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面试经验

浅谈剪纸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03 08:47:03   浏览次数:

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剪纸艺术的起源不仅与古人祭祖祈神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还与彩陶艺术、青铜器铸造、竹编技术、岩画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史记》中的“剪桐封弟”( 描述的是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的皮革镂花(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以及殷商时代的竹藤编织和彩陶印纹莫不与剪纸艺术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它们为丰富民间剪纸艺术输入了新的血液。1967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采用的是麻料纸,均为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些发现为我国的剪纸艺术与宗教祭祀有关提供了实物佐证。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崔道融诗中亦曰:“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剪纸艺术根植于民间,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紧密相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构图跳跃性强、不受生活惯例及题材内容的束缚、阴刻阳刻转换自如、造型完整,对比、衬托、借喻的表现效果极为生动。

我学习剪纸的最初兴趣来源于母亲,母亲是浙江永嘉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1958年响应党中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深入农村辅导农民学习文化,和社员们一起参加劳动,成为闻名全省的“铁姑娘”,被浙江省委评为劳动模范。母亲的剪纸源于外婆,外婆是旧时典型的大家闺秀,上过私塾,喜欢越剧、古典文学和民间剪纸。《武林梵志》记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的就是吴越故地的剪纸景观。

进入文化馆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从事少儿美术辅导与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我力图将剪纸这一承载着千百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传统技艺与少儿美术教学相融合。教学中,我把皮影戏人物脸谱、戏曲人物脸谱、漫画故事、成语故事等元素揉入到剪纸艺术的表现内容之中。我很留意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常以速写的方式将民间建筑、皮影戏、花鼓戏、舞龙、舞狮、民歌对唱记录下来,作为我剪纸艺术创作和教学的源泉。荆门日报头版发表我整理改编的民间故事30余篇,并以《农村文化的守望者》为题对我进行了报道。

沙洋县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术剪纸深受楚文化和两江文化的影响,在千百年的发展流变中,与戏曲、制陶、青铜器、民间美术等糅合在一起,派生出枝繁叶茂的文化形态,带有显著的民俗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把保护传承剪纸艺术与建设新农村联系在一起,对于传承传统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如何使民间剪纸艺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有的放矢。通过历史资料查找项目,通过项目查找艺人,通过艺人查找传承人的工作方法,认真细致做好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普查工作。

二是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地方领导多重视经济工作而不重视文化工作,对于剪纸艺术保护工作表现冷漠。错误的认为文化工作是个无底洞,既不能给领导“贴金”,短时间内又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搞的好与不好无所谓。只有政府主要领导的认识上去了,观念转变了,高度重视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

三是要有敬业精神和全社会的参与。要对民间剪纸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记录,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料档案。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发动文化站、学校、民间艺人和社会热心人士及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共同做好这件事。

四是注重媒体宣传。要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剪纸艺术传承和保护的积极意义与区域优势,为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造声势。

五是利用节日组织举办剪纸艺术作品展和剪纸艺术有奖征文、剪纸艺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剪纸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及多种形式的表现技法,把理论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为理论研究提供资源保障。

六是筹措资金,建立可持续传承的保护机制,集结出版《民间剪纸艺术》。把传承方式引进乡村、引进中小学课堂,组织有特色有影响的名老艺人与剪纸艺术爱好者、农村文艺骨干和中小学生进行结对传承,激发他们热爱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剪纸艺术,积极参与抢救面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推荐访问:剪纸 新农村 浅谈 传承 保护


[浅谈剪纸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相关文章