键 词】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媒介融合;传播发展;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彭国华,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梁海鹏,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李天胜,广西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4.022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欧阳宏生教授将其定义为:“利用影像载体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进行记录与表达,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历史的特殊影像载体,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介的催化下,内容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数量呈井喷式上升,传播形式也由传统的点对面单向传播模式转为点对点多向性与互动性结合的新型传播模式。

近年来,在媒介多元開发、创作多维扩展的背景下,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在传播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文化交流困难、传播途径单一,依然是新时代下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困境

1.传播途径有限,传播媒介单一

隋岩在论及媒介文化时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等经典理论和惯性思维所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促使媒介文化主体性建构功能发生转向——从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唤询到个体意识形态的引导唤询。”虽然我们拥有大量优秀的反映本土文化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但近年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市场依然表现低迷,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反映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播方面的滞后。

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纪录片传播以传统电视为主要推动力,以自媒体等新型媒介为辅助推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网络受众规模爆炸式增长,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也逐步从以传统电视为核心转变为以自媒体传播为主。如何牢牢把握网络受众需求,是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的重中之重。

2.文化差异明显,海外传播困难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文化被裹挟进大融合、大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中。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输出国家价值、彰显国家形象、促进世界文化多元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对外传播时曾经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建设能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近年来,越来越多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帝陵》《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毋庸置疑,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要重视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差异性,还要正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我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国外受众少、知名度不高、传播效应有限这一现状。

二、加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多元开发

1.多屏传播趋势,碎片化受众特征

在以电视、电影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介生态场域内,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途径相对固定,多以电视和线下影院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由于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局限性,传播受众整体年龄偏大,无法与新时代主力军“网生代”接轨,这使得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效应一直不温不火。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智能手机、iPad为代表的新型媒介逐渐受青少年热捧,受众对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的多样性需求,促使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呈现跨屏化与碎片化的特征,即受众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获得更多的内容,并可以使用不同媒介来观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个性化的、即时互动特征的媒介生态圈,使受众掌握了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也让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摆脱了传统的以单一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实现多屏、跨屏式传播。受众除了可以在电视媒体上观看纪录片,还可以随时随地在各种终端上通过视频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以《太阳照耀》为例。20集微纪录片《太阳照耀》讲述了20个来自西藏的故事,其中有小活佛、世界顶尖的冰川学家、无人区的探索者、草原深处的牧民、来自法国的登山者、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舞者……每个故事以三五分钟的时长呈现普通人的奋斗、梦想、信仰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太阳照耀》取材自5集纪录片《西藏时光》。《西藏时光》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继《第三极》之后重点监制的一部西藏纪录片,从2017年11月开始先后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纪录频道、英语频道、俄语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光明网、央广网、腾讯、爱奇艺、优酷等网站相继转载报道,引起广泛反响。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和自己喜欢的时间节点,并利用视频网站及社交平台构建的纪录片专属社交场域分享观看 心得,如爱奇艺的泡泡社区、微博公众账号等。在这个特定的场域内,传播者与不同传播受众之间可以尽情地亲密接触,共同探讨西藏文化的相关内容,实时互动、信息共享,主动实现二次及多次传播。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只有运用多屏化、碎片化的方式来粘连受众的信息接收时间,依靠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联动强力推进 ,才能大幅度提高广大受众的接触面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微传播+媒融合,微受众+自媒体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而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其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一种新型媒介的产生,会促使人类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俨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特征,广大受众在信息浪潮下逐渐丧失了对慢节奏、深层次信息的耐心。在此大背景下,传播者开始尝试运用微型媒介来满足受众的复杂需求,微博、微信等多元化和碎片化聚集的微型传播媒介平台成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通过提炼与压缩传播内容,以贴近新媒体时代受众快节奏、浅层次的观看习惯,将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投放至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宣传与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应。

2012年火爆朋友圈和微博平台的《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2018年在各大微信公众号活跃的《太阳照耀》都是微传播的典型代表。这种微纪录片与微平台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具有生产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分享传播快等优势,贴合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特征,成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发展的新方向。

拥有自我表达意识的受众更愿意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分享、交流和表达,不自觉地便从信息接收的后端转变为信息分享的前端。据新浪微博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报告,《舌尖上的中国2》在2014年4月央视首播當天,其微博用户关于“舌尖2”话题的提及率就达到了49.6%,相当于平均每20个活跃用户就有一位传播了有关“舌尖2”的信息,这是传统传播途径难以企及的高度。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要实现个性、多元、互动、高效传播,必须借鉴各种成功模式,向满足受众自我表达、社会认知、社会需求的微传播转型,形成新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类型。

三、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1.文化的民族性,传播的世界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精神自信、中国力量自信的有力载体,更是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互通、互相了解的有效途径,要在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下弘扬中华文化,就必须正确把握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模式。以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载体,通过更有效、更易接受的传播模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视听语言、叙事方式进行颠覆性重构。埃吕尔认为,传统技术被束缚在文化之中,而现代技术是一种自主的技术,超越了文化的限制,并反过来促进文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一部好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不仅要有扑朔迷离的剧情走向与高潮迭起的矛盾冲突,还要运用先进的制作技术,为本土文化穿上华美的外衣,呈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传播中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虽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存在一定共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深刻影响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要融入国际主流文化社会进行国际化传播,就必须正视中西文化差异,运用求同存异思维,寻求价值观的共同点,并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兼顾西方受众的审美品位与价值取向,采用世界性的表达方式,提升纪录片民族美学的追求,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传播特征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

2.国家大力扶持,大众全民传播

纪录片对传播本土文化有着显著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家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扶持力度。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34个上星综合频道每天最少播出 30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这些政府扶持政策将纪录片产业化发展提上国家日程,肯定了纪录片的传播作用与效果,推动了纪录片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品质与数量有了大幅提升,出现了《大明宫》《河西走廊》《复活的军团》《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孔子》等彰显国家文化品质与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作品。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电脑软件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受众由传播链的后端转向前端,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与传播者。这些网络自制纪录片蕴含互联网基因,拥有高包容与低限制、高自由度与低视角的特性,其创作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小到一位独立生产者,大到一个制作团队,都可以成为网络自制纪录片的传播者。如张景独自完成的纪录片《寻找手艺》,虽然缺少华丽的画面,构图也谈不上美观,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精致与考究,但这种由大众制作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丰富了纪录片领域的内容,拓宽了纪录片的传播形式,促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以至于《生门》导演陈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纪录片复兴的时代来了。”

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时代,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状态的重要载体,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速,在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对外传播过程中,创作者不仅需要将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国际化表达,依托优秀政策促进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还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用多屏、跨屏的传播形式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传播要求,用微传播的模式来打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既是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孟波. 微博是如何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J]. 社会观察,2010(10):55-57.

[2]隋岩. 媒介文化研究的三个路径[J]. 新闻大学,2015(4):76-85.

[3]米高峰,赵鹏. 腾讯互动娱乐的IP跨媒介出版策略研究[J]. 出版广角,2017(15):57-59.

[4]米高峰,赵鹏. 多屏时代电视剧产业新业态及传播新策略[J]. 青年记者,2017(24):88-89.

[5]彭国华,梁海鹏. 历史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发展新维度研究[J]. 电影文学,2018(5):18-20.

推荐访问:纪录片 历史文化 题材 困境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