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计划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2 09:09:10   浏览次数:

【摘要】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类纪录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产品,其在市场上的流量是有限的,如何改变现状,拓展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市场,扩大其影响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 纪录片 生存现状 策略分析

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域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民族特征较为明显的聚居地。在这里生活和居住的人们,往往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以这样的地域作为环境特征的纪录片,是一种有着异质文化品格和特征的纪录片形式。近些年来,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除了着眼表现民族生活所处的的社会、自然环境,反映民族地域迥异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显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外,又开始费尽心思地对作品进行讨论,研发。力求在内容和手法上开发创新。所以对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生存现状及策略研究尤显必要。

一、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生存现状

1、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选题现状

当前中国的纪录片,在题材方面存在着单一化和边缘化的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上则是:该类纪录片基本上所有素材都热衷于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其拍摄角度往往也停留在对生活形态、自然形态的猎奇上,缺乏对文化的理解。

当然,这种题材的局限是有其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原因的。一方面,大众都有猎奇心理;另一方面,选择拍摄这种题材的纪录片会更省力,容易出活。但如果正确认识纪录片的价值所在,我们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地域的社会变迁在纪录片中的缺失将是我们无法弥补的缺失。

2、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表达现状

由于国内业界和理论界对纪录片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大力强调其审美功能,所以该类题材的纪录片大多都重视对技巧运用。如获全国大奖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德拉姆》,《龙脊》等,画面都极为讲究。这样就容易让纪录片创作陷入一个误区:过分追求技巧或拘泥于技巧是表现手法单一。纪录片的制作被称为“创作”,原因之一就是纪录片的创作非常讲究技巧,但必须是无痕迹的技巧。纪录片向观众展示的应该是思考和探讨,技巧的运用必须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主旨,因此,任何纪录片,如果技巧突兀,都是偏离纪录片本义的,是失当的。

3、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融资现状

我国纪录片创作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以央视和地方台为主的官方媒体投资和各种影视传媒公司的企业投资。高投入的制作者不谈钱,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们的片子不是挣钱就是得奖,造成这一部分人最后极端的功利化;可是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是处在制作经费窘迫的状态,非常艰苦。同时,除了国内的资金外,外资公司的资金开始进入中国纪录片市场,但只是处于一个摸索性的尝试阶段,由于中国纪录片的节目收视率低、销售难,广告收入少等原因很难吸引国外投资。在仅有的对于纪录片的投资中,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相比,资金仍显得捉襟见肘。

4、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与营销现状

纪录片的融资、制作、营销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缺一不可。对于目前的中国纪录片现状而言,营销环节缺失成为纪录片商业化的最大瓶颈。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好的营销机制往往能拉动投资,在纪录片行业,多元的播出渠道也要靠营销机构来开拓。至于题材的把握、制作的方式是否符合市场规律,营销可以进行适当的协调。因此,纪录片商业化营销环节的缺失是重大的发展瓶颈,建立一个相对健全的纪录片营销体系迫在眉睫。

二、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生存策略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类题材纪录片曾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也受到了受众的好评。但是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量是有限的,如何改变现状,拓展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市场,扩大其影响范围?

1、创新题材、提升表现力,走国际制片操作路线

很多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对民族文化的反映尚未超越饮食、服饰、节日、歌曲等的范畴。甚至有的纪录片是从猎奇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们的好奇。这样的纪录片只能说是对少数民族肤浅的宣传,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纪录片的深度来自对人生和人类生存空间的关注与思考,拨开层层表象,探究文化的内核,讲述人生体验,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触动观众的内心,进而引起思考。就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而言,在题材选择上就要开拓视野,兼容并包,要有产业化思维,既要有长篇的具有深度的纪录片,也要有适合电视播出的短小的娱乐性的科普纪录片,既要有以历史见长的纵向追溯,也要有受众分类的横向截面,形成长短守望,刚柔相济,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纪录片总体规划。要用新的视角去发现新的选题,创新新的类型。更要提升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表现力,用国际化的视角和思维讲故事,用国际化的语言增加亲和力,用国际化的制作流程提高质量,用国际化的发行方式提高利润。同时,还要重视国际宣传和交易,懂得适时推销自己。

2、关注民生的态度,采用平民化的视角

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精英文化”,是“小众”范围传播的。这种理念在当下已经受到质疑。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价值的体现应该是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要在选材角度和表现手法上考虑到大众。例如在选材上不仅仅是纪录历史和文化现象,更多地将镜头对准少数民族身边的人与事,体现“关注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人文精神,离现实生活、离普通人们近些。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变这种小众的、精英的艺术为大家的艺术。将百姓事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真正平民的视角和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魅力结合,受到很多人认可。

3、走进电视,积极推进纪录片栏目化,打造纪录片栏目的品牌

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纪录片转向了电视领域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很多电视台开设了纪录片栏目,比如内蒙古卫视的《北国纪事》,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江西电视台的《传奇》等,并且有很多受大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出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以内蒙古卫视的《北国纪事》为例,“讲述、追述、纪录、发现内蒙古土地上历史、人文景观和故事,进而形成一部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方法记录内蒙古的影响历史”。《北国纪事》还原历史的真实,记录明天的历史,同时又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百姓身边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内蒙古,用记录的方式关注着这块土地的文化和文明,开播收视率在内蒙古卫视中排行一直在前。再有2004年云南电视台推出了《经典人文地理》纪录片栏目。栏目一开播就追求着纪录片新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平实的视角中,能感受人文地理中的真实变迁,从历史和现实中吸取营养,直观感受人物和事件中的哲理和思想。栏目中播出的纪录片《茶马古道》获得中日韩电视制作论坛最高奖。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纪录片栏目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精品纪录片栏目,树立栏目品牌形象。

4、开设民族纪实频道

频道的专业化是电视的一个发展方向,频道的专业化使目标受众更明确。开设民族纪实频道,以民族题材纪录片为主,开设多种关于民族题材栏目,形成频道的整体风格。但是纪录片制作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相应的资金回收慢,民族纪实频道的具体可行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这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的渠道,值得去考虑。

5、树立商业意识,进行产业化

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制作人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制作周期、制作成本和投入支出。如果把纪录片当作一个商品去运作,就可以在选题前主动进行市场调研,看看观众爱看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节目有市场前景,制作什么样的节目节省经费并能打入国际市场。一定要树立商业意识,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思维要主流化,要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要以带有世界性的观点看今天中国的发展,看今天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状态。纪录片的结构要系列化,市场概念化。

6、实现跨媒体的互动

我们必须对纪录片进行多元化的开发。首先是制作主体多元化,纪录片形态多元化。其次,投资多元化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要有政策的倾斜,媒体的鼓励,要给制作者回报。第三就是市场的多元化,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应该是跨媒体的市场。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形式。除了传统媒体外,还可以运用网络、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对一些纪录片进行重新包装,树立纪录片的整体形象。同时,纪录片应拓宽发行渠道,建立发行网络,不仅在电视台播得好,还要考虑制成录像带、影碟,在市场销得好。可以尝试选拔优秀影片进入院线,扩大纪录片整体的社会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视听文化产品,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将会蕴含着无限商机。

结语

纪录片通过纪实手段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引导未来,是推动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民族题材纪录片在纪录民族的同时,也担负着各民族相互交流理解的桥梁作用。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充分发挥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在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①郑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②任远:《电视纪录片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③吕新雨:《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④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⑤胡正荣:《中国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纪录片 地域 题材 现状及 生存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